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课题组
摘 要: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和中坚力量,也是面对疫情和经济动荡相对脆弱的群体,其复工复产情况对保就业、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线上平台,对使用支付宝扫码收付款服务的活跃小微经营者随机发放问卷,深入调研小微经营者在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的疫后复工复产情况、经营状态、融资需求及对未来的预期。基于这一独特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微经营者在2020年下半年仍处在疫情冲击下的艰难恢复中;经营表现呈现差异化;市场疲软和成本上升持续成为小微经营痛点;政府各类纾困解难政策惠及小微经营者的程度不尽相同;小微经营者对2021年一季度的经营信心指数并不乐观,依然处在荣枯线以下。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小微经营;复工复产;信心指数
一、引 言
在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各行业有序复工复产的驱动下,生产商业活动逐渐恢复。目前,学术界已有一些关于疫情冲击和复工复产的研究(Bloom et al., 2020),但对小微经营者(特别是个体经营户)复工与经营的情况仍然知之甚少。据测算我国有近亿家个体经营户,其实际贡献的就业岗位约为2.3亿个,平均每天产生约2.3亿笔交易,全年营业额达13.1万亿元(黄益平等,2020)。从保就业、稳就业角度来看,个体经营户提供的就业岗位占2019年末就业人口的29.9%①;从营业收入占比角度来看,个体经营户的营业额约占到201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②。小微经营者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体量较大,经营者本身亦是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构成了我国经济血脉的毛细血管。这一群体值得持续关注、跟踪,并形成长期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疫情冲击下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小微经营者的复工复产,是各经济体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2020年4月的调查显示,美国Facebook 平台上的个体商户有60.9%受到冲击(Alekseev et al., 2020)。Alignable 小企业主网络上近43%的美国小微经营者自3月起暂时关闭,近半数现金流不足維持一个月(Bartik et al., 2020)。4月,美国活跃的小微经营者数量下降近22%(Fairlie et al., 2020)。到年中时,小微经营者的复工复产决策仍然取决于产业链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恢复情况(Balla-Elliott et al., 2020)。到2020年底,尽管采取了贷款、赠款与退税等措施,美国小企业恢复仍然有限③,且该状况预计很难在未来几个月内得到改善④。
就我国而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推进复工复产的背景下,厘清国内小微经营者复工复产的相关情况,有助于为小微经营者信贷服务和相关信贷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实证依据。与此同时,全面了解我国小微经营者融资和经营的具体情况,对其他经济体的恢复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是,现有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往往对小微经营者聚焦精确度有限或囿于小微经营者数据的可得性而无法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和有效的剖析。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的小样本讨论,比如:张夏恒(2020)对84家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调研,王婉芬和王梓炜(2020)对无锡市、张洁(2020)对绍兴市和孙丹丹(2020)对大同市有关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及融资情况的研讨。一些研究仅就相关政策措施展开一般性讨论,缺乏有力的实证依据,比如姚景怡(2020)基于国家和各省区市出台的78份相关政策文件的总结和盛丽莉(2020)对我国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的措施的相关讨论。张大伟等(2020)基于2 000余家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和王正位等(2020)基于企业经营大数据对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的现状及纾困举措进行了讨论。此外,金泉等(2020)基于“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2020年2月电话专项调查数据,对中小微企业家的信心进行了分析。Da et al. (2021a) 利用了ESIEC2020年2月和5月的电话调查的分析发现,中小微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已经呈现V字型反弹,但到5月份复工复产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上述研究分析的时点大部分截止于2020年5月份。而且这些分析的样本未包括没有注册的小微经营者,他们占了小微经营者总数的40%,其作为就业蓄水池的作用不容忽视。到了2020年下半年,我国数量众多的小微经营者,包括未注册的经营者的生存状况和信心如何呢?