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1-05-11 06:03
职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螺旋产教校企

我国进入新工业时代以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已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相应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转向了高水平、专业化的技能型劳动力。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需要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又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帮助实现。因此,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区域发展战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逐步实施都需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人力资源保障。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其关键在于紧密契合经济和社会动态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很显然,关键词落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在新工业时代语境中,所谓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实施单位根据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将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借助集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经营实体,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1]。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不能完全契合,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还不够深入,从而阻碍了职业教育向上发展。对此,2019年1月,国务院专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 条”),明确要求,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的全新思考语境下,学界关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被激活,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策略性层面,从案例分析的微观视角来探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路径,而对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动力研究却比较欠缺,因而无法聚焦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中,行业、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这一根本问题上。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究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动力模型,以期为推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内容、方法或手段。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其依托的教育理论与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完成培养目标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以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起点,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以政府链、职业院校链、企业链为外螺旋,以知识链、能力链和素质链为内螺旋,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培养机制和指导模式。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1.能力本位理论。根据能力本位理论确定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本位理念的思想起源于最初实践,被业界广泛认为源于美国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改革。其产生的原因是美国当时对青少年教育考核标准的提升,而教师教学方式与效果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导致社会各界对教育方式产生不满[2]。能力本位是某种职业或专业的能力训练,其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 理念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把教学场景置于模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采用实训课程教学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基于能力本位理论,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培养学生具备能够直接运用于工作实操的职业技术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

2.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根据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确定产教融合背景下完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方法与手段。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学家本耐、德莱福斯和劳耐尔提出的,他们研究发现人们职业成长可以分为从“新手”到“专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应当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根据人的职业成长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知识形态。个人职业成长应该至少有三个过程,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能胜任初级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习得,最后是能胜任复杂工作任务的职业素质养成。“因此,应该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有用载体,个体从低级发展阶段科学地引入到高级复杂的阶段。”[3]基于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内容与手段应当确定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逻辑规律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养成分阶段进行。

图1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动态模型图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的动态模型

深度剖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机理,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规格与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以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起点,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培养机制和指导模式,以政府链、职业院校链、企业链为外螺旋,以知识链、技能链和素养链为内螺旋,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动态模型(见图1)。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决定了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且在2010年后得以快速发展[4]。直至今日,我国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大,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在不断完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评价在提升。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标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及产业数字化等现代产业优化目标。我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地方政府服务产教融合的能力不强、区域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以及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活力不足等问题。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发展史的逻辑射线来看,在这些问题中,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是逻辑起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动力保障机制,从而阻碍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政府加大了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优化的需求相契合,我国政府加大了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从2014年至2021年,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 条”)等[4]。2021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21年重点工作中职业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2.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在不断完善。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产教融合的深化,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在不断完善。2015年,职业院校参与企业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到90%,2020年则达到了100%,形成了“大职教”格局[5]。这种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也促进了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同时,职业院校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形成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股份实训中心”“承包生产线”等人才培养模式。

3.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评价在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得到提升,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日益关注,对其评价也普遍提高,职业教育类型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中教传媒智库发布的2020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显示:“职业教育”连续两年位居两会教育热点主题排行榜首位(见图2),其中,“高职扩招200 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这些涉及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等问题受到舆论的关注度最高(见图3)[6]。

图2 2020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热点主题Top10 图

图3 2020年全国两会职业教育舆论关注点分布图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服务产教融合的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政府推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还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理念支持层面,地方政府服务产教融合的能力不强。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服务当地产教融合具体实践上,角色定位不明确,缺乏统筹协调能力。地方政府服务产教融合,需要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手段来引导区域内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按照区域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然而,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造成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多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政府统一的协调和规划,校企合作“各自为政”现象明显,专业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往往与多家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一所院校也与多家企业合作,这些合作缺乏政府组织和有效的统筹管理,往往使得很多合作是无序的、低效的。根据课题组走访调研情况,以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达成校企合作协议的部分企业为例,华为合作的高校学校层次多样,高职专科、普通本科、“双一流”高校均有,且数量很大,仅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一个项目的合作高校就有274 所[7]。西门子除了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以外,也还与浙江科技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成都机电工程学校等多所职业院校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百果园目前和超过200 所高等职校和中专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这些校企合作中,有些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但有些却出现了前期合作强劲后期式微的不稳定情况,在没有政府统筹协调下,这种校企合作呈现出了不可持续性特点。

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指导性政策文件的具体落实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如前文所述,中央人民政府近几十年来出台了多个产教融合指导性政策文件,其作为下级人民政府行动的权威依据,层层传递至地方人民政府和职业院校,并最终得以落实,这只是基于客体向度的自上而下的单线逻辑,而缺乏主体向度的逆向反馈和主动监督双向互动,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造成中央人民政府决策的失误和资源的浪费。中央人民政府出台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能否适用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课题组走访了三个城市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发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同质化严重,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只注重前期合作意向及协议的达成,而忽视了后期合作的深入推进与评价。归根结底是政府缺少对校企合作运行后期环节的规范与监督,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与章程,包括校企合作的备案、监督与协调服务等。

