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2021-05-07 03:14钱海燕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教研游戏

钱海燕

近年来,课程改革对园本教研带来的巨大影响,深化了我对教研工作的思考:教研就如同是一片土壤,每位教师的成长都与该土壤的滋养息息相关。面对刚入职的新教师,促进他们成长的土壤到底是什么样?某次新学期教研征求意见会上,一位新教师说:“园长,你讲的我们都懂,可碰到具体情况时就束手无策了。”原来,新教师需要理念转为行动的实践策略,需要骨干专家的现场指导等。学习、模仿是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新教师从学习别人的活动组织模式开始,在模仿实践中逐步学会并主动构建自己的活动组织模式。为此,我园创设特定的教研情境,让新老教师实现同频共振,在实践互动中渗透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让新教师收获专业成长。下面以教研活动“户外运动游戏”为例,阐述具体的实践举措。

示范+学习

现场回顾:5月14日,由2名骨干教师和5名新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一起来到肖老师(入职2年的新教师)班上观摩幼儿的晨间运动游戏,感统器材平衡板是这学期新投放的运动材料,孩子们不太熟悉,部分孩子拼了一会就失去耐心,选择了其他游戏,只有6名幼儿断断续续地在连接平衡板,直至晨锻活动结束,他们也没能开展游戏。

骨干示范:活动前,教研组织者预设了三个问题“看孩子在干什么?思考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下一步能为孩子做什么”。大家带着问题边观摩幼儿游戏,边开展交流研讨,针对几个共性问题决定在交流分享环节与孩子共同探讨,这次的游戏分享由骨干教师组织。“孩子们,你们谁愿意把今天的游戏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我看到你花了很长时间连接平衡板,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有能干的孩子连接起来吗?”“把你连接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好吗?”“这么多的平衡板怎样才能快速搭成独木桥,让我们游戏呢?”教师的几个关键性追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认真学习同伴连接平衡板的办法,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第二天的游戏中12个孩子花了15分钟就完成了獨木桥的搭建。

实践思考:作为新教师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可以怎么做(组织活动),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要走进骨干教师关于活动组织背后的思考。预设的三个问题让所有参与者在思想、行动上保持一致,新老教师围绕共同的话题观察、思考,在讨论中大家思维碰撞、经验共享、达成共识,这有利于新教师弄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组织活动更多的是考验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能力,自然引导孩子分享游戏中的故事,及时抓住孩子分享中的问题和关注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支持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目标。一次高水平的谈话活动让新教师真切感受到教师“催化剂”的角色作用。全方位的学习让新教师快速进入状态,了解基本的活动流程,也为新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带教+模仿

现场回顾:5月18日,教研团队第三次走进了肖老师班上观摩平衡板游戏活动,今天由肖老师组织游戏分享,波波说:“我有点站不稳,总是会掉下来。”肖老师问:“为什么会站不稳?”波波说“:板子下面没有支撑架。”肖老师继续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波波回答“:把前面的支撑架放到中间,前面放一个小的,这样就可以了。”刘硕接着说:“找两个更高一点的,把板子搭得更高一点。”全班孩子都围绕话题陷入了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给教研团队呈现出一次精彩的教学场景。

骨干带教:经过前两次骨干教师现场组织示范、教研团队研讨,肖老师已经了解组织游戏、开展分享活动的基本框架,这一次,决定放手让肖老师试一试。一方面,肖老师模仿骨干教师组织谈话活动的方式,把预设的几个话题一一梳理出来,重点结合游戏中教研团队观察到的“连接速度变快了”“豆豆和苗苗抢平衡板的事件”“长条平衡板搭建不稳大家总是掉下去”“过平衡板的时候很多孩子几步跨过”这四个关键事件预设能够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鼓励肖老师去主动思考、表达想法,设计教案。另一方面,组织活动前,教研团队会与肖老师围绕教案进行探讨,了解教师问题预设的意图,再一次帮助肖老师梳理谈话的重点与关键点。活动结束及时组织研讨,请肖老师谈一谈整个活动组织的感悟,同时教研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活动的优点和不足,督促肖老师自我反思,帮助其树立自信。