本文利用最近在支付宝平台上开展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比现有关注疫情冲击下我国小微经营者状况的文献,本研究所依托的调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优势,一、调查样本覆盖了大量个体经营户,包括注册和非注册的,切实关注到了我国市场主体中的毛细血管;二、调查针对性地收集了小微经营者对未来运营、就业等的预期信息,并构建了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三、调查所收集的线上数据与“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等线下访谈调研进行比对,不仅样本代表性较好,而且互补形成对小微经营者的全面认识。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小微经营者调查的基本情况、样本特征及数据特色;第三节重点讨论基于调查数据分析所得到的重要发现;第四节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调查设计及实施
“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的设计参考了相关的企业、个体户及疫情调研,并针对中国小微经营者的特征及国内复工复产的整体趋势进行了改进,同时结合了线上调查的特点。其中,问卷部分特别借鉴并延续了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nterprise Surve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ESIEC)① 中小微企业疫情生存调查问卷。该问卷此前已得到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和推广,并已被翻译成法语、西班牙语、英文等多种语言收录在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网站②。参照这一问卷开展调查的国际机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研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调查的问卷设计也参考了全国经济普查、全国人口普查等大型调查。就调查数据而言,ESIEC在2020年2月、5月、8月已经对中国中小微企业及注册个体户开展了三轮电话调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基于ESIEC调查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发表,见金泉等(2020)、Dai et al. (2021a) 和Dai et al. (2021b)。
“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小微经营者基本信息,包括所属行业、成立时长、经营形式和经营者的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信息;二是小微经营者疫情之后的恢复情况,包括营收恢复的比例、疫情期间线上销售的情况以及对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判断;三是经营情况,既包括基本状况,如雇员人数、营业收入、利润率、线上营收占比和税费占比,也包括收集有关税费负担的变化、经营压力来源和现金流可维持时长的信息;四是融资情况,包括融资目的和需求、融资渠道和成本、融资困难和瓶颈等;五是对未来三个月经营情况(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经营成本)、雇员扩张情况、融资需求的预期等。
在调查实施方面,北京大学与蚂蚁集团研究院合作通过线上调研平台,分别在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对使用支付宝扫码收付款服务的活跃小微经营者随机发放问卷①,问卷投放时长分别为两周,两次调查分别收集到21 343份和18 453份自愿参与的有效答卷。样本覆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调查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小微经营者2020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疫后复工复产、小微经营者的经营、融资需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情况。
(二)样本特征
参与202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调查的小微经营者样本的各方面特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里以2020年三季度样本在各个维度的分布来具体展示数据的基本特征。
1. 行业分布:八成以上小微经营者集中在服务业
85.5%的小微经营者主营业务为服务业,8.2%的小微经营者为建筑业、加工制造业,6.3%的为农林牧渔业。在服务业的小微经营者中,前五大细分行业依次是零售业(41.5%),住宿餐饮业(23.0%),批发业(7.7%),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业(4.9%),美容美发、理疗保健业(4.5%)。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的小微经营者中,前五大细分行业依次是建筑装修、安装业(28.2%),服装、鞋帽、纺织业(17.4%),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9.6%),电子机械设备制造业(7.6%),和木材、家具制造业(6.7%)。
2. 用工情况:自雇经营和小规模雇佣是主要用工形式
32.8%的小微经营者采用自雇形式(即雇员人数为 0,如夫妻店、家庭作坊),47.3%的小微经营者雇员人数在1至4人,10.2%的小微经营者雇员人数在5至7人。总计95.8%的小微经营者雇员规模在20人以下。
