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评价

2021-05-10 17:25金立贝吴振业骆继业李昕睿潘宝权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6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一体化价值

金立贝 吴振业 骆继业 李昕睿 潘宝权

【关键词】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急性脑梗死;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6-0213-03

急性脑梗死作为急诊科常见病之一,溶栓治疗是其有效方式,溶栓效果与治疗时机有密切相关[1],如未对其及时治疗,使得溶栓最佳时机错失,则患者存在较高致残概率,甚至死亡,呈现不良预后[2],在进行急救干预期间,但由于医院急诊治疗流程繁琐,传统急诊措施往往呈现出诸多环节衔接不及时以及抢救时机延误现象[3],因此如何提升其救治效率、缩短其急救时间及改善预后是临床急救中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4]。本研究比较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模式与常规急救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及第一人民医院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救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按照1:1选取同期由64例家属护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急性脑梗死于临床获得确诊;无老年痴呆等系列疾病;排除标准:表现出溶栓禁忌情况;患者有血液急性疾病;两组患者比较无差异(p>0.05),详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救治,即家属将患者自行到达医院就诊,例如私家车或打车先到急诊科,根据急诊流程进行抢救。随访12个月。观察组优化院前急救流程进行救治,急救中心自从与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现代化医疗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并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呼急救网络以及卒中中心,制定急性脑梗死规范化诊疗操作标准,具体措施如下:①院前急救:急救医生在接收出诊信号后,白天1min内出车,晚间3min内出车,随行医护人员同患者家属密切进行途中联系,就患者病情狀况加以评估,对其家属实施电话指导,包括禁止将患者随意搬动,对于呕吐物清理以及垫高头部等系列措施。现场到达后,就患者生命体征快速检查,对其危险因素加以明确,检查其体格情况,通过对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效进行了解,合理展开病情处理与判断,对于呼吸不畅的患者给与高流管吸氧、吸痰及面罩给氧,如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则在对患者进行谨慎降压时,防止患者出现严重的脑缺血症状,采取合理方法使患者血糖保持在6.0~10.0mmol/L。怀疑为脑梗死时,立即通知医院急诊做好急诊溶栓准备,与此同时急救车内医生就溶栓前的准备告知家属,形成院前院内无缝对接,有效的院前急救使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②院内急救:开启绿色通道,对患者立即开展急救处理和相关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血糖、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对患者病情予以再次确定后,医护人员对于可能脑出血者,需实施CT扫描,结合其他检查,患者病情一旦确诊,则需立即送进抢救室实施有效治疗并评估病情,进行溶栓处理。

1.3观察指标 急救时间(包括院前转运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及相关检测等确诊时间、确诊至溶栓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5];日常生活能力(Barthe指数)[6]。

1.3统计学方法 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计数资料采用t/χ2检验。

2结果

2.1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转运时间(22.10±6.67)min、确诊时间(34.60±9.45)min、确诊至溶栓时间(73.45±14.65)min、急救总时间(130.10±22.56)min、全部短于对照组的(38.23±8.65)min、(40.76±10.03)min、(97.80±16.48)min、(182.34±29.34)min,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2两组患者NIHSS比较 就诊时两组(17.72±2.24)vs(17.50±2.31),差异不明显(P>0.05);溶栓后1周均下降(P<0.05),观察组(8.31±2.87)低于对照组的(10.42±2.98),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2.3两组患者Barthe比较 就诊时两组(41.26±6.80)vs(40.23±6.23),差异不明显(P>0.05);溶栓后3月均下降(P<0.05),观察组(72.96±8.56)高于对照组的(66.85±7.82),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发病后急救是降低脑梗死患者死亡风险及致残风险的关键,溶栓治疗被认为是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及早将受阻的血管开通,可有效再通血管,降低出血风险,有效挽急救患者生命[7],但其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定,通常情况下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的4.5h内为溶栓的最佳时间[8],以往在急诊急救此类患者的过程中,由家属将其送至医院,然后由院内医护人员按照常规流程实施院内抢救,漏诊、误诊较高,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影像学检查,有可能延误最有效治疗的时间窗[9]。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模式,“时间就是生命”为其核心理念,要求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救治方式,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及早通知院内小组做好抢救准备,将抢救通道开放,各科室也做好配合,确保患者可及早接受溶栓治疗[10]。本文观察组优化院前急救流程进行救治,制定急性脑梗死规范化诊疗操作标准,保证了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有序进行;院前急救中120急救医生在接收出诊信号后,尽快出车,缩短了转运时间,观察组转运时间(22.10±6.67)min短于对照组的(38.23±8.65)min,差异显著(P<0.05);途中密切进行联系,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指导,避免二次伤害,现场到达后,快速检查,合理展开病情处理与判断,疑为脑梗死时,通知医院急诊做好急诊溶栓准备,就溶栓前的准备告知家属,保证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到院以后急救通道的畅通无阻,有效的缩短检查及沟通时间,观察组确诊时间(34.60±9.45)min短于对照组的(40.76±10.03)min,差异显著(P<0.05);医院医护人员之间的明确分工能够做出充分保证,可以使得溶栓时间显著缩短,观察组确诊至溶栓时间(73.45±14.65)min短于对照组的(97.80±16.48)min,差异显著(P<0.05)。该模式能提升急救工作运行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可促使救治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极大的提升脑梗死急救效率和质量[11],两组NIHSS及Barthe就诊时比较无差异(P>0.05),溶栓后1周观察组NIHSS(8.31±2.87)低于对照组的(10.42±2.98),差异显著(P<0.05);溶栓后3月Barthe观察组(72.96±8.56)高于对照组的(66.85±7.82),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是急性脑梗死急救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抢救处理,为其后续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从而保障其抢救效果。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一体化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给”的价值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