实践思考:作家茅盾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连续的现场教研,新教师在学习中逐步积累经验,通过骨干引领打牢基础,全面掌握活动组织的每个细节,效仿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断投入自己的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实践中,新教师正在把一个外在的、他人的行为模式逐步变成内在的、自己认可的并能熟练运用的行为模式,他们的思想正在朝着有自己特色的方向前进,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只有秉持着学习的态度,通过模仿完成自身的积累,其创新有效的可能性才会更高。只有对活动思考越多的教师,收获才会越大。

引领+创造

现场回顾:5月22日,第7次现场教研结束后,接下来的一周,我们放手让肖老师自己去开展活动,过程中有任何疑惑或困难随时跟骨干教师交流。一周后,教研团队集中聆听肖老师近期的工作进展,肖老师说:“周一,我针对孩子‘怎样走平衡木又稳又快的话题在运动场地组织了一次现场讨论。周二,我发现班级部分孩子玩平衡木的兴趣不高,尝试开展分组教学,一半孩子继续探讨独木桥游戏,一半孩子开展其他游戏活动。周三,有两个孩子为了一块平衡板而争吵,孩子在讨论中引发了自己先设计图纸、再搭建的想法,这是我们班孩子第一次完成从设计、建构到游戏的全过程,他们特别兴奋,主动邀请自己的伙伴来玩自己设计的游戏,接下来两天孩子们纷纷主动设计了马车独木桥、椰子树独木桥……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合作、制定规则、组织游戏,真是太厉害啦。”言谈之中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激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溢于言表。

骨干引领:这段时间,骨干教师更多的是侧面引导,鼓励肖老师每天将孩子的游戏情况、教师的思考以及后续推进的举措一一记录下来。教研中,组织者对肖老师能运用现场教学、分组教学的方式组织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面对孩子们出现精彩的“哇”时刻,引发肖老师深入思考:“孩子制定规则、组织游戏、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之前在班级活动中你看到过吗?”肖老师摇摇头。“为什么没有呢?”肖老师想了想说:“之前我觉得孩子小,都是教师摆放好材料让孩子玩,游戏中遇到困难,我会第一时间去帮忙解决,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而这几天的活动我都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遇到问题会带着孩子一起讨论,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精彩的一幕就自然而然发生了。”“这件事对你以后组织活动会有什么帮助?”肖老师说:“帮助很大,要相信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思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所谓独特的创造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自有其道理,新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掌握了较为娴熟的活动组织技巧,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为组织者,适时放手,给教师成长的时间与空间,让教师自己去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鼓励新教师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活动结构、设计思路各方面进行创造性探索。过程中,伴随着孩子越来越多的“哇”时刻、越来越好的游戏状态、越来越优的学习品质,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长此以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

一系列的现场教研,我们惊喜地发现新教师组织活动已经逐步走向成熟,能够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给予支持,能提供机会助推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游戏设计与构想,课程实施能力增强了,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正在逐步建立。欣喜之余,反思幼儿园教研要想真正成为新教师发展的沃土,必须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

为谁做教研——园本教研要做沃土,就要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新教师成长的教研机制,让新教师动起来。以园为本,突出制度引领,搭建骨干教师工作室、新教师发展联盟等专业引领平台;以组为本,突出同伴互助,搭建以游戏、课程、生活、运动为中心的共同体发展平台;以师为本,突出个性发展,搭建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个人教育实践平台,让参与教研成为新教师的自觉行为,让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主动的追求。

做什么教研——园本教研要做沃土,就要营造良好的教研环境,开展充满魅力的活动,让教研内容实起来。一方面应积极调动教师共同参与教研内容的制订。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视野有限,看问题往往只是浮于表面,需要业务园长走进班级,多看、多听、多问,帮助教师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另一方面,要将“团队共进”这一教研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师思想中、每一次教研活动中,让所有教师在理念的引领下携手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

怎么做教研——园本教研要做沃土,就要完善新教师培养举措,科学开展教研,让教研方法活起来。组织教研我们不能局限于某种形式,只有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班级区域规划”为主题的教研,可组织教师分组研讨、设计、交流,开展互动式研讨;以“区域游戏中的有效观察”为主题教研,可以结合教师撰写的观察记录文本和录制的游戏視频进行案例式分享;以“儿童作品陈列”为主题的教研,可以组织教师共同制作手工作品并现场布置,开展体验式活动。总之一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教研游戏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爆笑游戏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