根据雇员人数各区间的小微经营者占比对区均值进行加权计算,估算小微经营者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结果显示样本中小微经营者平均创造就业岗位约5.95个②,其中数量众多的小规模个体户(雇员人数在0-4人之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3. 地区分布:小微经营者所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
小微经营者运营所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前十五大省份(市、自治区)占比82%。其中广东(17%)、河南(10%)、江苏(6%)、山东(6%)和浙江(6%)是小微经营者运营所在地前五大省份。
4. 年龄及教育程度分布:七成以上的小微经营者是80后、90后,近八成有高中及以上学历,是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从小微经营者业主年龄来看,七成以上的小微经营者业主是80后、90后,37.1%的业主年龄段在20—29岁区间,37.0%的业主年龄段在30-39岁区间。另外,17.5%的业主年龄段在40-59岁区间,60岁及以上的小微经营者占比不足1%。显而易见,小微经营者业主的年龄段集中在青壮年、中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最高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微经营者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78.5%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在小微经营者群体中,有34.3%具有大学(专科或本科)、硕士或博士学历。
5. 经营规模分布:小微经营者三季度的季度营业收入中位数不超过2.5 万元,以“糊口型”为主
从小微经营者的三季度营业收入来看,如图1所示,51.4%的小微经营者营业收入不超过2.5万元,即每月的营业收入不超过8 333元。约4.5%的小微经营者没有营业收入,约9.0%的小微经营者季度营业收入超过了25万元。整体而言,小微经营者的营业收入较低,主要为了养家糊口。
6. 运营形式和营收来源: 小微经营者主要是以线下为主,面向周边生活圈
如表1所示,54.9%的小微经营者仅通过线下方式运营,33.3%的小微经营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运营,11.8%的小微经营者仅通过线上方式运营。
从营收来源看,37.0%的小微经营者完全依赖线下营收,另外37.1%的小微经营者营收中线上营收占比不超过总营收的四分之一,仅有10.8%的小微经营者的线上营收占比超过50%。这些特征显示了小微经营者的经营主要是面向周边生活圈,但线上化、数字化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7.工商注册情况:小微经营者规模越大,业主在青壮年、中年阶段,接入互联网平台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具有工商注册
就小微经营者规模而言,如图2所示,雇员越少,小微经营者越有可能是未工商注册的个体户;雇员越多,小微经营者越有可能进行工商注册(工商注册的个体户或公司制企业)。从小微经营者业主年龄段来看(图3),青年和老年业主更有可能是未工商注册的个体户;青壮年业主更有可能进行工商注册。从小微经营者接入互联网平台的月份来看(图4),接入时间越短,小微经营者更有可能是未工商注冊的个体户;接入时间越长,小微经营者更有可能工商注册。
(三)数据特色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的样本在覆盖大量真正小微的个体经营户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切实关注到了我国市场主体中的毛细血管。参与调查的小微经营者按照注册性质和小微经营者规模可以分为个体经营户(包括工商注册的个体户和未工商注册的个体户)和公司制企业两类。具体而言,工商注册的个体户占样本的50.6%,未工商注册的个体户占40.4%,公司制企业占9.0%。各注册类型的小微经营者,都主要集中在服务业。
样本背后是近亿小微经营者。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创造的经营流水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和经济运转举足轻重。这些如毛细血管一样存在于我国经济运行体系内的长尾小微经营者是支撑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远景目標的基石,也是奋斗之路上的跬步。但是,大量的小微经营者,特别是他们当中未进行工商注册的个体户,由于统计困难等原因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以往的统计数据、其他企业调查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甚至被完全忽略了。而本调查得益于独特的平台优势,有效涵盖了大量未工商注册的小微经营者,使得小微经营者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关注。
此外,“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针对性地收集了小微经营者对未来运营、就业等的预期信息,并构建了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相比目前我国较为主流的对企业预期和信心的测算,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和财新分别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即 PMI 指数)中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发布企业家信心指数,其覆盖、追踪的商户主体是大中型企业,并没有触及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本研究遵循国际主流PMI指数编制方法,针对小微经营者对未来市场需求、产量(业务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雇员规模的前瞻性信息进行收集,并编制了“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用以反映小微经营者对未来市场、盈利、雇工用人等方面的预期。这一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将成为对我国现有大中型企业信心指数的重要补充。
