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博弈模型,数理分析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在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为繁荣市场和壮大行业,准许比老企业效率更高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审批制较注册制导致老企业出现更为严重的产能产出维持、实际产出收缩的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出现更为严重的产能产出扩张大于实际产出扩张的产能过剩。该理论不仅在行业层面揭示了产能过剩的市场准入机理,而且在企业层面揭示了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发生产能过剩的市场准入机理。因该理论发现注册制比审批制更能繁荣市场、更能壮大行业、更能规避产能过剩,故对于企业准入的“放管服”改革,建议:大力推广注册制,尽量少用审批制。
关键词:产能过剩;准入机制;注册制;审批制;父爱主义
一、引 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工业经济在过去高速增长阶段的一个低质量发展特征是:各行业极易发生产能过剩,尤其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发生产能过剩。例如,回顾中国钢铁、水泥、玻璃、船舶、煤炭等行业历史上的几轮产能过剩(徐齐利和范合君,2018;徐齐利,2018),不难总结出伴随着行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行业产能过剩的结构动态为:当行业迎来第一波扩张后,原已在位的老企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但进入市场的新企业则产能适宜;当行业迎来第二波扩张后,早已在位的“老年”企业本次出现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上次进入市场的“中年”企业本次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最近进入市场的“青年”企业本次则产能适宜。立足于中国上述行业各自历经的几轮产能过剩,要揭示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发生产能过剩的机理,等价于要同时解释如下两个具体问题:老企业比新企业率先发生产能过剩的机理,老企业比新企业发生更为严重产能过剩的机理。
2018年,围绕高质量发展,中央就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这表明,为落实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国市场准入机制改革的方向为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过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准入机制通常有两类:注册制和审批制。在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审批制是起主导作用的准入机制,此时的行业产能过剩在结构上往往表现为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产能过剩。在今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注册制有望是起主导作用的准入机制,届时行业可能的产能过剩及其结构尚不得而知,需要学界事先做出预判。在产业组织“结构-行为-绩效”的SCP范式下研究产能过剩,不同于西方将产能过剩作为市场行为来看待,即在位企业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市场的策略行为(Cassels,1937;Chamberlin,1962;Barzel,1970;Spence,1977;Dixit,1977;Eaton & Lipsey,1979;Davidson & Deneckere,1990;Barham & Ware,1993;Janeba,2000;Murphy,2017),中国主要将产能过剩作为市场绩效来看待,被认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低效率。作为市场绩效的产能过剩,关于其形成机制,理论研究已取得的典型进展(林毅夫等,2010;朱希伟等,2017;徐齐利等,2017,2018a,2018b,2019a,2019b,2020;欧阳铭珂和张亚斌,2018;陈俊龙等,2018a,2018b,2019;皮建才等,2019a,2019b)和实证研究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徐业坤和马光源,2019;吴利学和刘诚,2018;马红旗等,2018)皆未注意到市场准入机制,皆未解开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产能过剩之谜。
为从准入机制的角度解释行业产能过剩的原理,尤其是解释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发生产能过剩的原理,即解释老企业比新企业率先发生产能过剩的原理和老企业比新企业发生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原理,需逐层回答如下问题:(1)准入机制是否导致行业产能过剩?(2)如果准入机制能够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那么准入机制引发行业产能过剩的条件是什么?(3)在该条件下,老企业进而行业又是如何从新企业进入前的产能适宜状态演变为新企业进入后的产能过剩状态的?(4)既然在相同条件下皆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那么注册制和审批制在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方面有何异同?(5)根据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异同,该如何从准入机制着手做到既能促使行业发展壮大,又能充分规避行业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为从机理上逐一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在产业组织SCP范式下,建立如下分析框架。
