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初中 王红玉 张巍
小亓,14岁男孩,现在正在读初一。这个孩子皮肤黝黑,体型微胖,说着一口河南话,在校期间不太合群,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事件起因于小亓拿了家里的500块钱,留下纸条说要外出打工就离开了家。小亓的妈妈为此来到学校,我这才了解小亓的生活经历。原来,小亓小时候一直和奶奶在河南生活,妈妈很少回家,直到小亓12岁时才将他接到身边。听小亓妈妈说,小亓平时生活中很少与她沟通,只有要钱时才会说上几句话。……十几天过去了,走投无路的小亓又回到了校园。
鉴于这种情况,我选择在某个下午,请小亓来到咨询室。通过引导,小亓终于吐露心声:“以前,我在老家日子苦,但是过得很开心。后来,爸爸妈妈去外地谋生,只留下我和奶奶生活。然后,突然有一天,妈妈回家把我带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这里的人我不认识,同学们聊天时也插不上话,感觉很孤单。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个多余的人,在学校里很无聊,干什么都没有劲。考得不好,妈妈会说我脑子笨,到学校是陪别人读书的。我特别讨厌她这样说。”
来咨询室时,小亓表现得很紧张,情绪有点低落,防备心理很重。面对咨询师他常常陷入沉默,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的;但当提及父母时,小亓表现得很气愤。开学2个多月来,小亓对初中学习生活极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排斥上学。
小亓非常自卑,在班级里没有朋友;上课时漫不经心,要么低头发呆,要么做小动作;经常完不成作业,且屡教不改;对于老师的批评,他总是表现得满不在乎。现在的他独来独往,纪律观念非常差,老师们提到他时,都是摇头、叹息、抱怨。
生理原因:14岁的小亓正处于青春期,认知和情感飞速发展,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
心理原因:与父母长期分离,从小情感缺失、内心孤独,没有父母的陪伴,安全感丧失;来到一个新环境,妈妈没有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
其他原因:考试失败,妈妈的言语刺激;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没有朋友陪伴,得不到周围的支持;缺乏正确的交往技巧,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缺少关爱,面对挫折和压力无从宣泄。
刚开始见面时,小亓对咨询师极度不信任,可是咨询师一直保持着微笑和宽容,用目光鼓励着小亓,对他的很多行为表示理解,让小亓觉得找到了知音,慢慢地接纳了咨询师,吐露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并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引导小亓讲述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以及一些让他容易回忆起来的有关事件,咨询师对小亓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结合他的描述,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也发现了小亓一些错误的观念,例如:“父母离开家乡就是不要我了”;“我成绩不好,就是耻辱”;“说我的东西不好就是嘲笑我”……这些都体现了小亓内心错误的自我概念。既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又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加之来到新环境,妈妈不理解自己,自己的情感需求没有人关心,接受新知识的压力又得不到排解,于是便以逆反、敌对、逃避等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经过与咨询师的沟通,小亓意识到自己与人相处不好是受自己错误观念“我不行”的影响,既想解决问题又缺乏交往技巧,最后以发脾气结束。咨询师引导小亓再遇到类似问题,自己可以在心里数数,从1数到20后再来解决问题,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想想美好的事情,可以选择出去走走,缓解情绪。咨询师给小亓布置了作业,记录每周发脾气的次数、原因,以及遇到事情自己想说“我不行”的次数,看看能不能逐渐减少,战胜自我。
通过几次的咨询,小亓与妈妈、同学关系得到了改善,弥补了小亓对爱的需求,对学习也树立了信心,学会用“我能行”来鼓励自己。咨询师与老师、家长商量用代币的方式鼓励小亓,积极强化小亓的点滴进步,并适时给予奖励,如吃饭、看电影、买书等,既稳定了小亓的情绪,也增强了他学习的动机。
考试将近,咨询师与小亓制定了合理可行的目标,帮助他卸下心理负担。最后,小亓全身心地投入考试,虽然因基础薄弱分数并不高,但家长、老师都对他的改变给予了肯定。最后,咨询师与家长沟通,希望妈妈多关心和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份宽容,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力量,争取攀登更高的山峰。
小亓通过此疗法,纠正了“我不行”这个错误的观念,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接纳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学会用“我能行”来鼓励自己不断成长,懂得与人真诚交往,也逐渐适应了初中生活。而小亓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缺失的爱给孩子造成了一段心理上的伤痕,正在积极地弥补。“我能行”仿佛是魔法棒,让小亓实现了完美的蜕变。母子俩回归的笑容,仿佛是穿过雾霾的一道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