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的“半翻转”课堂教学实证研究

2021-05-10 02:59刘思齐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堂

【摘要】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实践热潮激发了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半翻转”课堂以不增加师生课外负担为前提,利用课堂搭建师生交互平台,强化小组学习的团队合作模式,有利于更多课程开展全新的教学尝试。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教学内容,以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例,开展了“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证研究,探索信息时代既 以学生为主导,又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半翻转”课堂;教学实证研究;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

【作者简介】刘思齐(198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JK0394)。

一、研究背景

1. “半翻转”课堂。“半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良。“半”的概念并非是时间或形式上的对半,而是寻求把握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半翻转”课堂打破了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资料的“全翻转”模式,其教学流程可简要归总为“课上观看——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生自评”等几个步骤。经总结,在“半翻转”课堂中,教師拥有多重身份,为组织者、指导者、讲授者、观察者和评价者等的结合。

2. 生态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它指出翻译的过程与大自然中的“优胜劣汰”进化演变有许多相似之处,强调“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文本生产行为,从而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人人皆可为译者。译者的翻译作品要接受评价制度的考核,即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

3. “半翻转”课堂与生态翻译理论。首先“半翻转”课堂和生态翻译理论都是21世纪以来新兴的教学模式和翻译理论,两者结合具有“强强联合”的先进性。其次,“半翻转”课堂和生态翻译理论都强调教师或译者的多元化角色,鼓励“教师/译者”在实践中的创新。最后,“半翻转”课堂和生态翻译理论都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考核制度,适合进行教学实证研究。

二、教学实证研究

1. 前期准备。在开展教学实证研究之前,笔者及其项目研究团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班4个和网络媒体班两个,共计237名学生,参加此次教学实证研究。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中文基础,而良好的中文(原语)基础可以积极影响其外语输出(译语)的质量。

在实施教学实证研究之前,进行集体备课3次共计5.5小时,确定了统一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计。其中,统一的教学资料包括视频剪辑陕西电视台纪录片《美丽陕西》第32集“西安永兴坊”和多媒体展示西安市永兴坊内现存的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陕西八大怪”的汉译英翻译(表一)。教学设计为播放视频和多媒体展示(8分钟)——学生讨论(10分钟)——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自评(10分钟)——课堂总结(2分钟)。

2. 教学总结。此次教学均在同一教学周完成。据实时课堂观摩反馈,6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良好。课程结束后共完成线上和线下总结各一次共计3小时。

视频播放和多媒体展示阶段(8分钟),时长的有效把控降低了观赏疲劳,集体观看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为讨论环节预热。在学生讨论环节(10分钟),学生以2-4人一组的形式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①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陕西八大怪”在这两个作品中的汉译英翻译是否胜任其外宣功能?②为什么?③是否有更好的汉译英翻译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输出生态翻译理论中“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文本生产行为”“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人人皆可为译者” “读者反馈评价制度”等概念。在教师讲解环节(15分钟),进一步强化上述生态翻译理论的核心理念,引导并辅助学生拓展生态翻译理论中的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程度。

在学生自评(10分钟)环节,多位同学就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陕西八大怪”的英译汉翻译提出独到见解。其中,最具共性的是表一中 “房子半边盖”,6个班均有同学提出如果不增加相关背景知识,容易造成生态翻译中多维转换里“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缺失。更有博学的同学当场补充了“房子半边盖”的准确背景知识,即降低建筑成本和聚水祈福。在课堂总结环节(2分钟),建议对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陕西八大怪”英译汉翻译中“房子半边盖”进行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补充,试译为:“The house roof has just one slope to firstly save materials and secondly save rainwater. Rainwater only drips in the yard and fortune locks in it, too.”

第二小节课学生匿名完成线上问卷调查一份,约四分之三的同学表示在此次“半翻转”课堂中学习了生态翻译的基本理论,并为此次生态翻译理论的“半翻转”课堂打出了高分。

3. 教学反思。(1)生态翻译理论的“教与学”。生态翻译理论扎根于生态学,将翻译的过程与大自然中的进化演变进行类比,得出了许多相似之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每个生物处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经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构成了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12]。与此类似,翻译中也存在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在“适应”中最常采取的手段就是优化“选择”。因此,“适应”与“选择”也应该进化为译者的本能。

(2)“半翻转”课堂的优势。“半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更注重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将课前预习又重新“搬回”了课堂,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时间和及时处理学生反馈,也不会增加师生双方的课外“负担”。教师的精力应更多地花在教学内容与质量的提升、教学设计的探究、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反思上,避免盲目对新技术跟风。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独立思考的道路上,仍需来自教师和传统课堂的约束。

(3)问题与改进。本次生态翻译理论的“半翻转”课堂实证研究,基于其“实验”性质,参与师生都存在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驱使,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论证。对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也需要后期继续强化追踪,才能进一步掌握“半翻转”课堂的真正效力。本次在生态翻译理论“半翻转”课堂中使用的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陕西八大怪”的汉译英翻译品析,其难度小于学生直接担任“译者”进行目标语输出。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可以逐渐增加利用生态翻译理论进行翻译实践的难度。

结语

“半翻转”课堂和生态翻译理论均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全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译理论,它们都强调“人”的多重身份。前者強调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讲授者、观察者和评价者等身份;后者强调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既是某篇译作的创作者也是另一篇译作的读者,人人皆可为译者。基于这两者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掘,本次教学实证研究以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陕西八大怪”为例,组织并实施了生态翻译理论的“半翻转”课堂,再次验证了生态翻译理论和“半翻转”课堂的先进性。本次教学实证研究操作性强,容易复制推广,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前沿理论及全新模式的教学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少华.中美翻转课堂实践案例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2]吴冬芹,任凯.半翻转课堂:微课资源课堂应用新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6(22).

[3]汪志涛.基于“半翻转课堂”理念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2).

[4]陈燕玲,赵景梅.大学英语听说翻转课堂下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的策略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31(2).

[5]贾延玲,于一鸣,王树杰.生态翻译学与文学翻译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6]郭玲玲.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中心”双重解构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8]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4).

[10]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民俗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1]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3]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14]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1).

猜你喜欢
课堂
欢乐的课堂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写字大课堂
交通标志小课堂
美甲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妈咪“达人”完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