首先,建立基准点和参照系。基准点为,准入前,行业只有一家企业垄断经营;参照系为,准入后,有一家新企业进入市场与老企业展开经典的Stackelberg博弈,即新老企业生产效率相同的Stackelberg博弈。之后,分析注册制下的非经典Stackelberg博弈:新企业通过注册制进入市场,并且后进市场的新企业其生产效率与先进市场的老企业其生产效率并不相同,此为一类非经典的新型Stackelberg博弈。随后,分析审批制下的非经典Stackelberg博弈:新企业通过审批制进入市场,并且后进市场的新企业其生产效率与先进市场的老企业其生产效率并不相同,此为另一类非经典的新型Stackelberg博弈。然后,对比分析,得出注册制与审批制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和引致行业产能过剩方面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一是与基准点对比,考察新企业准入前后新老企业进而行业实际产出、产能产出及其变动在性质和数量上的异同;二是与参照系对比,考察新型Stackelberg博弈与经典Stackelberg博弈下新老企业进而行业实际产出、产能产出及其变动在性质和数量上的异同。最后,根據对比分析所得的定性结论和定量结论,在注册制和审批制之间权衡利弊,给出最大化促使行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最大化规避行业产能过剩的准入机制建议。在该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如下,即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如下。
第一,在准许生产效率较高的新企业进入市场方面,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同质不同量。定性的数理分析的注册制和审批制的同质性为:注册制和审批制皆导致行业出现产能产出扩张大于实际产出扩张的产能过剩,皆导致老企业出现产能产出维持、实际产出收缩的产能过剩,皆能保证新企业产能适宜。定量的数理分析的注册制和审批制的异质性为:注册制导致行业的实际产出扩张水平小幅低于产能产出的扩张水平,而审批制则导致行业的实际产出扩张水平大幅低于产能产出的扩张水平,即审批制较注册制导致行业发生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注册制导致老企业产能产出维持的同时实际产出小幅收缩,而审批制导致老企业产能产出维持的同时实际产出大幅收缩,即审批制较注册制导致老企业发生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注册制导致新企业的实际产出在较高水平上与产能产出相适宜,审批制导致新企业的实际产出在较低水平上与产能产出相适宜,即注册制较审批制更能使效率较高的新企业高效健康发展。
第二,在准许生产效率较低的新企业进入市场方面,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又同量。定性的数理分析和定量的数理分析皆得出注册制和审批制在性质上和程度上并无差异:在准入机制导致老企业和行业出现产能产出扩张等于实际产出扩张的产能适宜,以及在保证新企业产能适宜方面,注册制和审批制完全等效。
对于丰富和完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该理论发现的边际贡献为:在表征机理的研究上,首次初步揭示了准入机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原理;在结构机理的研究上,首次初步解释了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产能过剩的原理。基于该理论发现注册制比审批制更能推动市场繁荣、更能促进行业壮大、更能规避产能过剩,对于践行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战略理念,从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本文建议:大力推广注册制,尽量少用审批制。
二、基准点与参照系
(一)基准点
对于以上博弈结果,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命题1分别从表征机理的性质和结构机理的性质对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机理进行定性总结。随后,将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比较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对两类准入机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机理进行定量总结。
命题1.1:从性质上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表征机理皆为:若新企业进入带来行业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则行业由新企业进入前的产能适宜状态转变为新企业进入后的产能过剩状态,该产能过剩表现为行业实际产出扩张量小于产能产出扩张量;若新企业进入带来行业单位生产成本不变或上升,则行业由新企业进入前的老式产能适宜状态转变为新企业进入后的新式产能适宜状态,该新式产能适宜表现为行业实际产出扩张量等于产能产出扩张量。
命题1.2:从性质上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机理皆为:无论行业产能过剩与否,新企业皆处于额定负荷运营的产能适宜状态;若行业发生实际产出扩张小于产能产出扩张的产能过剩,则老企业因处于单位生产成本劣势而发生实际产出收缩、产能产出维持的产能过剩;若行业发生实际产出扩张等于产能产出扩张的产能适宜,则老企业或因处于单位生产成本优势而发生实际产出扩张等于产能产出扩张的产能适宜,或因处于单位生产成本劣势而发生实际产出维持、产能产出亦维持的产能适宜。
针对以上博弈的对比结果,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在程度上是不一样的。命题2分别从程度上对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表征机理和结构机理进行定量总结。
