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1-05-10 02:33刘鸿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

刘鸿

摘要:音乐的核心素养是指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视角、触觉、联觉感受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心灵美、思想美,激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行为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欣赏教学、歌唱教学、课堂小乐器教学、体态律动等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培育国民美育素质。

关键词:审美感知  音乐表现和创造  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138-03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生理上逐渐成熟,情绪和感情容易兴奋,心里可能充满各种矛盾:如渴望独立的意志与依赖家长和老师的现实相矛盾等,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

音乐教学如何让这个阶段的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老师们究竟怎么做才能使得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激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素养,增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核心学习能力是音乐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是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发表重要寄语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本领,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一、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世界之美,培育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眼里有学生,心中有音乐”。音乐教师要这样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世界的美。

孩子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与热爱是学好音乐课的关键,这为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导一群活泼开朗的孩子们有序地一起感受、理解,乃至创造音乐的美。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曾经一位小学毕业生,刚踏进初中音樂课堂,他悄悄告诉笔者,遇见一位音乐老师不但在课堂上板着脸,更是施以厉语压制课堂的秩序,一节课只是不断地听见音乐老师使劲地用棍子敲桌子。可是青春期躁动的孩子们本就不害怕权威,这样做如何能让孩子们欣赏美,表现美呢?

其实,作为“美”的教育者,赢得孩子们的真心是不难的。音乐教师应具有心灵美、语言美、歌声美、琴声美、舞姿美,音乐教师本就是“美”的使者,要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美的韵律,那么上面这五个“美”不算严苛的要求。试想一位穿着干净衣服的教师,用整洁而饱满的精神面貌向同学们问好,仪态端庄,在见面的第一天放开了嗓子为他们唱《同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等质朴经典的歌谣,音质纯净而深情,这样最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师与他们对话,要尽可能富有韵律美;眼神交集,要充满温暖和信任。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青春期的开始,每一个人心里都会对美有一种敬仰与发自内心的欣赏。音乐老师自身的气质和素养自然会受到孩子们的尊重,自然能收服孩子们的心,引导孩子们安静地感受音乐。

初中生对音乐课的学习依然属于模仿学习阶段,看似长大的孩子依然有着孩童般的天真。老师应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和孩子们有心灵的交融,引导每一位孩子都热爱音乐,主动学习探索音乐的世界。

多年以后,看着长大的孩子或许因为自己的课堂教学长成了市重点小学的音乐骨干教师,有的孩子成了音乐学院的专职声乐、钢琴教师,有的孩子成了主城区的音乐教研员,成为孩子学习音乐的领路人,做一名受人爱戴的音乐老师,是一名音乐老师应尽的职责。

二、启发学生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

(一)把握音乐要素,提升音乐欣赏、音乐表现能力

对音乐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和声、调式、调性)的欣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与灵魂所在。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反复聆听熟悉音乐作品,每一次聆听都会带来新的感受,才会越听越觉得音乐作品有数不尽的美。孩子们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做一些多觉联动的方法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走向、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能敏捷地感知,让孩子们在游戏与情境创设中体验音乐,孩子们表现音乐的能力就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生成。

(二)引导孩子快乐、自信地歌唱

引导孩子们用闻花香的呼吸方式支持歌声发自内心的歌唱,快乐自信地歌唱,引领孩子们字正腔圆的歌唱,避免喊唱,科学发声,大胆地走上讲台独唱,小组合唱。自信、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意境美,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变声期。

初中阶段学习的歌曲有《歌唱祖国》《长江之歌》《我和你》《一二三四歌》《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唱脸谱》等,这些中国歌曲有的优美抒情,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激情澎拜。孩子们通过聆听这些优美的歌曲,能深切感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与世界人民的同呼吸、共命运之情感。老师引领孩子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节奏美,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引导孩子快乐、自信地歌唱,为歌唱能力的提升积累了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丰富学生内心,从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涵盖了深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需要孩子们细细品味。

(三)学习课堂小乐器

课堂小乐器的学习能很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提高识谱能力。口风琴是一件音准好、音色美、携带方便、干净利落的小乐器。孩子们通过视唱乐谱,对于建立视唱的音准有帮助,找准音在键盘中的位置弹奏乐曲,可以活跃大脑思维,多声部的合作可以丰富孩子大脑,锻炼听觉能力。学习课堂小乐器的课堂纪律很重要,需要老师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尽量做无声练习,练习熟练后,再让孩子们吹出声音,课堂里就能听见整齐的乐音。

初一年级可以完成十余首经典乐曲的主题演奏,如《音乐之声》中的《duo re mi》《自新大陆》《平安夜》《剪羊毛》《同一首歌》《小松树》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孩子们在精准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中体验到合作的喜悦,沉浸在自己演奏的音乐之中。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从教室里传出,让校园充满生机,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增强了孩子们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自信心与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多孩子在家里练习这些歌曲,给家庭带去了乐音,让家长们感到十分欣慰,纷纷赞扬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很实在而有意义。