2.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校企合作利益诉求和权责分配存在失衡。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并不高,出现了学校“一头热”情况。究其原因是不少行业、企业认为自身利益缺乏保障,校企合作“无利可图”,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权责分配也存在失衡。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的利益诉求主要是三种,即“获得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赢得社会声誉和扩大知名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足以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专业与课程设计与产业、行业的发展实际相脱节。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合作协议不规范、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职权分工不明朗,部分学校存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部分院校甚至将学生培养变相转包、分包给合作企业,造成学生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违背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初心。

其次,产教融合缺乏切实可行的动力保障机制。一是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国家虽有产教融合的宏观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但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的具体制度还比较缺乏,包括企业成本补偿、行业性指导规范等。二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产教融合的经费投入不均衡。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464 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402 亿元,只占17.84%,远远低于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东部地区高职高专生均预算事业费最高省份达到近40000 元,而河南、湖北及海南却不足6500 元[5]。另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补贴也有较大差距。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对于本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按照每人300 元/人/月的标准,给予运作带教补贴共计154800 元[8]。2020年12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决定每年按照高职院校在校生每人每月3000 元的标准,给予通过人才基地认定的企业最高不超过50 万元经费资助,用于开展校企合作相关活动。然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企业不仅拿不到政府补贴,成本无法得到补偿或者无法完全得到补偿,甚至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还出现了企业克扣顶岗实习学生或者学徒报酬,学校向学生收取实习费、技能培训费等违规收费问题。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布局的新需求,提高产教融合相应的配套资源,包括人、财、物等。

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活力不足。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主要在于有没有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和规格,有没有机制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任教,有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吸引优秀的学生就读,有没有能力提供先进的技术研发成果吸引到企业合作等。从我们调研的结果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对落后。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回应外部社会关切,制定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且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内容相互脱节。教学内容没有实现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缺乏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保障制度和动力机制,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能及时更新专业和课程,职业技能证书培养环节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低,尚处在课程叠加的阶段。三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偏低。不少职业院校教师没有下过企业,实践经验少,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师资缺乏,存在操作技能培训无法高质量满学时开展的情况。四是,缺乏以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评价机制。不论是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抑或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评价都没有把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学生培养和课程评估标准与普通学校雷同,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方式实现过程的总和。在深入剖析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动力机理的前提下,针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是外螺旋的推动,即培养主体——政府、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的多元协同、共生互助;二是内螺旋的推动,即培养内容——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三是内外螺旋的动力耦合,即育人目标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构序。

(一)外螺旋:培养主体的多元协同、共生互助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共生互助、协同育人(见图4)。第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需求制定区域职业教育总体计划和方向,并提供相关政策、文件、经费予以支持,搭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建立产教融合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校企合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第二方面,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寻求与具备校企合作资质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师资、教学与实训场地等资源[1]。第三方面,行业、企业要充分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利用自身对行业与岗位工作内容、标准与行为规范理解深刻的优势,指导学校制定符合区域产业链发展及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们来学校为学生现场授课,在课程实施层面与职业院校合作育人。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联合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水平进行评价。在有效学制内,修完课程的学生除了获得学历证书之外,同时可以获得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图4 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外螺旋”动力图

(二)内螺旋:培养内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螺旋动力来源主要是培养内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这里的培养内容,主要是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因此,“培养内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可以理解为:在专业设置上要以产业链、需求链为载体,贴近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与目标岗位有机结合,由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完成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实施上是将教学实施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创设仿真工作场景,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开展职业技能训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学习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能力,还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和职业道德[9]。根据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容应当分为三个层次:行业通用知识、职业特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相应的,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应当开设专业基础课以及通识文化课,第二阶段开设专业方向课、职业拓展课以及职业技能实训,第三个阶段应当开设综合职业素质训练课(包括职业技能大赛与项目参与、企业顶岗实习等)。因此,培养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阶梯递进(见图5)。这种内螺旋动力的逻辑征候是:模拟的职场实践构境(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与他性理论镜像(从他人那里习得的理论知识)之间产生链接,中间环节是他性理论构架向自主性实践构境的转换(由理论灌输到自主探究与体验的转换)。链接即真实构境,即产教真正融合,脱节即伪构境,即产教分离。

图5 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内螺旋”动力图

(三)动力耦合点: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构序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外螺旋动力耦合点是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构序(见图6)。只有在此处交汇耦合,内外两个螺旋的动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一动力耦合点的关键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结果是等值的。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符合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与目标岗位需求,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建构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规则和有序性,其特点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这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规则构序中,评价内容主要是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契合的职业理论知识、职业技术技能与职业综合素养,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统一的方式,评价主体是学校专业老师、行业企业技能专家。而三者最终统一于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才能促进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起点与终点的首尾呼应。

图6 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动力耦合”图

四、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推动职业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设备与行业设备的对应、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的结合以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通,既体现专业知识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双重要求,也反映出职业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注,对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我国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的当下,可以预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仍然是未来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视角。

猜你喜欢
双螺旋产教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马尔斯克双螺旋瞭望塔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