命题2.1:从数量上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表征机理为:若准许与老企业单位成本相等或更高的新企业进入行业,则审批制比注册制导致行业更大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因为审批制较注册制导致行业略低幅度的产能产出扩张和更低幅度的实际产出扩张;若准许比老企业单位成本更低的新企业进入行业,则审批制与注册制皆保持行业继续产能适宜是因为审批制和注册制导致行业扩张的产能产出在幅度上完全等效、扩张的实际产出在幅度上也完全等效。
命题2.2:从数量上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机理为:若准许与老企业单位成本相等或更高的新企业进入行业,则审批制比注册制导致行业更大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因为审批制较注册制导致新企业更低水平的产能产出和实际产出,导致老企业更大幅度的实际产出收缩;若准许比老企业单位成本更低的新企业进入行业,则审批制与注册制皆保持行业继续产能适宜是因为审批制与注册制不仅导致新企业的产能产出在水平上完全等效、實际产出在水平上也完全等效,还导致老企业扩张的产能产出在幅度上完全等效、扩张的实际产出在幅度上也完全等效。
六、结论与启示
(一)理论总结
本文构建博弈模型,数理分析不同的市场准入机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得出基本结论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注册制和审批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在性质上一样,在程度上不一样。具体的理论发现总结如下。
第一,定性分析得准入机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性质为:在行业层面,若准许生产效率较高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注册制和审批制皆导致行业出现产能产出扩张大于实际产出扩张的产能过剩;若准许生产效率较低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注册制和审批制皆导致行业出现产能产出扩张等于实际产出扩张的产能适宜。在企业层面,若准许生产效率较高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注册制和审批制皆导致老企业出现产能产出维持、实际产出收缩的产能过剩;若准许生产效率较低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注册制和审批制皆导致老企业出现产能产出扩张等于实际产出收缩的产能适宜;不论新企业的生产效率如何,注册制和审批制皆导致该企业进入市场后出现产能适宜。
第二,定量分析得准入机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为:在行业层面,若准许生产效率较高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注册制导致行业的实际产出扩张水平小幅低于产能产出的扩张水平,而审批制则导致行业的实际产出扩张水平大幅低于产能产出的扩张水平,即审批制较注册制导致行业发生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若准许生产效率较低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审批制和注册制导致行业出现产能适宜在程度上完全等效。在企业层面,若准许生产效率较高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注册制导致老企业产能产出维持的同时实际产出出现小幅收缩,而审批制导致老企业产能产出维持的同时实际产出出现大幅收缩,即审批制较注册制导致老企业发生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若准许生产效率较低的新企业进入市场,则审批制和注册制导致老企业出现产能适宜在程度上完全等效。
该理论研究不仅揭示了市场准入机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机理,而且还揭示了行业内的老企业比新企业更易发生产能过剩的市场准入机制。
(二)实践启示
基于本文理论分析所得审批制和注册制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企业准入的“放管服”改革,提出建议:大力推广注册制,尽量少用审批制。具体的建议理由总结如下。
第一,注册制比审批制更能推动市场繁荣。在准许比现已在位的老企业生产效率更高的新企业进入市场方面,本文理论发现:行业的实际产出,在注册制下大幅扩张,在审批制下小幅扩张;老企业的实际产出,在注册制下小幅收缩,在审批制下大幅收缩;新企业的实际产出,在注册制下大幅进入,在审批制下小幅进入。在准许比现已在位的老企业生产效率更低的新企业进入市场方面,本文理论发现:行业实际产出的扩张,注册制和审批制等效;老企业实际产出的扩张,注册制和审批制也等效;新企业实际产出的进入,注册制和审批制还等效。可见,为推动市场繁荣,在准许新企业进入市场方面,注册制比审批制更有优势。
第二,注册制比审批制更能促进行业壮大。在准许比现已在位的老企业生产效率更高的新企业进入行业方面,本文理论发现:行业的产能产出,在注册制下大幅扩张,在审批制下小幅扩张;老企业的产能产出,在注册制下和在审批制下皆维持不变;新企业的产能产出,在注册制下大幅进入,在审批制下小幅进入。在准许比现已在位的老企业生产效率更低的新企业进入行业方面,本文理论发现:行业产能产出的扩张,注册制和审批制等效;老企业产能产出的扩张,注册制和审批制也等效;新企业产能产出的进入,注册制和审批制还等效。可见,为促进行业壮大,在准许新企业进入行业方面,注册制比审批制更有优势。
第三,注册制比审批制更能规避产能过剩。在准许比现已在位的老企业生产效率更高的新企业进入行业和市场方面,本文理论发现:行业产能过剩,在注册制下过剩的程度较轻、强度较弱,在審批制下过剩的程度较重、强度较高;老企业产能过剩,在注册制下过剩的程度较轻、强度较弱,在审批制下过剩的程度较重、强度较高;新企业产能适宜,在注册制下适宜的规模较大,在审批制下适宜的规模较小。在准许比现已在位的老企业生产效率更低的新企业进入行业和市场方面,本文理论发现:行业的产能适宜,注册制和审批制等效;老企业的产能适宜,注册制和审批制也等效;新企业的产能适宜,注册制和审批制还等效。可见,为事前尽可能地规避产能过剩,在准许新企业进入行业和市场方面,注册制比审批制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俊龙,张晓晗,王晓萌.多维度视角下市场结构与行业产能过剩: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J].产业组织评论,2019,13(03):88-106.