课堂小乐器还有很多种类:如葫芦丝,口琴,竖笛,陶笛等等,这些小乐器的学习对呼吸的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提升歌唱的能力。在学习小乐器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音乐综合素养。

(四)重视体态律动

重视体态律动,可以培养孩子音乐的节奏感与乐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律动,感知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体态律动学是通过肢体语言与听觉的完美结合,更好的把握音乐的内涵,更加生动地理解和展示表现音乐,提高音乐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巧妙使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孩子提升音准的能力

熟练应用科尔文手势唱音阶,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找到音准,培养孩子的内心乐感和音高,建立多声部合唱学习的习惯,建立音程与和声的概念。

三、拓展文化理解,开阔学习音乐的途径

首先,拓展音乐文化视野的途径是广阔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时间可以拓展到课外活动时间,组建校艺术团,如合唱团、民乐团、交响乐团、舞蹈团等,把音乐艺术家请进校园进行专业提升指导,让有特长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学习。同时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一二、九”学生艺术节,举行全体学生都能参加的“合唱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艺术节文艺汇演”“话剧节”等联欢晚会,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开阔了音乐视野,增长了艺术才干,促进了人际交往与情感沟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的能力,这样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促进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乐器之王“钢琴”的学习,提升孩子文化学习能力。重庆市近两年的高考状元都是从小学习钢琴的孩子,钢琴的演奏水平均为业余考级十级水平,即使在高三文化学习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过练习。因为热爱钢琴学习,锻炼了孩子大脑的记忆能力和双手配合协调的能力,促进了孩子学习文化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音乐学习帮助孩子人生重要的一次高考经历获得了好成绩。大量事实证明,音乐艺术修养有利于孩子提高文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人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

最后,浸润学科德育,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核心素养。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浸润学科德育。听赏唯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孩子们会对纯洁且美好的爱情向往,对封建专制深恶痛绝;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穿越时间隧道,2020年在意大利的阳台上响起;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精神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这些优秀的中国作品紧紧围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切实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自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自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感到自豪,主动探索音乐的美好世界。培养心灵美、思想美、行为美,知行合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好少年。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创作背景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相关文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引導孩子们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传统音乐、艺术音乐、流行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展音乐文化理解。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孩子学习音乐的核心素养

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孩子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到大剧院、音乐厅欣赏音乐会,观赏歌剧、舞剧中学习体验文化,在田野中,在大自然中,一草一木中都能发现音乐的色彩、要素与动机,到博物馆、朝圣革命根据地传承文化,创造未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有利于增进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笔者曾上过一堂有上百名音乐老师及中小学校长亲临课堂的音乐公开课。课题是初一年级学生学唱刘雪庵填词,黄自作曲的《踏雪寻梅》,这是一首欣赏冬日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美景的歌曲。歌曲旋律轻快活泼,二声部以骑驴赏梅的叮当声衬托第一声部的旋律,声部和谐丰满。孩子们分成两组先后学习旋律与二声部的“叮当”衬词,在二声部合唱学习过程中学会了默契与融合,学会了相互聆听,学会了声音的和谐。这时教室外的腊梅刚好绽放,和着孩子们美妙的歌声,这有声、画面、梅花香的场景让师生们都心生喜悦,陶醉在歌声里。待孩子们学唱完这首歌曲,笔者意犹未尽的指着窗外校园里的腊梅,为孩子们吟诵了王安石的诗句《梅花》:“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孩子们,请为这首诗《梅花》谱上曲,老师想听你们把这首诗写成歌。你们就是音乐家”。笔者看见孩子们立即埋头思考起来,动笔写起来,很快一位孩子举手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写好了”。之后让这位孩子上台吟唱他作的曲,他上台自信地唱起自己作曲的《梅花》,听起来那韵律还真像那么回事。台下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纷纷投来赞许的眼光和热烈的掌声,创作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不言而喻,这堂随堂公开课是有效而成功的。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孩子们既学习了二声部的合唱,又学习了即兴编创,潜移默化中还学习了梅花的品格,整堂课都贯穿着美的品味与创作的灵感。孩子们在这堂课中欣赏了音乐、表现演唱、创作了音乐,当孩子们爱上了音乐课,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寻音乐的奥妙,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们即兴编创,为孩子们终身学习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加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初中生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初中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探索中国音乐教学智慧,为培育孩子们的音乐学习核心能力做出有益的探索,美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加]戴维·埃利奥特,[美]玛丽莎·西尔弗曼著.关注音乐实践[M].刘沛译.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为何与如何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英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中的作用与培养
论高中美术鉴赏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文化理解:《说“屏”》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注核心素养 让音乐学习有效生成
电影《撞车》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