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冉雅榕
〔摘要〕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从党的建设出发,凸显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突出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各要素的统领性作用;要从突出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属性出发,将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强化党对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领导;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紧抓“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应抓好三个着力点:一要深化管党治党,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性;二要强化政治引领,拓展党的政治建设的覆盖面;三要夯实群众基础,站稳党的政治建设的人民立场。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政治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2-0032-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1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根植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熔铸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性要素,党的政治建设在与其他建设要素的相互关联中体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统揽“四个伟大”的重中之重,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作为一项历史性、系统性、结构性工程,党的政治建设集中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从党的建设出发,凸显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突出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各要素的统领性作用;要从突出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属性出发,将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强化党对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领导;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紧抓“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在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征程中,要坚持将党的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人民事业中,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性、全面性、人民性。
一、深化管党治党,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性
新时代,随着党建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党建理论的不断创新,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凸显出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的同时,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立足于当下管党治党的现实要求,旨在以政治建设为抓手,增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必须将政治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凸显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讲政治的目的在于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完善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政治上管党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政治上管党治党的目的在于从政治上衡量党员党性修养,从政治上治理党内腐败问题,从政治上解决党内矛盾冲突。实现政治强党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政治强党的目的在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提高党的政治能力,永葆党的政治本色。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上建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2 〕。政治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任何政党都具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思想、政治追求、政治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锻造了自身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任务、政治理想,并将政治性熔铸于党的组织结构与成长历程中。在产生、建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始终与其阶级属性高度契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是由无产阶级中最优秀、最先进、最纯洁的分子组成的。共产党人“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 〔3 〕。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鲜明地体现为始终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阶级立场,同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政治使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由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党,最终实现了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得以实践化、合法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革命年代,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政治属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主动肩负起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双重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政治建设上,中国共产党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的优秀基因和先进品质,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赋予党的政治建设以新的特征,衍生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政治品质。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心在于组织、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目的在于坚定党的政治领导、明确革命的政治方向、稳固人民群众的政治根基。有领导才有核心,有方向才有目标,有根基才有动力。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党的政治领导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它以独特的政治优势吸引民心、汇聚民力,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新中國成立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心在于领导、动员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党的政治领导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政治指导、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毛泽东认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党的领导在政治上保证了现代化的方向与性质。邓小平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 〔5 〕。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得以确立、发展且越走越宽。
(二)从政治上管党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党自身的治理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点工程。在党的成长历程中,建党与管党治党相伴而生、相互推动。将我们党建设成“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使命,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管党治党、约束权力、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取得了重大成效,一系列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但一些党员政治意识不强、政治鉴别力不高等问题影响着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2 〕治党在治根本,治根本则管长远。只有从政治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看到本质问题、解决本质问题。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从政治上管党治党是增强党的治理成效、提高党的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突出治理的全面性。在党的建设的各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中,党的政治建设的特殊地位凸显,处于首要性、根本性地位,统领其他建设,贯穿其他建设始终。因此,管党治党从政治着手是新时代解决党内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必须明确:一方面,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要素之一,其作用的发挥与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党的其他建设要素,在与其他党建要素的相互协同与配合中,以政治建设为着力点,推动管党治党实践深入党的建设的各要素、各方面、全过程。另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关系根本。党的政治建设以政治性的凸显体现管党治党的严肃性与实效性。管党在严,治党在实,只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与政治约束才能促进党的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做到“两个维护” 是管党治党的政治前提;尊崇党章,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管党治党的基本依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管党治党的目标指向。概言之,要将党的政治建设工程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结合起来,政治建设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要管政治问题、治政治问题。着眼整体、居安思危,才能防范、化解政治风险,永葆党的政治本色。
(三)实现政治强党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的政治领导提出了新考验。如何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变化,这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恩格斯认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实现政治强党是解决新时代问题的先决条件。党的政治建设立足于新时代党建新要求,在政治思想、政治要求、政治任务等方面既有统一部署,又有具体要求。政治强党在新时代集中表现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党的政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 〔1 〕的政治建设要求,将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政治强党,首先在于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决定党的政治建设,是解决党建问题的根本前提。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必须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道路、坚守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政治强党,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发现政治问题、解决政治难题、防范政治危险、化解政治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发现政治问题需要政治敏感性与政治辨识力,解决政治难题需要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防范政治风险需要驾驭政治局面的眼光与勇气,化解政治风险需要政治格局与政治魄力。总体观之,党的政治领导与党的政治能力相互推动,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是提高党的政治能力的前提与表现,提高党的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基本内容与动力支撑,二者在新时代党建布局中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向前发展。
新时代,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实效,基础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原则,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实际,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性、政治性;关键在于从政治上深入全面从严治党,以政治眼光洞察并解决党内问题;旨归在于以政治强党实现政治强国,党的政治领导是解决当前党内问题的根本保障。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政治上管党治党、实现政治强党既是党建实践的历史趋势,也是党的政治建设全面、深入推进的实践路向。
二、强化政治引领,拓展党的政治建设的覆盖面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党的政治建设要以党的建设为基点,拓展到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党的政治领导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起着“指南针”和“主心骨”的作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强化党对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做到党的政治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1 〕。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支柱,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将党的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彰显国家机关政治属性