本调查不仅借助线上平台投放问卷的优势,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大样本量的数据,而且通过与“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等线下访谈调查数据进行比对,参与线上调查的小微经营者样本在行业分类、企业规模、企业运营年龄等分布上与已有的“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等线下调研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比如,本次调查八成以上的样本小微经营者集中在服务业,八成以上的样本小微经营者雇员人数不超过4人,半数以上的样本小微经营者在近三年开始运营。
三、中国小微经营调查的重要发现
(一)小微经营者在疫情冲击下的艰难回暖中,营业收入恢复有限,利润率较低,现金流维持难度较大
疫情冲击持续影响小微经营者,如图5所示,2020年第三季度69.6%的小微经营者的营业收入尚未恢复到上年同期营业收入的一半,有接近三成的小微经营者营收完全没有恢复。第四季度同比恢复依旧有限,仍有近七成小微经营者未能恢复到50%,而且较三季度利润率有所恶化,亏损的小微经营者占比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图6)。
进一步按小微经营者类型来看,营业收入的恢复情况与小微经营的规模之间呈现正相关,小微经营者规模越小,恢复情况越差,抗风险恢复的能力越弱。如图7所示,未工商注册的个体户中营收完全没有恢复的比例最高(31.8%),恢复情况最差;工商注册的个体户营收完全没有恢复的比例次之(26.6%);公司制企业中20.5%的营收完全没有恢复。与之一致的,图8显示,76.7%的自雇小微经营者、69.1%的1至4人小微经营者、62.8%的 5至7人小微经营者、57.1%的8至19人小微经营者、52.5% 的 20 人以上小微经营者在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尚未恢复至上年同期的一半。总体而言,雇员人数不超过4人的小微经营者恢复情况较规模较大者更差。净利润率的情况也显示出类似的规律,如果将小微经营者盈利情况分为亏损、盈亏平衡、盈利三个区间,规模越小的小微经营者,盈利的比例越低。2020年三季度,自雇小微经营者仅有四成多(43.2%)在三季度盈利,近三成(29.4%)仍处于亏损状态。相比而言,约六成有雇员用工的小微经营者在三季度达到盈利状态(图9)。
此外,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的数据都显示,约七成(68.6%-71.7%)的小微经营者现金流仅能维持不超过三个月,近三成(27.2%-29.8%)的小微经营者现金流无法维持超过一个月,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小微经营者规模来看,小规模小微经营者特别是自雇小微经营者的现金流维持状况更差,四成(40.2%)的自雇小微经营者2020年四季度现金流无法维持超过一个月,压力较大。
(二)市场疲软和成本上升是小微经营痛点
调查显示,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小微经营者持续承受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特别是原材料、房租、雇员工资的成本负担,与此同时,小规模小微经营者更担心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不足(图10)。无论其所属何种行业,小微经营者所面临的最主要压力均来自经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疲弱,但这些压力对于在服务业中占重要比重的批发零售及居民服务业更为凸显(图11)。
与此观察相一致的,ESIEC在2020年5月开展的中小微企业疫情生存调查发现小微经营者主要经营压力为需求不足,这与此前2020年2月调研时经营压力主要来源于供给侧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与此同时,各行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原因不尽相同(图12)。建筑及加工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面临经营成本上升困难的占比更高,而这两类行业的经营成本压力主要来源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同时,消费服务业也面临着较大的租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建筑及加工制造业面临的雇工成本上升压力,相较于其他三类行业是最高的。商务服务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则主要来源于雇工成本、营销成本和租金成本上升。
由此可见,持续性的市场需求不足,再叠加下半年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微经营者的恢复。
(三)小微经营者在经营情况、盈利状况等方面凸显出差异化趋势:南方优于北方、线上经营占比较高者表现较好
2020年第四季度,小微经营者的实际情况显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在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等指标上,南方省区市明显高于北方省区市。①
此外,从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的数据可以观察到线上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小微经营者表现更好。完全没有线上营业收入的小微经营者中,10%的经营者在2020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 0;而线上化营业的小微经营者,在三季度營业收入为0的比例大幅降低到1%-2%的水平。此外,线上营收占比为0的小微经营者中仅47.4%在2020年三季度实现了盈利,而线上营收占比 50%以上的小微经营者超过70%实现了盈利。进一步考虑规模,尽管数字化程度(以线上营收比例衡量)与小微经营的规模(以雇员人数衡量)之间显现正相关关系,但即使在不同规模的小微经营者中,线上销售也有助于其经营状况的改善。