[2] 陈俊龙.产品差异化、政府规制与产能过剩[J].财贸研究,2018,29(09):1-11.
[3] 俊龙,牛月.市场不确定性、政府规制与产能过剩分析[J].软科学,2018,32(10):38-42.
[4]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 经济研究,2010,45(10):4-19.
[5] 马红旗,黄桂田,王韧,申广军. 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所有制差异分析[J]. 经济研究2018, 53(03): 94-109.
[6] 欧阳铭珂,张亚斌.财政补贴、扭曲竞争与汽车产业产能过剩[J]. 财政研究,2018(12):84-96+113.
[7] 皮建才,张鹏清.中国式双层补贴下的产能过剩:一个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战线,2019(04):58-65+281.
[8] 皮建才,赵润之.中国式分权下的体制性产能过剩——产量补贴与产能补贴的比较[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02):3-12+158.
[9] 吴利学,刘诚. 项目匹配与中国产能过剩[J]. 经济研究,2018,53(10):67-81.
[10] 徐齐利,范合君. 产能过剩:概念界定、研究谱系与理论架构[J]. 当代经济科学,2018,40(06):49-59+128.
[11] 徐齐利. 中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12] 徐齐利,聂新伟. 资源软约束、环境硬约束与产能过剩[J].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2017,16(02):82-144.
[13] 徐齐利,王文举, 聂新伟. 行业前景、市场占先与产能过剩[J]. 产业经济评论,2018(02):10-34.
[14] 徐齐利. 企业家才能与产能过剩[J]. 北京社会科学,2018(09):92-109.
[15] 徐齐利,聂新伟,范合君. 政府补贴与产能过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02):98-118+128.
[16] 徐齐利,范合君,杨洁. 市场分割、降成本与产能过剩[J]. 产业组织评论,2019,13(03):145-180.
[17] 徐齐利. 行业生命周期与产能过剩[J]. 产业经济评论,2020(01):33-62.
[18] 徐齐利. 成本分异与产能过剩[R]. Working Paper, 2019.
[19] 徐业坤,马光源. 地方官员变更与企业产能过剩[J]. 经济研究,2019,54(05):129-145.
[20] 朱希伟,沈璐敏,吴意云,罗德明.产能过剩异质性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7(08):44-62.
[21] Barham B, Ware R. A Sequential Entry Model with Strategic Use of Excess Capacit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26(2):286-98.
[22] Barzel Y. Excess Capacity i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0, 78(5):1142-49.
[23] Cassels J M.Excess Capacity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7,51(3):426-443.
[24] Chamberlin E H.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on[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5] Davidson C,Deneckere R.Excess Capacity and Collus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0,31(3):521-541.
[26] Dixit A, Stiglitz J.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3):297-308.
[27] Eaton B C, Lipsey R G. The Theory of Market Pre-emption: The Persistence of Excess Capacity and Monopoly in Growing Spatial Markets[J]. Economica, 1979, 46(182):149-158.
[28] Janeba E. Tax Competition When Governments Lack Commitment: Excess Capacity as a Countervailing Threa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5):1508-1519.
[29] Murphy D. Excess Capacity in a Fixed-Cost Econom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7, 91(01):245-260.
[30] Spence A M. Entry, Investment and Oligopolistic Pricing[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8(2):534-544.
Access Mechanism and Excess Capacity
QILI XU
(School of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game model to analyze the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excess capacity caused by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approval system, and founds: it is the same in nature and different in degree. In order to prosper the market and expand the industry, new firms with higher efficiency than the old firms are allowed to enter the market, compared with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approval system leads to more serious excess capacity of old firms, which is capacity output maintenance and actual output contraction, and leads to more serious excess capacity in the industry, that is, the capacity output expansion is greater than the actual output expansion. This theory not only reveals the market access mechanism of excess capacity at the industry level, but also reveals the market access mechanism that old firms are more prone to excess capacity than new firms at the firm level. Because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is more able to prosper the market, expand the industry and avoid excess capacity than the approval system, on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for firm acces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should be widely used and the approval system should be used as little as possible.
Key Words: excess capacity; access mechanism; registration system; approval system; paternalism
〔執行编辑:应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