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引导的作文教学研究

2021-05-10 02:56周裔
教育界·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引导作文教学

周裔

【摘要】表现性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尝试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文章探讨“大情境”“大任务”与“作文教学”的相通之处和值得研究之处,并研究表现性评价对于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写作的内需力以及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引导;作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吴江区课题“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编号:0819YXP0197)的研究成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或自我情感排遣,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作文素养;应试中更是无须赘言,高考中语文卷的作文占了总分的五分之二。长久以来,老师们一直十分重视作文教学,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获却不成正比。许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闻之头痛,每次都是被迫为之,作文水平提高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将作文教学作为自己的教研方向。

在一次研修班上,我接触到“表现性评价”这个概念,这是一种由教师设计相关情境,针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或实际参与实验操作或观察之后,以分组活动或个别思考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同时针对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以客观的标准加以评分的评量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发现“大情境”“大任务”与“作文教学”有很多相通、值得研究的地方,对于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写作的内需力以及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帮助,于是就进行了一些相关实践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循着表现性评价的主线,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一、设定大任务目标,驱动创作需求

这里的大任务是一个长期目标。在我所任教的班里,我给孩子们定的目标是:成为“小作家”,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拥有一本自己的“专著”,里面包含至少一百篇自己的文章。“作家”“专著”“至少一百篇”,对孩子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也是他们进行孜孜不倦创作的初始动力。

这一任务的开始我选在学生迈入三年级之后,此时的作文教学从片段练习走向了完整的篇章练习,预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可以完成15篇习作,最后再进行一定的篩选,选出比较优秀的一百篇编入各自的“专著”。

二、改良中任务平台,建立创作舞台

有了初使动力,还需要给学生一个创作的舞台,中任务也就是习作的输出阵地。以往,我们作文教学中习作都写在作文本上,读者只有语文老师一人,特别优秀的习作老师可能会选一两篇进行展示,但涉及面很窄,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是没有其他读者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级里推行了“改良版的循环日记”。循环日记许多语文老师都采用过:用一定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天一位同学来写,写在同一本本子上,然后组内的同学都可以作为读者读到前面同学写的文章,一定的时间为一个轮回。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1. 编排上的改良:将全班42位同学分为了8个小组,每组5—6名同学,每周一轮回,第一周第一横排的同学周一写,第二横排的同学周二写,以此类推;第二周第二横排的同学周一写,第三横排的同学周二写,以此类推。这样不固定地轮换,是为了让每一排的学生都能轮到周末写的“优惠”。

2. 载体的改良:原本写在同一本本子上,到了期末就很尴尬—整本日记该给谁呢?上面有小组每位同学的心血,给谁都不合适,如果撕下来分发,还涉及正反面,也行不通。于是,我将活页本引进了循环日记—这样作品的归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到期末,只需一页页取下来,按名字归类,即可将作品分发至各位学生。一年年的作品都可完整保存下来,要整理和展示也方便多了。

三、发掘小任务情境,提供创作出口

初始动力、持续的读者、便于操作的呈现手段—这些都可以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什么才是关键。为了让学生们更愿意写,可以发掘一些小任务,提供一些创作情境,让学生在需求下进行习作体验。这些小任务,我把它们整理为以下5个类别:

1.指向课本类。课本要求的大作或课文还意犹未尽或整体欠缺的,可以在循环日记里再次操练。比如,学生特别喜欢写想象作文,在完成大作“假如……”之后,可以留一周再写此主题,给学生更多天马行空的机会;再如,学完《黄鹤楼送别》之后,可以用一周时间让学生也试着写写文包诗。

2.指向专题类。可以写写班级的同学;可以写写家庭成员;可以写写校园的某个季节;可以写写“某节课上的趣事”;妇女节的时候写写爱的付出与回报;学雷锋纪念日写写身边的雷锋;母亲节、父亲节时写写感恩;组织了春游、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写写自己的活动体验。学生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专题。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童年趣事》,写得非常流畅、幽默,班里掀起了一股写童年的热潮,我索性就停止了原先的计划,让学生写一周“童年”主题,顺势而为。

3.指向热点类。班级、校园或者国内外的一些热点话题,也都是极好的写作小任务。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就让孩子们回家采访长辈,写写《我的祖国》;再如学校举办科技节,就写写《科技节的那些事儿》;又如,科学课上学习了“蚕的专题”,班级里掀起了养蚕热潮,《我的蚕宝宝》,学生们写起来细致又生动;还如,上个寒假我们遭遇了新冠病毒,写《一个特别的寒假》,学生们都有话可说。

4.指向评比类。平时,各种征文、比赛也是极佳的小任务题材。每年一次的读写大赛、校报《金钥匙》征稿、各类红领巾小征文、每年暑假的读后感评比……都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舞台,特别是当有同学参加并获奖后,这个情境体验就更为完整了。比如上个寒假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线上教学”的征文,班里一位学生的习作获得了一个特等奖,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是有征文比赛,学生们都非常愿意参加。

5.指向表演类。有一些习作写完了,还可以有衍生产品,可以将其表演、展示出来。比如,创作了小诗,可以开一个小型诗会;再如,编写了童话,可以选出最佳剧本,然后合作将作品搬上舞台;又如,写了读后感,可以开一场好书推介会;写如何做一道菜,可以办一个冷餐会……

想尽办法给孩子们布置一个个小任务、创设小情境,都是为了将初始动力延续下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有话想说,乐于去说。

四、开辟评比规则,发挥评改功能

《课程标准》第二、三学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中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评改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采用了“最佳日记”“最佳伙伴”“线上互评”这三种方式来进行习作的评改。

1.最佳日记。每天的循环日记中,我都会评出一两位最佳,名字会贴在黑板报醒目的专栏里;他们的习作会在语文课欣赏时段里读给大家听。一边读,一边点评“最佳”的理由:标题特别有新意,一连串动词用得好,抑或是心理描写特别细腻……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有出彩的地方,都有被评为最佳的可能。这对于激励学生能力的提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最佳伙伴。在每個循环日记小组中,我都会要求后一天的学生用一两句话点评前面同学的习作,可以是讲亮点,也可以是提不足。用发现的眼光来读别人的文章,最终收益的更是自己。

3.线上互评。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也给我们的作文评改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比如班级QQ群,在假期里不能见面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作文写完了,发在群里,同学们可以自由点评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作者和读者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和辩论—到底怎么写更好?看谁更能说服谁!

五、寻求展示路径,享受被关注感

学生的作品在小组中流通,有五六位读者,可以对他们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久而久之,老面孔也会失去新鲜感。所以,我也在想方设法拓宽他们的读者群,让学生们品尝到被关注、拥有粉丝的感觉。

1.专题小册子。在进行一些专题习作之后,我会把学生们的文章都录入电脑,打印成小册子,放在教室里的图书漂流角里,让全班同学成为读者。

2.校内明星。给学校红领巾广播专栏投稿,在红领巾广播时间让全校同学听到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再如,我校《金钥匙》校刊,每月会派发到每个家庭,不但学生能看到,学生的家长也能看到,读者就更多了。

3.微信头条放送。现在每个学校都有微信公众号,特别有意义的,还可以做成微信头条发布。比如,2020年寒假在线学习期间,我班举办了一次特别的在线诗会—“春日里我们一起‘诗情话疫”。同学们自己创作小诗、点评修改、朗诵……一系列完成之后,我又将学生的小诗、朗诵制作成一则微信进行发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写作需要—乐于创作—相互学习—寻求展示—享受关注,这是表现性评价给我的作文教学的启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作文教学,在表现性评价理论的指引下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也将是我继续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引导作文教学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