具体而言,线上营收占比高的小微经营者,其恢复情况(图13)、营业收入、利润率(图14)、现金流维持情况(图15)、线上渠道融资比例等都更高。
这表明尽管新冠疫情对小微经营者的经营活动造成了实质性影响,特别是小规模经营者的恢复情况最差,但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小微经营中或可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助力小微经营者克服困难,通过转型线上经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临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的压力,促进其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小微经营者纾困解难,但相比三季度,2020年四季度受访的小微经营者线上销售占营收的比例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小微经营线上化转型虽然潜力较大,但依旧任重道远。
(四)为推动市场回暖、复工复产,为企业经营纾难解困,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不同政策惠及和影响小微经营者的程度有所差异
小微企业政策落地的情况值得关注。2020年四季度调查显示,超过五成(55.3%)的小微经营者表示“没有享受到任何政策支持”。在各类政策中,税收减免(20.9%)、租金减免(18.2%)等政策的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另一方面,部分政策由于不适用、不匹配小微经营的特性,或难以有效触达这一群体,因而发挥的扶助作用有限。
这一观察与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的结论较为一致。ESIEC在2020年5月的调研显示,各类针对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地情况普遍不够理想。疫情发生以来,享受到税收支持的企业比例为46%,稳岗补贴40%,成本减免25%,金融支持仅15%;区分企业雇员规模后发现,小微企业政策落地更加困难;企业普遍对减租降费的相关扶持政策期待度最高。与ESIEC 2020年5月的发现有明显差异的是,小微经营调查的样本中,社保类政策的覆盖率更低,仅有9.3%。这一方面与本调查覆盖大量个体经营者有关,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既未进行正式的工商注册,也不缴纳社保,因而不适用于该类政策。对比而言,ESIEC的样本都是注册的企业和个体户,因此观察到的政策覆盖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在疫情趋于平稳后,各类社保补贴的政策正在淡出,这应该也是本调查发现政策惠及小微经营者较为有限的重要原因。
进一步来看,各项政策对小微经营者的惠及程度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规模越小,享受到各类扶持政策的比例越低,自雇的小微经营者中,仅有三成享受到了至少一种政策;而雇员人数大于20的经营者,有接近七成受到了政策支持。就行业而言,相关支持政策在建筑业和加工制造业落地情况较好,而对于一、三产业覆盖情况较差,服务业受益非常有限。比如,在税收支持、成本减免、金融支持和稳岗稳就业四类扶持政策中,服务业获益比例最高的税收支其覆盖比例也仅有20.2%,而获益比例最低的稳岗稳就业的覆盖比例不足一成(8.7%)。小微经营者以服务业为主,如果将服务业细分后进行比较,可以观察到,相关政策在餐饮、线下零售等消费服务业的覆盖率在所有服务业中较低,而在专业服务、网络虚拟、专业销售等商务服务业的覆盖情况较好(图16)。
(五)数字普惠金融显现积极作用,小微经营者中规模更小者获益更为明显,但不排除一定程度的“幸存者偏差”
从小微经营者融资渠道方面,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相似。以四季度为例(表2),除去36.4%“没有融资需求”的小微经营者,在实际融资的小微经营者中,最重要的前四大渠道分别为:亲朋好友借款(21.7%)、传统银行申请个人消费贷或使用信用卡(20.0%)、从线上非传统金融机构借款(19.1%)、传统银行经营性贷款(11.1%)。但在通过贷款来满足融资需求的样本中,以线上方式提出申请的比例比三季度明显提升。
具体就贷款申请而言,2020年第四季度,58.4%的小微经营者申请了贷款,较第三季度小幅提升1.2个百分点。但在申请贷款者中,有55.5%(占总样本的32.4%)的小微经营者仅在线上渠道向金融机构申请了贷款,而仅有17.3%的小微经营者(占总样本的10.1%)从线下渠道申请贷款,其余27.2%的小微经营者(占总样本的15.8%)同时在线上、线下申请了贷款。
对于申请了贷款的小微经营者,2020年第四季度有56.1%实际获得了贷款,获得贷款的比例较第三季度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有56.3%的小微经营者(占总样本的31.6%)通过线上方式获得了贷款,24.9%的小微经营者(占总样本的13.9%)则是线上、线下渠道都获得了贷款,18.8%的小微经营者(占总样本的10.6%)通过线下渠道获得了贷款,涉及线上渠道获得贷款的比例较三季度有所提升。进一步就规模而言,小规模小微经营者特别是自雇小微经营者获得贷款比例较低。比如,53.9%的自雇小微经营者没有获得贷款,同一指标在雇员超过4人的小微经营者中为34.3%-35.5%,这与小微经营脆弱性在规模维度上凸显相一致。对于获取到贷款的小微经营者,他们从金融机构融资的主要渠道是线上融资,无论规模,单纯通过线下融资者仅占获得贷款的小微经营者中的二成(17.8%-21.5%)。
