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灵芝 杨平
血液透析是肾病终末期的主要治疗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血管通道,被临床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而动静脉内瘘反复穿刺会出现硬结、动脉瘤等并发症,若患者自身存在糖尿病或血管硬化等疾病,会导致穿刺时疼痛,降低血流量,继而导致透析不充分,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2]。因此,为了提高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血管通畅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探索更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也十分必要。本研究在分阶段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远红外线治疗仪对动静脉内瘘术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满意。
选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90 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 例。对照组男34 例,女11 例 ;年龄31~65 岁,平均48.61±2.48 岁;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多囊肾10例,糖尿病肾病5例,梗阻性肾病8 例,其他2 例。观察组男32 例,女13 例;年龄32~63 岁,平均48.43±2.45 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多囊肾7例,糖尿病肾病8例,梗阻性肾病13例,其他5 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患者透析时间为每周3 次,每次透析时间为4 h,血管通道为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式以锐针绳梯穿刺[3]。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分阶段护理干预,第一阶段(术前阶段):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目的,着重突出患者自身护理对动静脉内瘘形成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对预穿刺部位进行血管与皮肤护理[4]。第二阶段(术后阶段):动静脉内瘘术形成后应告知患者着宽松衣物后平躺,避免在动脉穿刺处采血、输液、输血等,告知患者患侧应杜绝抬举重物,保持内瘘通畅。第三阶段(功能锻炼阶段):术后10~14 d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锻炼内容包括握拳和松拳动作,在促进内瘘血流通畅的情况下,扩张血管,逐渐增加静脉血管壁厚度[5]。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分阶段护理基础上实施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生产厂家:宽谱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TY-102),距离控制在38cm,照射部位不能有遮挡。询问患者的感受,若是有任何异常情况,调整照射距离。待完成透析后,确定内瘘穿刺处是否愈合,采取肥皂水清洗内瘘穿刺位置,局部皮肤给予毛巾湿敷半小时。需要特别注意,湿敷时避开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沿着周边做按摩护理,角度和力度要均匀拿捏,每次时间控制在5 min 左右[6]。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水肿、感染、栓塞、硬结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动脉血流量和静脉压改善效果。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比较
动静脉内瘘因为具备感染率较低、应用方便、手术创口较小、患者比较容易接受等优点,经常作为临床首选的血管通路,也被广泛采纳[7]。因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每周都要进行穿刺操作,而2 次穿刺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短,血管损伤来不及修复,又要进行第2 次穿刺,透析采用的穿刺针是机械损伤,会对患者的皮肤及血管造成血肿或是血管硬化等不良反应,血小板和纤维素在血管内壁不断沉积,使得内膜增生会出现狭窄等现象[10]。此外,还有大部分的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区域有局限性,导致长时间的局部穿刺使血管扩张,血管壁变薄,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硬化,从而不能够满足临床血液透析的要求。在整体的透析过程中需要反复衡量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应用指标,是否能够达到治疗所需要的血流量,而直接影响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因素是患者的血管内径大小、血管壁的厚度不等。因此,要想让受损的动静脉内瘘功能得到恢复,需要提升患者内瘘血管自主修复,减少血管硬化或是硬结的出现[9]。
分阶段护理主要通过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有效指导和护理,辅助患者树立信心和自我管理意识,进而提升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配合的依从性,第二阶段中主要针对已经形成动静脉瘘患者,禁止衣袖过紧、禁止患肢操作、禁止患肢过度抬高,促进动静脉内瘘的形成,保证血液透析的利用率。而第三阶段中通过功能锻炼,在反复交替的挤压过程中,进而起到对血管扩张和静脉壁增厚的促进作用,最大量化患者疾病治疗的同时提高生活能力[10],但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与理念的发展下,单纯的分阶段护理患者的并发症与愈合疗效有限。
远红外线治疗仪主要是通过发出远红外线,其非热效果抑制患者血管内膜出现增生,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以此达到改善患者内皮细胞的功能[1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应用远红外线治疗仪可以有效减少患者通过穿刺带来的疼痛,另外也可以促进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的恢复,避免血管纤维化,同时也能起到消除局部肿胀和硬结等并发症[12],促进穿刺针眼的愈合速度,可以有效增加内瘘的应用时间。由于该远红外线治疗仪操作便捷、无损耗、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少,其患者及家属接受度较高[13]。除此之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远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可有效促进人体细胞内线粒体代谢,在保持细胞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快速清除自由基,保持血管壁弹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进而加大动静脉脉血流量和压力,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分阶段护理在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患者中,能够改善血管水肿、感染、栓塞、硬结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