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珍
(社旗县人民医院,河南 社旗 473300)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颈性眩晕发病逐渐年轻化,发病率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导致颈性眩晕患者越来越多,40~60岁的眩晕患者中约48.9%为颈性眩晕[1],颈性眩晕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了临床研究的重点。患者发病后,轻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颈部疼痛;中度患者不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还伴随颈背疼痛、手无力,甚至麻木、脚踩棉花感;重度患者时常伴随轻度脑梗死、视物模糊等症状,而且预后较差。重型颈性眩晕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为35%~5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性眩晕患者主要表现为颈枕部僵硬不适,当头自然转动或处于一定体位时即出现短暂性眩晕数秒或数分钟,甚者出现颈部疼痛、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旋转,严重时发生猝倒。因此,颈性眩晕的研究和治疗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物主要有尼莫地平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由于药物疗效差,且副作用较大,已经被限制使用。中医药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显著,2017年6月—2019年6月,笔者采用定眩止晕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社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照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0~75岁,平均(47.5±27.5)岁;病程1~15年,平均(3.25±10.73)年。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28.5)岁;病程1~17年,平均(2.81±13.1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神经病学》[2]标准。①眩晕一般在长期低头工作劳累后发作;②时常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视物模糊;③颈项部转动不灵活,按压局部可触及压痛点,有放射性疼痛,并向棘突偏斜;④颈椎磁共振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曲度变直,甚至反弓,颈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椎体小关节显示增生;⑤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眩晕的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瘀血阻络证的辨证标准。主症:颈部疼痛,眩晕至少伴有颈部不适症状,视物不清,劳累后症状加重,甚至出现视物模糊及突然晕厥。次症:恶心,呕吐,口唇发干,失眠,多梦,心慌,耳鸣,健忘。舌脉: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脉细涩。
①符合颈性眩晕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②患者知情同意,自愿接受上述方案治疗;③经电话回访,能主动配合,依从性好。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由其他内科疾病引起者,如梅尼埃病;③伴有结核病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有精神异常病史者;⑥外伤、内耳疾病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器质性疾病者。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由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2008264,20 mg/片),20 mg/次,3次/d,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由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1200507,5 mg/粒),10 mg/次,每晚睡前口服;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由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9890923,5 mL∶17.5 mg),52.5 mg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1次/d,静脉滴注,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改为9 g/L生理盐水250 mL。同时视病情需要给予营养脑神经、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给予定眩止晕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①定眩止晕舒颈汤,药物组成:葛根30 g,天麻10 g,野菊花10 g,川芎10 g,桂枝10 g,赤芍15 g,甘草片6 g。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牡蛎10 g、石决明15 g;痰浊蒙窍者,加石菖蒲15 g、贝母10 g;肾气不足者,加杜仲20 g、桑寄生20 g;痰热甚者,加黄芩15 g、前胡15 g、瓜蒌20 g;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15 g、夜交藤20 g;头痛重者,加羌活10 g、白芷10 g、蔓荆子15 g;气虚甚者,加黄芪20 g、人参15 g;阴虚者,加熟地黄15 g、沙参15 g;血虚者,加当归12 g、桑葚15 g。1剂/d,水煎2次,共取汁500 mL,早晚饭后温服。②针刺[5]取穴:颈百劳、大椎、百会、天柱、风池。辨证配穴: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气血虚弱者,加中脘、足三里;肾气不足者,加肾俞、三阴交;痰浊蒙窍者,加丰隆、脾俞、胃俞;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心俞、胆俞;头痛重者,加风池、百会、太阳。以上操作均使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使用电针仪(6805-B型)[由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粤食药械(准)字2005第2260203号]刺激20 min。发病1周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浅刺为主;发病2周或者更长时间者可选用强电流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
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颈性眩晕疗效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轻型无症状,记5分;轻度眩晕,可耐受,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记4分;中度眩晕,不能从事日常工作和生活,眩晕伴恶心、失眠,行走困难,不能忍受,记3分;重度,眩晕伴视物模糊,稍微活动即头晕,必须躺下,记2分;眩晕剧烈,自觉天旋地转,无法工作和生活,需专人护理,记1分。
检测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变化。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治愈:眩晕症状消失,TCD复查椎基底动脉缺血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TCD复查椎基底动脉缺血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TCD复查椎基底动脉缺血有所改善。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TCD复查椎基底动脉缺血无变化。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2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疗效对比 例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眩晕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眩晕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分对比 分,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LVA、RVA、BA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LVA、RVA、BA对比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西医学认为,该病是由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椎间盘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6]。
中医学认为,气血运行不畅、脑窍失养为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多发于中老年人。《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临床上以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虚弱多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元气不足,行水运血乏力,水聚生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痹阻脑络,则清窍失养,合而致病。故治宜平肝潜阳,化痰降浊,补气养血,活血通窍。气血运行顺畅,脉络通利,则痰浊得化,精微物质方能输布,濡养脑窍。定眩止晕舒颈汤方中葛根解肌升阳;天麻祛风止痛,助阳气通血脉;野菊花清肝明目;川芎理气活血通窍;桂枝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赤芍祛瘀止痛,活血;甘草片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舒筋活络、活血通窍之效。
颈百劳穴、风池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调节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从而调整椎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血容积;大椎、百会均属于督脉[7],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百会通天气,一穴通全身,醒脑开窍;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强健筋骨,疏通气血。
由此可见,定眩止晕舒预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标本兼治,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