最后,从融资成本角度,整体而言,202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图17),在从金融机构获取的贷款中,从线下融资渠道得到的贷款成本比线上渠道获得的贷款成本更低,尤其是无息贷款和低于5%年化利率的低息贷款更多通过线下渠道发放。这一情况和第三季度一致。线下渠道以银行类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其对于小微经营者的贷款经常会有政策性的补贴和支持。从经营规模来看(图18、图19),无论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渠道获得的贷款,规模较小的小微经营者实际获得的融资成本都更低,一定程度上彰显普惠金融的福利。但结合规模较小的经营者申请并获得贷款比例较低的情况,上述结论也可能是由于小规模经营者对利率定价更加敏感,不会接受高利率的贷款所导致的,因此这一观察存在一定的“幸存者偏差”。
(六)小微经营者对2021年的经营状况信心不足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扶持小微经营、促进经济回暖,亟需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为了更好地反映小微经营者对未来三个月的经营、用工的预期,本调查针对市场需求预期、产量(业务量)预期、营业收入预期、运营成本预期和雇员人数预期提问,给出“降低”“基本不变”“增长”三个选项。对于市场需求预期、产量(业务量)预期、营业收入预期和雇员人数预期这些正向指标,个体对于未来预期“增长”,则定义为个体对未来预期“乐观”。对于运营成本这种逆向指标,个体对于未来预期“降低”,则定义为个体对未来预期“乐观”。并由此计算出各信心指数,用来表征小微经营者整体的预期。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信心指数=50% +50%*(预期乐观的比例 -预期悲观的比例)
其中,50%作为基准线可以反映对某项业务场景的整体预期程度,又称作为“荣枯线”,信心指数如果高于50%的荣枯线,则表明小微经营者整体对未来发展预期乐观,如果低于 50%的荣枯线,则表明小微经营者整体对未来发展预期悲观。这也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针对小微经营者开展信心指数测算。
2021年一季度的经营信心指数依然处在荣枯线以下,显示小微经营者对未来三个月的经营预期并不乐观,并较2020年四季度出现下滑(表3)。具体而言,小微经营者对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上升和雇员规模扩张各分项的判断均在荣枯线之下,尤其是新订单数量、产量和营业收入的预期下滑明显,营业成本以及雇员规模的预期变化较小。
小微经营者对未来经营信心有分化趋势,企业注册类型、雇员规模、所在行业和所处地区等均是显现差异的维度。按照企业性质划分(表4),个体商户的信心指数明显低于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在市场需求、产量和雇员规模的指标上高于荣枯线,但对于营业成本的预期悲观;而个体商户对于营业成本的预期略好于公司制企业,但工商注册个体户经营者由乐观转向悲观。
从小微经营者规模的角度(图20),以全职人员数量作为规模的测度,在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雇员规模等指标上,小微商户的规模越小,对未来的预期越悲观。8人以上规模的商户对未来信心趋于乐观。对于营业成本指标,商户规模越大,对未来预期越悲观,与其他指标呈现相反的趋势。
就行业分布而言(图21),消费服务业在第四季度信心指数上的表现最差,而商务服务业表现最好。
从所处地区的维度来看,在2020年三季度时,各地小微经营者对四季度的信心指数较为一致(图22)。但主要受到疫情影响,小微经营者对2021年一季度信心指数的南北分化明显。自2020年12月以来,有5个北方省市(即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爆发了聚集新冠疫情,而本次调查发现疫情的爆发对企业经营预期有明显的影响。北方有疫情的5个省市在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上的预期明显低于其他北方省市(图23)。
四、总结与讨論
小微经营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就业的蓄水池、拉动消费的关键环节。他们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和中坚力量,同时因其规模而具有特殊的脆弱性。在以往的统计和研究分析中,小微经营者并未得到有效关注。本研究基于对“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数据的分析,深入刻画疫情冲击下我国小微经营者的经营状态、融资需求、政策支持及对未来的预期,总结如下:
(一)小微经营在2020年第三、第四季度艰难回暖,经营表现出现差异化,数字化转型或有助于改善现状对比2020年三季度和四季度调查可以发现,小微经营者的经营规模较小,季度营收额的中位数保持在2.5万元;对比疫情之前,同比恢复仍然有限,近七成小微经营者未能恢复到50%。
四季度样本中亏损的小微经营者占比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现金流维持状况愈发艰难,仅有28.2%的小微经营者的现金流能够支撑3个月以上,反映出商业经营和现金流维持状况趋向严峻。与三季度一致,规模较小的小微经营者在四季度的实际经营表现总体更差,现金流维持难度更大。在市场需求、产量、营业收入、雇员规模等指标上,南方省市区明显高于北方省市区,显现出小微经营的南北分化。尽管四季度小微经营者线上营收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本调查仍然发现线上营收占比高的小微经营者,其恢复情况、营业收入、利润率、现金流维持状况、线上渠道融资比例等都更高。
(二)小微经营信心指数的各分项均低于荣枯线,亟需拉动市场促进消费
综合信心指数来看,小微经营者对未来三个月的经营情况并不看好,有一定减少雇员的倾向,对经营成本的增长顾虑较大。与三季度类似,困扰小微经营者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市场需求不足(包括产品销售困难和市场需求疲软)和经营成本的上升,特别是原材料、房租、雇员工资的成本负担。持续近半年的需求不足叠加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微经营户的恢复。特别是工商注册的个体户也由上一季度的乐观预期转为了悲观预期。受2021年初疫情冲击的北方5省市的信心指数相较于其他北方省市有较大的下滑。
