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1-05-08 06:15徐俐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高校图书馆

作者简介:徐俐华(1963— ),武夷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高校图书馆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包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因。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高校图书馆自身就有义不容辞的重要作用:除了需要将非遗继续传承下去,还应尽力保障其独有的生命活力,继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振兴民族精神,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1-0056-04

2011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正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进入法律保护新阶段的标志[1]。该法律的通过不但能够挖掘更多历史上的文化资源,还是促进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非遗保护还能为现代社会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非遗保护是维系民族创新的需要,促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河源源不断向前奔流。我国是世界上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因此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学校的传播功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需求。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就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较为全面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总书记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特征、基本内容之后,明晰了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有关“文化自信”的决策,再一次阐述和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

从本质上来讲,文化自信其实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也是对其另一种自信与骄傲的充分表达;而个体对优良的民族传统的强烈认同感,更是爱国热情的充分表现。因此,只要国家、政党、民族中的每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是对这种文化的高度肯定和积极践行。

由此可以看出,承载一个民族或群体文化生命代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在个性上和审美习惯上的“活”体现,也是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唤醒民众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之所以做到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逐渐进入文化自信时代是完全分不开的。目前,非遗保护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传承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业,高校图书馆有其必然的使命。2016年年初,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良好发展为中华民族培养出许多国家栋梁,大学生拥有强大的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加强对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先锋阵地的高校图书馆自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践行者,对于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校图书馆更应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及时、充分地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2.1 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客观要求图书馆充分参与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已经初见成效,在我国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后,全国各个地市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对非遗的各项保护措施。全国24个省(区、市)在短时间内制定、颁布并实施了72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然而,即便是如此高效的宣传、推广工作,我国仍没有达到100%的普及覆盖率,目前仍有7个省尚未出台相关的省级非遗地方性法规。

自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我国先后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区域设立了21个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努力推动各个生态区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区域[4]。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事实上正遭遇“传承危机”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仍不在少数。当前,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和飞速的现代文明发展,那些“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具有保存和收集文献资源的功能,应主动将非遗的保护工作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保存与收集非遗资料,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作为上级单位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引导高校图书馆主动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及相关数据库嵌入学科馆员服务中,助力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

2.2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基本职能

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国际图联就已将现代图书馆的职能归纳为四种,即保存人類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发智力资源[5]。其中,作为图书馆的最重要和最初级的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这一职能被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其最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正因如此,我国高校图书馆肩负着将非遗从保存到传播,再到将其发扬光大的重要使命。对人们来说,图书馆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提供精神服务的场所——它将人们的文化、文明储藏并保护起来,当然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图书馆的指责所在[6]。

此外,图书馆最重要的价值其实并不仅仅在于所珍藏的文化典籍有多少,如果要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去看,更是在于如何去保护这些文献所呈现出来的有关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相关活态文化。

众所周知,图书馆还具有保存文献、社会教育、传递情报信息的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图书馆可以发挥知识库、咨询库、信息库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对于非文字的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应格外重视。由此可见,对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做好了充分保护,关键在于高校图书馆在相关工作中是否达到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脉络,维持人类历史文明的记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目的了[7]。

2.3 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彰显及社会文化自信的提升

事实上,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第一步或者说最基础的一步都是建立在文化进步上的。而图书馆作为“贮藏”历史文明的场所,更应以实际行动构建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为读者服务,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文献与信息资源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发展问题更体现在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中。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应有一定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在资源建设,还是在图书馆其他业务中,特别是近年来在阅读推广活动中都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地方文化的非物质遗产进行文化理性审视,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优秀文化传统要有自信,对文化的生命力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应树立坚定执着的信念。

3 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作为

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参与挖掘和整理工作,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挥宣传推广作用。

3.1 科学保护

政府虽是遗产保护的责任人,但保护什么和怎么保护,还需要专业人士或机构设定具体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及保护方法。通过这样的标准构建才是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的做法,不至于在操作过程中陷入茫然,乃至最后落空,这也是“科学保护”根本意义之所在[8]。