国家机关是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任何国家机关都具有自身的政治属性与政治使命。在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本质上都是政治机关,都必须坚持黨的领导,保持政治属性、发挥政治功能、践行政治使命。同时,国家机关作为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执行机关,必须将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法律法规、制度政令,推行到日常工作中,深化为领导机制、管理方式以及工作方法的创新,具化为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国家机关要通过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要求来彰显政治属性。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国家机关的首要政治使命在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国家机关在落实党的主张、执行党的命令时,要善于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从大局出发,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与权威,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把准政治方向。国家机关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第三,注重政治效果。国家机关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其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实效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效果和政治威望,必须提高国家机关政策执行、职责履行的能力。第四,树立政治形象。国家机关体现着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国家机关管理国家、服务社会的活动塑造着党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必须加强国家机关的政治使命感与政治责任感。第五,确保政治和业务的统一。国家机关本身既是政治机关,又是执行机关。因此,政治与业务二者不可分割,要增强政治工作的业务性与业务工作的政治性。
(二)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
群团组织,即群众性团体组织,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群团组织是党领导下的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群团工作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进行治国理政的基础性活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践行。新的历史条件下,群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在于密切党群关系,上传下达,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主张,向党反映人民意志、群众意愿,引导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周围,听党话、跟党走。群团组织要通过凸显政治性来发挥政治作用。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作用,既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又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具体表现为贯彻落实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安排、对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群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党的执政权威,在社会中树榜样、作表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必须“切实增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1 〕。群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心,不断推动理论、制度、实践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加强对群众的政治教育、政治引领。此外,要将群团组织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政治建设布局中,以党的政治建设带动群团组织的政治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政治导向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事业单位则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职责,都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大政治原则与独特政治优势。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事业发展相互融合。一方面,在推动国有企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党的政治领导表现为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掌握宏观发展局势、提供促进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解决发展难题等。另一方面,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与领导核心作用,解决政治弱化、淡化等问题,将党组织治理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党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政治导向,首先,必须将党的政治部署、工作安排落实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确保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促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实现国有企事业单位与国家事业发展相互推动、同向前进。其次,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检验着党的政治领导与政治能力。再次,必须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增强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选人用人环节的政治领导力,将对党忠诚、清正廉洁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最后,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是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基础性组织,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与动力支持。
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党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其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因此,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明确自身的政治属性、坚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夯实群众基础,站稳党的政治建设的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性集中体现为党代表无产阶级、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党性觉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要凸显党的政治性,又要强化党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弘扬党内先进文化是党坚持人民立场、激发人民活力、强化政治认同的重要路径。党的政治领导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根基和动力,二者统一于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社会实践中。
(一)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幸福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独特政治优势,是人民团结一致的政治核心。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这一切与党的政治领导密不可分,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实现人民幸福,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属性、执政理念、初心使命决定了党本身的人民性。《党章》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服务”表达了党的政治属性与政治使命,明确回答了党的事业“为了谁”的问题。党来自于人民、代表人民,也必然服务于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权由人民赋予。尽管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方式、执政理念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但人民始终是党一切活动的中心。因此,要紧扣民心,将人民利益作为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体现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将民族复兴事业与人民幸福统一起来,将宏伟的社会主义事业落实在人民生活的细微变化中,将人民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内容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这既体现了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也体现了党无私为民的政治品质、真挚爱民的人民情怀。同时,必须承认,现阶段破坏党群关系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党的政治建设不仅在于弘扬党的优秀政治品质、走群众路线、保持党的政治优势,更要严厉打击“四风”问题,杜绝破坏党的性质、宗旨的活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激发党的活力。
(二)增强党的政治引领力,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与执政根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深重的战争苦难、漫长的革命探索。历史证明,一切脱离群众的革命运动注定失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艰苦探索的伟大创造。
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党中央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擘画了蓝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设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依靠党的长期领导、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努力。党的领导体现在政治保证、宏观把控、路线规划、政策指引、实践指导等方面,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体现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践创新理论、用实践检验理论,在党的领导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在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实践互动中,党的政治领导更加有力、政治立场更加坚定,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向心力、凝聚力更强。因此,要将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统一起来,这既是党进行政治建设的必要考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途径。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在人民的拥护、支持下,才能实现党的长期执政。
(三)弘扬党内政治文化,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
党内政治文化是共产党人精神面貌、政治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党在长期的理论、实践积淀中形成的持久性、基础性力量,决定着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政治生态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诸多执政为民的政治文化,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溯古照今,必须认识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核心,人民是党的执政合法性根基,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在于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政治文化,“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无不饱含着厚重的人民情怀。加强党员政治信仰、提高党员政治觉悟,必须坚守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观,弘扬党的“为民”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人民的精神向往,体现着党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与情感认同。
党内政治文化表现为党的思想、理论、价值、制度、政策等,并以此塑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形象。一方面,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生活的浓缩,内容庞杂,弘扬党内政治文化,必须摒弃腐朽部分而保存、发扬优秀部分。只有健康、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精神的文化表达,必须反映人民情感、人民意愿。广大党员只有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才能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同时,党内政治文化还要在秉承传统、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推动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概而言之,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保证党、国家、人民始终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决定力量。在理清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幸福的关系中,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与基本内容得到充分呈现。从党的建设层面出发,政治建设是政治建党、强党的活动;从国家事业发展层面出发,政治建设是贯彻党的政治要求、彰显党的政治属性的过程;从人民事业出发,政治建设旨在引导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的事业。党、国家机关、人民在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相互关联,具体表现为:党将人民意愿通过路线方针政策等表达出来,国家机关将这些理论性要求落实为实践活动,人民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参与者、监督者。党的政治建设明确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国家机关是执行力量,三者各司其职、分工但不分开,相互协调、配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9-02-28(01).
〔2〕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4-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4〕毛泽东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