根据2020年第三季度的调查,消费券或消费补贴占营业收入比例高的小微经营者盈利情况更好。因此,通过适当的方式(比如提高农村养老金发放额、增加失业保险覆盖率等)促进消费、拉动市场需求,或可促进小微经营(特别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的加快恢复。①
(三)各项扶持政策落地情况有待加强,普惠金融政策相较于上一季度有所改观
本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的小微经营者自述“没有享受到任何政策支持”。在各类政策中,税收减免、租金减免等政策的覆盖率相对较高。规模越小的经营者,享受到各类扶持政策的比例越低。就行业而言,相关支持政策在建筑业和加工制造业落地情况较好,而对一、三产业的覆盖情况较差,尤以服务业受益最为有限。这些现象与2020年初的企业扶持政策落地情况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②
和2020年第三季度相比,普惠金融政策有所改观。对于申请了贷款的小微经营者,有56.1%实际获得了贷款,获得贷款的比例较三季度提高了2.4个百分点,线上无接触贷款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就融资成本而言,四季度获得无息贷款、低息贷款的经营者比例有所提高,且自雇型经营者的实际融资成本更低。这一方面有小微金融滴灌到长尾商户的普惠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小规模经营者对利率定价敏感、不接受高定价贷款的“幸存者偏差”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从协助小微经营者度过难关的角度,此前对企业和小微经营者的供给侧补贴可能在疫情的初期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足以应对当前较为突出的需求不足。由于数目众多,很多小微经营者又缺少有效抵押物,金融扶持等政策很难有效落地并使小微经营者获得援助。因此建议政策从直接帮助企业转为扩大居民消费。大部分小微经营者从事居民服务业。扩大消费有助于拉动需求。扩大消费虽然成效短期不易体现,但其受益的群体更加广泛,对经济和社会的带动更加均衡、作用更加长久。
我们建议对短期由于疫情困难的群体给予直接救助补助。调查发现,有不少中小微经营者尚未从疫情冲击中恢复过来,不少人甚至面临收入大幅度下降、大幅度亏损的情况,而且这些人现金流抵御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如何保障经营持续、保障其家庭生活面临较大困难。建议政府设立一笔专项纾困基金,直接对这些少数短期特别困难的群体,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渡过短期的难关。最近各地不断有局部疫情出现,政府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控措施,对小微经营者带来新的冲击。专项纾困基金可以专门定向对这些受影响地区的居民和小微经营者进行紧急补助。另外,增加农村地区养老金发放额和失业保险覆盖率也有助于稳定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进而帮助中小微经营者、稳定就业。
参考文献
[1] 黄益平、李振华、王靖一、郭峰、李勇国:《中国个体经营户总量测算与新冠疫情冲击评估——兼论金融科技“稳经济”的价值》[J]《.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个体经营户研究系列报告》,https://idf.pku.edu.cn/ bqzt/xw/501534.htm,2020。
[2] 金泉、李辉、苏庆新、马文杰:《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对中小微企业企业家信心的影响及对策——基于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数据库的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20年第2期,第49-58页。
[3] 盛丽莉:《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劳动保障世界》,2020年第15期,第71+73页。
[4] 孙丹丹:《中小微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享受政策支持的研究》[J]. 《华北金融》,2020年第11期,第79-85页。
[5] 王婉芬、王梓炜:《新冠肺炎疫情下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及融资情况调研——基于无锡100家小微企业样本》[J].《江南论坛》2020年第4期,第23-25页。
[6] 王正位、李天一、廖理、袁伟、李鹏飞:《疫情沖击下中小微企业的现状及纾困举措——来自企业经营大数据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8期,第3-23页。
[7] 姚景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研究》[J].《竞争情报》,2020年第4期,第11-18页。
[8] 张大伟、孙文凯、王秀平:《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第3期,第60-64页。
[9] 张洁:《新冠疫情下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金融供给研究——以绍兴小微企业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20年第9期,第30-36页。
[10] 张夏恒:《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J].《产业经济评论》,2020年第3期,第27-37页。
[11] Alekseev, G., Amer, S., Gopal, M., Kuchler, T., Schneider, J. W., Stroebel, J, and Wernerfelt, N. C,“The Effects of COVID-19 on US Small Businesses: Evidence from Owners, Managers, and Employees”[J]. NBER Working Paper, 2020.
