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流行歌曲的审美转向研究

2021-05-10 02:33刘帆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流行歌曲

刘帆

摘要:流行歌曲的审美变迁集中体现的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流行歌曲的审美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全民参与的审美风尚,视听狂欢的审美体验,回归传统的审美自觉等等。

关键词:流行歌曲  审美转向  审美风尚  审美体验  审美自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16-03

审美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集中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审美的变迁也深刻地映照着时代的发展。自近代以来,我国从危亡到独立,从崛起到富强,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变革。在一次次社会变革当中,我国从面临崩溃边缘状态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思想禁锢的国度发展为拥有十亿网民的互联网大国,其间是一次次经济发展的热潮与思想解放的热潮。

时代的变革自然也就带来了审美的变迁,中国的流行歌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至今刚好百年时间,回望历史,我们发现流行歌曲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人们对于流行歌曲的认识也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信息时代,而这些新兴的事物都在深刻影响着流行歌曲的发展。在科技和商业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的审美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一、审美转向之一:全民参与的审美风尚

新世纪以来,在现代媒介的推动下,流行歌曲的传播与接受成本降低,享受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一项大众日常娱乐的项目。同时,人们对于流行歌曲,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也拥有了更多的参与空间。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传播轨迹,基本上遵循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脉络”。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就是传播媒介的变革,自早期的音像制品到电视电影,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可以说,流行歌曲得以迅速发展,是借助于当代各种传播媒介的力量。

在各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中,对流行歌曲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互联网,2001年被称为“网络歌曲”元年,此后兴起的各大流行歌曲网站与数字音乐平台,都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搭建的。二是MP3播放器,从实体的胶木唱片、盒带、CD到21世纪数字化的MP3播放器,这无疑是一场音乐载体的革命。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了最新的MP3播放器iPod,这部可收录1000首歌曲的播放器从此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三是手机,2003年,借助“网络歌曲”风潮而崛起的手机彩铃,开展不到两年,用户数量就已突破6000万;接下来,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3G、4G时代的到来,MP3功能和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基本配置,手机传播也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之后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

在现代传播媒介的推动下,流行歌曲的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传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接受成本也进一步降低。音乐对于人们来说变得触手可及,只要人们愿意,便可随时随地欣赏音乐。上至听着《最炫民族风》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下到哼着《小苹果》做课间操的幼儿园小朋友,他们全都是流行歌曲的受众群体,几乎每个人的手机当中都或多或少地下载了几首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享受流行歌曲是一场全民的盛宴。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新世纪是流行歌曲的爆发期,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音乐人运用电脑技术即可进行音乐创作,大大降低了流行歌曲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降低了音乐传播的成本,音乐人只需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即可进行传播,网络传播方式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基于以上两点,不难理解新世纪以来独立音乐与独立音乐人的兴起,以李志、赵雷等为代表的唱作人,不依托任何主流音乐公司,独立创作,成为新世纪以来的一种新气象。因此,在“主流”流行与独立音乐人的共同作用下,流行歌曲作品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对于广大的受众群体来说,面对数量庞大的流行歌曲,自然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现代传播媒介不仅拉近了人们与流行歌曲的距离,还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流行歌曲的可参与性。这种可参与性体现在人们参与流行歌曲相关活动的行为上,例如,演唱流行歌曲时,并获得满足感,就“K歌”这一参与行为来说,从“卡拉OK”,到“唱吧”“全民K歌”等媒体软件转变,大大刺激了参与行為的发生。此外还有“选秀节目”与全民“造星工程”“追星行为”与“粉丝经济”的发展;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沉浸式体验等等,都体现了新世纪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流行歌曲之间的交融。

二、审美转向之二:视听狂欢的审美体验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历经改革开放浪潮四十余年的洗涤,国民思想面貌焕然一新,思想的解放使得人们得以尽情地享受流行歌曲。而在科技的引领下,新世纪以来的流行歌曲,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刺激感受,而是由单一的听觉感受转变为多元的感官刺激。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流行歌曲的审美体验,是一场全民视听狂欢的审美盛宴。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是思想开放的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也促使人们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回望近代中国的历史是思想解放的历史,旧中国的积弱,使得人们的思想既谨慎又保守。因此,对于流行歌曲这一文化舶来品,人们也秉持着批评的态度,将其称为“时代曲”,视其为“黄色音乐”“靡靡之音”。乃至于到了80年代,人们对于流行歌曲,无论是在音乐观念,亦或是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上,仍是争论不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对李谷一和苏小明等人的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的争论。

随着时间的流转,历经改革开放的浪潮,社会各界都渐入佳境,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带动了繁荣的生活景象,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由谨慎保守变得自信开放。开放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就是更高的文化包容度,人们得以消除对流行歌曲的种种偏见,流行歌曲因此得以蓬勃发展。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当下的人们与流行歌曲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流行歌曲也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与流行歌曲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则是商业化的推动,使得流行歌曲越来越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当流行歌曲成为消费商品,降低流行歌曲的欣赏门槛就能使得各个年龄段的人、各个层次的人都成为流行歌曲的消费者,成为流行歌曲的受众。因此,当下的流行歌曲呈现出欣赏门槛日益降低、音乐内容愈发通俗的趋势。

