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剑
〔摘要〕 生产关系变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产关系变革,相关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方法,阐释了生产关系变革的时态规律和自觉性,反对脱离生产关系的绝对化的生产力标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所有制与分配机制的制度保障作用。体现了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统领的目标设计,以现代化经济体系统领生产关系变革,构建现代生产关系,发展现代生产力。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2-0003-05
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变革在整体上沿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径,以其深层次重构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社会面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特别是在新时代发展方位下,生产关系变革正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诸多论述与观点,蕴含并展现了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的科学方法、价值取向与目标设计,为新时代全面深化生产关系变革、助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方法
改革应坚持怎样的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在理论层面事关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方式,也是决定改革成功与否的重大实践问题,并通过相应的社会变革方式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强调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 〔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 〔2 〕。沿此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专门就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改革发展中如何坚持和运用的问题展开研讨,这就既为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工作思路,同时也确立了生产关系变革的方法论原则。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从矛盾运动角度阐释了生产关系变革的时态规律。他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2 〕这种整体性视域要求生产关系变革不能脱离社会关系中的其他范畴而一意孤行,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协调,并统筹经济基础的变化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在复杂多变的实践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要素均在不断运动变化,其相互关系呈现动态的不平衡,并以新的矛盾形式展现出来;矛盾不断解决以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发展又催生新的矛盾。立足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发展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 〔2 〕。这一论述既诠释了实践发展与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的科学内涵,又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唯物主义的改革理念——“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 〕。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法角度阐释了生产关系变革的自觉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广为人知,特别是在崇尚发展生产力的背景下,如果片面理解这一“决定”关系,容易将生产关系变革看作生产力发展引致的自发性变迁,认为生产关系能够自动与生产力要求相适应,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单纯的“决定”关系不足以反映实践全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 〔2 〕,从而否定了单向的片面思维,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决定”与“ 反作用”并存的独特张力性结构,重申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既要看到生产关系在生产力推动下不断自发调整的一面,也要重视生产关系变革的能动性一面,即要在充分调查与研判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自觉进行体制变革和政策创新,以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指出“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3 〕74,对自觉变革生产关系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4 〕因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自觉变革生产关系、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变革的“反作用”,就是破解发展矛盾、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反对脱离生产关系的绝对化的生产力标准。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正反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衡量社会主义实践的生产力标准,既为改革开放初期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注入了新动力,也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将生产力标准绝对化的倾向。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领域生产关系变革滞后,对生产主体的利益保障不足,甚至出现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现象。脱离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只能是抽象的生产力,脱离人的进步与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5 〕。由此,“生產力标准”议题再次备受关注。围绕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经济学动态》曾在2010-2012年间连发多篇商讨文章。激烈交锋凸显了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对生产力标准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不能绝对化,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理解生产力标准。” 〔3 〕8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发展的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相协调、物的丰富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生产力。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人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核心要素。虽然变革物的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内容,但物最终由人支配并通过人的劳动产生价值,物的潜力的释放程度最终也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既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应激发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人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落脚点,应满足人的需要、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重申了人民创造历史、发展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观点,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6 〕30,并将其作为经济领域部署工作、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根本立场 〔6 〕31,由此也明确了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的价值取向。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将“以人民为中心”看作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明确“人民”这一范畴的具体指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激发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应然之义,因此要精准把握“人民”的内涵和外延。否则,“人民”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必将失去明确的施策对象而沦为口号标语。作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人民”经历了从自强话语、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到改革话语的时代转变和与时俱进 〔7 〕。在毛泽东人民观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也成为人民的一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拓展为“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 〔8 〕168,从而为生产关系变革从“思想环节”转化为保障各阶层人民利益的具体政策提供了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其应当“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 〔8 〕169。
其次,習近平总书记着力从所有制角度维护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夯实人民共同利益的根基。他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8 〕5生产关系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具备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安排。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是“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 〔8 〕5,国有企业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9 〕;“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 〔8 〕393所以,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以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原则。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全民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明确了国有企业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机制,要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10 〕501,彰显了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较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分配关系的调整,努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由所有制关系决定,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生产关系变革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具备特定制度设计之外,还需要协同推进分配关系改革。处理好政府、资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分配关系改革的重要问题。初次分配机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合理降低政府和企业收入比重”,通过“少取”以提高劳动者收入比重。他指出,针对“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的问题,要推动“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8 〕5。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都从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等方面作了统筹安排;同时,倡导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期用协商谈判的方式改善劳资关系、实现劳资两利。这就要求在分配的纵向维度上,推动劳动报酬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使劳动者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再分配机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挥好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8 〕169,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民。这就要求在分配的横向维度上,一要强化税收的收入差距调节作用,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二要做好政府支出“加减法”,严控政府机关编制总量和“三公”经费比重,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三要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再分配调节作用,“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10 〕522。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战略设计
