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芝 潘正芹
【摘要】如今,盛行的网络教育满足了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丰富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流通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如何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难点,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执施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智慧测试是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效果的一种有效办法。通过智慧测试,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测试诊断,不断开辟新的教学前沿阵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的不断提升。本文探讨如何通过智慧测试,实施大学英语精准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智慧测试;大学英语;精准教学
【作者简介】张灵芝,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潘正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第二语言习得。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一般A类)项目“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大学英语精准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A172)。
一、智慧测试的定义、特征和时代背景
传统测试用于检验和评估学习者最终(比如毕业考试)的或阶段性(比如期末)的學习成果,而智慧测试是在动态过程中的各个节点上诊断或发现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智慧测试必须具有高频率和360度全方位覆盖的特征(韦汉、潘正芹等,2018),其内涵包括执行过程必须是科学、快速和高效的,数据分析必须精准,同时反映出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个性化、精准教学,支撑这些特征的技术保障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这是传统测试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区别于两者的重要标志。智慧测试的基本要求是能反映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弱点,完整地记录和科学地分析、判断学习者的测试结果,自动构建学习者的学习档案,对学习进行诊断和预测,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指南,这是实施大学英语精准教学的前提和条件。
智慧测试的概念首先出现于计算机云计算领域,包括数据采集、计算和多种算法软件的综合应用,使得云智慧测试系统更加高效、准确和智能(李康、赵飞、李涵等,2015)。教学中的智慧测试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达所带来的信息化产物。信息时代,知识冗余,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更不是学生课堂知识的来源和灌输者,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源很可能在课前就能够为学生所拥有,并已掌握。我们的“学生——教师换位体验”教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自制的教学PPT利用了互联网及其他渠道获取教学资源。这个现实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能会产生知识的重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不精准、费时低效。教师照本宣科、重复教学,使课堂失去焦点;而学生则收获少,没有成就感,对课堂产生厌倦,所以我们正面临新的教学难题,即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重难点在哪里?以前我们以教学参考书来定义教学的重难点,那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绝对垄断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厢情愿的决定。现在情况已经发生改变,绝大部分的知识垄断都已经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自由和个性化,获得的知识也更深、更广,教参中的教学重难点不再符合学生的学情,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成为新的盲点,因此,智慧测试的提出成了解决此问题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通过智慧测试去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重新定义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教师的定位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监控者、评估者、指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贯穿这个过程的主线则是以智慧测试为手段,以问题为导向的精准教学。
二、大学英语精准教学VS教学费时低效问题
精准教学是通过精准地实施策略、记录和分析教学行为支持后续教学行为的决策(Lindsley 1972)。“费时低效”在21世纪初起曾是个热门词,2004年3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主题为“中国外语教学法回顾、探索与展望”的首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指出,认识并解决“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当务之急(王建玲 2005)。针对教学“费时低效”的研究热度不减,而且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早期的研究把“费时低效”归咎于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2.高校教学整体模式的制约;
3.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滞后;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落后与单一;
5.英语学习观念的落后;
6.测试和评估体系的不健全;
7.应试教育。
学者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学的有效性,即“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崔允漷(2001)认为,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个观点相对于当年强调教师的努力,教师的中心地位来说,算是一大进步了。如今的“费时低效”研究涉及了互联网技术、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等方方面面,关于有效教学,黄国君、夏纪梅(2013)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材、教法、评价、角色、任务等各个环节保障实现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强调自主学习的作用。最近的“费时低效”研究指出,学生教学功利化、学生自主学习不足、实践能力培养滞后和教师知识结构单一问题(张智,赵素芳 2017),实际上揭示了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达所带来的知识爆炸的现象。夏艳(2018)认为,大学英语学习“费时低效”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学英语的考试导向、综合英语的定位与无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所导致的。所以,解决“费时低效”问题,旧的费时低效问题尚待解决,新的费时低效问题又出现了,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根本上查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精准教学是解决费时低效问题的关键。应对“费时低效”问题,精准教学应运而生。在当下教育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精准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时代的精准教学与大数据、网络技术分不开,与自主化、个性化教学的时代特色相吻合。我们通过知网进行了大概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5年以“精准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大概只有4篇,2016-2017增加到20多篇,2018-2020年突然增加到40篇左右,以此看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个概念。
目前,国内对“精准教学”的研究和报道大多是针对中小学各个学科,且大多数处于尝试和实践阶段,研究还不成熟,而涉及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学英语精准教学是应对目前“费时低效”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教学已成共识,但实现精准教学的诊断机制尚待研究。在此,我们提出了“智慧测试与精准教学”新概念。
三、智慧测试与大学英语精准教学模式的设计
互联网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了“互联网+ ”教学新时代,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应运而生。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全脱离互联网的英语教学渐渐成为历史,网络自主学习逐渐取代传统自习,成为学生主要的课外学习模式。
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变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1.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的选择不再整齐划一,碎片时间得到利用;2.学习更加自由,更加个性化,学生之间的差异拉大;3.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结构和深度广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因教师垄断教学资源而形成的由教师设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格局。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按照精准教学的理念,学生的薄弱和欠缺之处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地方正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如何发现这些重难点,最有效的办法是“智慧测试”。目前,国内研发的用于课外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台很多,我们使用的是外研社教材配套的U校园平台和iTest平台,相信全国很多高校也在用这个平台,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对于那些自觉自律、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益;但课外测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相当多的学生通过刷屏来积累学习时间,不动脑筋、抄袭答案,导致测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教师难于监控;另外,课外测试和课堂教学两张皮,我们未能将测试结果用于指导课堂教学,这样的测试未能充分实现测试的目的。因此,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研发了大学英语智慧测试与学习平台,与U校園平台联动使用,U平台作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智慧平台作为U平台学习效果的检测工具和提升的训练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精准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需要,特别是在英语课时被挤压,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又不断提高的矛盾中,精准教学的意义更加非凡,精准教学解决教学中的浪费和低效,通过智慧测试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是执施精准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们之间形成了互相依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韦汉,潘正芹.智慧测试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
[2]李康,赵飞,李涵.试论云智慧测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8).
[3]王建玲.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现象探因与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
[4]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5]黄国君,夏纪梅.大学英语课堂危机引发的思考及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8(2).
[6]张智,赵素芳.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症结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
[7]夏艳.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成因与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