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提供支持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一方面,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往往保存有本地特色文献,有的图书馆还结合本地文化自建了特色数据库,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资源,都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提供文献和信息保障。例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协助国家图书馆收集整理非遗专题资源建设中,就做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与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图书馆都设有特藏馆,专门收集当地特色文献资源。许多高校图书馆不仅组织馆员从地方文献中挖掘整理有用资料,还派出相关人员到地方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等方式收集各类民俗等地方文献,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工作,强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与保护,能使广大师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工作中,提高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吸引师生参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认知、深度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指的是那些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所有载体,其中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申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地方文献及相关文献中记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以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论著及文艺作品[9]。

高校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本校特色,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及数据库嵌入学科馆员服务,助力学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可以聘请民间艺人或传承人担任本校传承指导教师,为师生进行现场讲解,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启动了“千校万户计划”,将内蒙古极具民族特色的长调民歌、呼麦、马头琴带进校园[10],挖掘馆藏资源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源,并进行重新整理,通过建设特色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标准流程。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非遗保护不仅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合作,通过互通有无进行资源共享,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更大的推广和继承作用。

3.3 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

高校图书馆虽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机构,但随着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时代主旋律,图书馆也应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也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做出了贡献。

许多高校图书馆根据馆藏特色优势,定期组织各类线上、线下讲座,为本校的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指导,当然其中也包括非遗信息的相关服务[11]。不仅如此,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资源优势,针对一些比较重大的课题进行实践与探索,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

3.4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应用了多种前沿技术,馆藏资源数字化已不再是难题。同时,图书馆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通过技术处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呈现,充分体现出其鲜活的生命力。例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很早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及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制瓷环节及工艺被逐步替代或淘汰。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数字技术,采用收集、加工、储存、展示,传播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为景德镇陶瓷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12]。

高校图书馆的非遗保护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发展史。高校图书馆往往可以通过数据库建设,将这些原本存在遗失可能性的文化,用安全、环保的形式记录下来。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总的来说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圖书馆需要一方面进行数字化处理;另一方面对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筛选,多向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取经,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与档案馆、博物馆的沟通学习。否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方面,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及博物馆之间非常容易出现诸如资源分散、结构混乱,甚至是重复劳动的问题,这对公共资源来说是极大的浪费[13]。因此,图书馆应与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之间互通技术与资源,精诚合作。不仅为高校服务,而且要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民众,建立数字化资源保障体系。

从2009年起,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就以虞山派古琴艺术为突破口,进行了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高校图书馆通过自建数据库的方式,在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4]。由此可以看出,各类高校在将非遗进行数字化的进程中,除了把数字进行整合、编码,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工作内容。

3.5 以高校阅读推广为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

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高校图书馆还应重视的是将阅读推广活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宣传、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在阅读推广活动中,高校图书馆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从而吸引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产生深厚的兴趣。例如,高校图书馆可邀请文化传承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人到校举办讲座、授课和现场演示,提高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及各类讲座、研讨会上着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大民众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根植于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壤中,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不断深挖、收集、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地方特色文献体系,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冯云,孔繁秀,杨玉麟,等.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8):25-2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ext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2020-12-22].https://ich.unesco.org/en/convention.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9.

[4] 王學思.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N].中国文化报,2017-10-16(001).

[5]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2.

[6] 蔡光龙.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定位[J].图书与情报,2007(8):21-22.

[7] 刘沫.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2-24.

[8] 冯骥才.“非遗后”时代我们做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1-11-18(013).

[9] 彭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8):98-100.

[10] 覃宇德,房佳婕,樊坤.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兼谈对学校开展传承的启示[J].武术研究,2020(3):111.

[11] 金文坚.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7):90-92.

[12] 哈乐,张虹,黄山涯.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中国陶瓷工业,2020(2):57-60.

[13] 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3.

[14] 闵添.常熟理工图书馆研究非遗数字化 古琴艺术建数据库[N].常熟日报,2011-06-03(02).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高校图书馆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