[12] Balla-Elliott, D., Cullen, Z. B., Glaeser, E. L., Luca, M, and Stanton, C. T“,Business reopening decisions and demand forecas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NBER Working Paper No. 27362, 2020.
[13] Bartik, A. W., Bertrand, M., Cullen, Z. B., Glaeser, E. L., Luca, M, and Stanton, C. T,“How are small businesses adjusting to covid-19? early evidence from a survey”[J]. NBER Working Paper No. 26989, 2020.
[14] Dai, Ruochen, Hao Feng, Junpeng Hu, Quan Jin, Huiwen Li, Ranran Wang, Ruixin Wang, Lihe Xu, and Xiaobo
[15] Zhang.“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Evidence from Two-Wave Phone Surveys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1a, forthcoming.
[16] Dai, Ruochen, Dilip Mookherjee, Yingyue Qian, and Xiaobo Zhang“Industrial Clusters, Networks and Resilience to the Covid-19 Shock in Ch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83: 433-455, 2021.
[17] Fairlie, R. W,“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small business owners: Evidence of early-stage losses from the April 2020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J]. NBER Working Paper No. 27462, 2020.
[18] Nicholas Bloom., Robert S. Fletcher, and Ethan Yeh,“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us firms”[J]. NBER Working Paper No. 28314, 2020.
Economic Recovery and Outlook of Chinese Micro- and Small--Businesses during COVID-19
Research Team of China Micro- and Small--business Owner Survey
Abstract: Micro- and Small businesse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Chinese economy. Understanding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COVID-19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ional efforts of securing jobs and maintaining growth. On the platform of Alipay, we conducted online surveys for the 3rd and 4th quarter of 2020 and successfully gathered information of approximately 20,000 micro- and small businesses with regard to their performance and outlook. 40% of our respondents were unregistered self-employed businesses who were largely missing in previous studies. We found that most businesses remained struggli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20 with around 70% of them having barely recovered to half of pre-COVID 19 revenue level. However, business performance demonstrated different patterns across sectors, firm size, and businesses modes (particularly, online vs. offline). Weak market demand and rising cost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challenges and government relief policies were found to have limited and varied impacts. Lastly, the general outlook for the 2021 first quarter of the business owners was less than optimistic. Policies to increase domestic consumption, in particular that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are called for.
Key Words: COVID-19; Micro- and Small business; economic recovery; outlook
〔执行编辑:秦光远〕
? 课题组成员:张晓波(课题组负责人)、杨笑寒、王冉冉、承子珺、任昶宇、刘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马晓崟、李振华、王芳:蚂蚁集团研究院;孔涛(执笔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邮箱:tao.kong@pku.edu.cn。本文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74008;71950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4JJD790027),以及北京大学疫情研究专项基金的支持。
① 2019年末就业人口约为7.7亿。《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hrss.gov.cn/ SYrlzyhshbzb/ 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009/P020200923412525534362.pdf。
② 2019年全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41.2万亿元。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7_ 1723391.html。
③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0/business/economy/states-small-businesses.html。
④ https://www.foxbusiness.com/economy/powell-small-business-pandemic-damage。
① https://www.isss.pku.edu.cn/sjsj/zgqycxcytcesiecxm/index.htm
② https://www.cgdev.org/blog/measuring-impact-coronavirus-global-smes-survey-instrument-chinese-english-and-spanish
① 支付寶服务的符合《统计上大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划分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年营业收入不超过1000万元的小微经营者。活跃小微经营者筛选标准是,过去十二个月内:至少有三个月有交易;总交易笔数大于90笔;总交易流水超过2 000元。
② 创造的就业岗位包括经营者本人,在估计时计为1人。在估算中剔除了雇员人数在300 及以上的子样本,因为一般标准中服务业(特别是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本次调查中占比高的服务业行业)300人及以上分类为大型企业。
① 本研究中北方省区市包括:北京市、甘肃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方省区市包括: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浙江省、重庆市。
①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研究表明,小规模经营者发券收益更大。小、中、大型商家发券后营业额分别增长了6.6、1.4和0.8倍。《“春暖花开会有时”中国首份数字消费券账单》。
② 《企业疫情生存调查|张晓波:金融支持政策落地率最低》,https://www.cer.pku.edu.cn/esiec/yqzt/237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