经济体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载体和空间展开” 〔11 〕,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直接规约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阶段的生产关系变革都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及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助推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应势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12 〕,由此确立了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党执政后的工作重心。具体来说,就是“恢复与改建”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 〔13 〕。因此,在生产关系方面,要继续消灭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封建剥削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之下获得解放” 〔14 〕256。对于民族资本主义,毛泽东认为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要进行“限制和排挤” 〔14 〕184,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则予以保护,并在必要时给以扶助。这一阶段的生产关系变革,由于充分调动了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恢复。经过几年恢复,我国从1953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阶段,力求建成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支持工业化,我们党通过三大改造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进行了革命性改造。这一制度安排强化了国家对全社会生产资料的掌控,为集中有限资源满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需要提供了有力保障。尽管党的八大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但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整体来看,生产关系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增强了自力更生能力,并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为中国“站起来”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力图摆脱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的束缚,着眼于构建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为支撑的国民经济体系。反映在生产关系层面,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农村土地由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集体所有与集体经营,向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转变;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从饱受排斥和限制,转为允许存在和发展。1992年之后,围绕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国经济开始朝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方向发展。反映在生产关系层面,国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其规模不断壮大;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并逐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农村以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承包关系为主,同时探索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上述制度安排塑造出多元市场主体,使其在公开竞争、优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其所蕴含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迸发,推动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适应“富起来”转向“强起来”后内外环境与发展需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所面临的挑战也呈现新的历史特点:一是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渐缩小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制约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主要因素;国际上,高端产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利用核心技术的垄断优势,为我国发展制造障碍。二是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15 〕。这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动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6 〕。对于高质量发展所依赖的现代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两个方面作了说明:一方面,“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 〔17 〕5,当前和今后将更多依靠要素质量的提高,“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17 〕5;“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8 〕,要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来支撑现代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把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明确科技创新方向和突破口,既要“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17 〕49,占领现代生产力的制高点,又要避免亦步亦趋,掌握“非对称性‘杀手锏” 〔17 〕49,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生产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构建现代生产关系。劳动者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生产,其生产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劳动者的有效激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就是要通过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19 〕。创新人才肩负着科技创新、推广以及应用的重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所以,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 〔20 〕,使各行业创新人才各展其能。企业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发挥着统筹各生产要素、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作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开拓产品市场、创新经营模式、把握战略方向方面起着引领作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因此,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要着力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 〔21 〕。领导干部虽不处于一线生产岗位,却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派。特别是随着新经济形态的不断涌现,经济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加,領导干部的责任与压力也更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如果领导干部在一些高风险、高技能领域判断失误、管控不力,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 〔22 〕,既按照党纪国法严格要求,“又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22 〕。
现代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生产关系变革只有充分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有可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要求,也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进程所证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当前我国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稳步展开,生产关系变革正有力激发着人的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人民共享,推动着我国生产力不断优化升级。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7.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5〕郑尚植,王怡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解读——生产关系重构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7(09):17-2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陈昌丰,朱映雪.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人民”概念的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8(03):144-152.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尽快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N〕.经济日报,2016-07-05(0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胡乐明.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人民论坛,2018(05):68-69.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2-01(0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7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经济日报,2015-11-04(01).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5.
〔1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2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2).
〔2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16-03-09(02).
〔2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