其次,流行歌曲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反映着人们的心声。例如:从《妹妹找哥泪花流》《乡恋》到《一无所有》,歌曲中具有一种共性和共鸣的成分,传达着时代的声音;到了新世纪,更为主张个性的表达,呈现更加开放的状态,如新世纪初期,“超女”的《想唱就唱》、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等;近十年来,现象级歌手华晨宇的《烟火里的尘埃》、毛不易的《消愁》等等作品,在注重个性的同时,也更加走向自我。

此外,在现代传播媒体的推动下,使得流行歌曲走向图像化、视觉化,如流行歌曲与电视电影、广告的结合,又如流行歌曲的专辑封面、宣传海报以及丰富多彩的现场音乐会和各种综艺节目等等,当流行歌曲所带来的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相结合,这种多元的感受远超单一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体验,人们以此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另一方面,在现代传播媒体推动下的流行歌曲,深度挖掘和刺激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当人们沉浸在流行歌曲的世界中,被大量音乐作品包裹时,这些大量且极易获得的感官刺激就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当流行歌曲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人们对于流行歌曲的选择,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非理性的现状。其一,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商品的属性,当人们在面临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音乐商品时,很容易丧失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其二,大众对流行歌曲的接受程度非理性的成分很大,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群体“没有原则的接受与热爱,没有理性的追捧与执着,张扬‘无厘头,崇尚个性、刺激、轻松、非主流,不加选择地反传统的文化心理非常明显”,“这种非理性主义审美的背后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焦躁感,每个人都忙碌着,每个人都缺乏归属感,不知所终”。

三、审美转向之三:回归传统的审美自觉

一直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社会对西方音乐文化较为崇尚,音乐上崇洋媚外的风气较浓;另一种是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民族音乐审美心理,这种民族音乐审美心理是蕴含在人们内心当中一种相对稳定、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心理。

一方面,流行歌曲源自于欧美,中国的流行歌曲作为后来者,学习欧美音乐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然途径。如王思琦将当代起步阶段的流行歌曲分为港台流行歌曲、抒情歌曲、模仿港台之作、摇滚乐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与参考着欧美流行歌曲,因而,业内也一直有着“大陆看港台,港台看欧美”的说法。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欧美流行歌曲也十分推崇。比如,“在90年代初期,初中生是放弃内地,直奔港台;而高中生就开始放弃港台,直奔欧美;大学生则自然而然要热衷于摇滚乐”。

民族音乐审美心理是一直在默默地引导着流行歌曲的“民族化”,从欣赏和创作的角度来说,流行歌曲市场有民族化审美的需求,流行歌曲人有民族化创作的必要。80年代兴起的“西北风”便是有力的例证,“西北风”风格的歌曲通常采用和借鉴西北地区的民歌素材,以“喊唱”的方式表达和宣泄着“大我”的豪情。这种使流行歌曲回归传统的方式,虽然很难称之为重视对本民族文化原生形态的观照,有多少文化自觉的意识,但它以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来超越自我,为当时流行歌曲的发展指了一条道路。

在以上两种审美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新世纪以来的前十年,中国流行歌曲市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以周杰伦、王力宏等歌手为代表的,倾向于欧美风格的审美群体,这个群体多以青少年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对R&B、说唱(Rap)、嘻哈(Hip-Hop)等具有黑人特点的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英文歌曲、日韩歌曲推崇追捧,而对具有民族特点的本土歌曲嗤之以鼻;另一种则是以刀郎、“凤凰传奇”为代表的,倾向于本土化风格的审美群体,这个群体主要以中老年人和社会中低层人群为主,他们追求自娱自乐,对民族化旋律具有深厚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杰伦、王力宏等一批歌星的作品中,某些作品在整体上虽然倾向于欧美音乐,但在此基础上却广泛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而这类作品也被统称为“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国风”音乐在20世纪80-90年代就早有产生,到了21世纪初,周杰伦与方文山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提升了“中国风”的审美高度,掀起一股“中国风”的热潮,并带动了一大批音乐人和歌手投身其中。

直至当下,人们所注视的焦点也越来越回归到传统的音乐文化之中。一方面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引导人们产生了更高、更广、更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当今社会普遍兴起的“文化自信”意识,即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直接影響了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和音乐从业者的创作倾向。

同时,除“中国风”外,还有着诸多事象也充分地反映了人们这一审美心理的变化。一是与“中国风”关系密切,又有所区别的“古风”音乐,它不同于摇滚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厚重,自有其独特的中国式美感,目前也正由原本的小众音乐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二是在综艺节目中将古典文化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的《经典咏流传》。打破常规乐器演奏的传统,将国乐作品重新编配,重释国乐经典曲目的《国乐大典》等等。

以上都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体现,反应的是音乐人、歌手与广大听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而这一种认同感和自觉意识正来自于“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流行歌曲随着音乐人才的培养与积累、音乐行业的健全与规范、经过商业化模式的运营和市场的优胜劣汰也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国流行歌曲的审美转向是积极地转向,虽然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以及工业文化的推动下有着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的倾向,可它却一直都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也会愈发正视流行歌曲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锦华.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2]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徐冰.中国进行曲——流行音乐四十年回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4]金兆均.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歌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胡友峰.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变迁[J].广东社会科学,2017(02).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流行歌曲
左手右手一起抓
开发流行歌曲,丰富课堂资源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架起流行歌曲与严肃音乐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