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手机依赖症”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021-05-07 00:53闻之
青春期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手机游戏进校园教育部

文/闻之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严控手机进校园确有必要

在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还明确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其实,这些并非新规定,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就曾对此明确规定。但是因为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校内外的在线教学大大增加,也助推了中小学生手机的使用。

长期以来,围绕“中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入校园”的争议持续不断,一些学校采取没收、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的做法。此次教育部办公厅发文作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规定,显然是对该争议性话题的一锤定音,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的《通知》,并非只指向学生玩手机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学生视力的保护。这与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要求一致。一份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目前,高中生的近视率已高达80%以上。而高中生近视率的高比例,无疑是来自小学、初中阶段用眼过度和用眼不当的日积月累。

提到儿童青少年近视,透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数据,“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被指为主要元凶。电子屏幕的不断闪烁,使眼睫状肌长时间得不到松弛,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导致眼睛疲劳。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子产品,更会加重疲劳,造成近视度数增长。由于专注屏幕,眨眼次数少,泪液蒸发快,还可能导致干眼症发生。由此可见,严格管控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确有必要。

学生玩手机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目前,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已是普遍现象,家长为孩子配备手机,大多出于随时联络的需要。因为工作原因,在接送孩子时间上家长不能完全保证按时,因此他们需要掌握孩子的行踪,也便于孩子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随时寻求帮助。此外,像初、高中生日常外出,需要使用手机支付、导航等功能。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出示健康码。可以说,在智能手机已成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孩子带手机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出于孩子安全而配备的手机,却被严重滥用了。手机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各种危害,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手机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涉及许多方面,例如:玩手机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技能培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家长也反映这样的问题:手机游戏占用了孩子们的时间,有些孩子最好的时光、最关键的成长期,都是在玩手机游戏中度过的。造成这样的后果,不仅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漏洞、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孩子的今天,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明天,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明天。不少未成年人深受手机游戏的影响,人格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可以说,由于教育和监管的缺失,面对手机游戏,孩子们几乎毫无抵抗能力。近年来,因为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而频频引发的师生矛盾已引起广泛社会关注。此次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禁止手机进校园、进课堂,给学校的手机管理提供了依据,应该能够减少类似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就禁止手机入校园的初衷而言,自然也有让学生专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随着手机的普及,家长与孩子都已经对手机形成了依赖。尤其是对中小学校中的住宿生群体而言,手机是他们与父母保持必要联系的重要工具。《通知》强调的“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说明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例如:上海某中学在2018年就设立了“养机场”,专门用来存放学生的手机,学生只有在规定时间才能使用。一旦违规,手机还将被放进“停机场”。该校德育处老师表示:现在学生已养成习惯,家长也非常支持。

事实上,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为现实的各种需求保留了一定的弹性,提出“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三方协作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作为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要将有关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采取禁、疏结合的办法。比如,“禁”就要赋予学校以及教师依据校规进行处理的权力,舆论应为保障学校处理权,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也有赖于学校优化内部管理措施,在处理过程中,避免因简单粗暴而激化矛盾。“疏”则是要求家长和学校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工作,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家长和学校也应尽力满足学生使用通讯工具的需求。

积极践行“中小学生禁带手机入校”,也需注重方式、方法的合理合法和规范有序。做好家校沟通,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强化督导检查,确保“禁令”落到实处。

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必须自觉遵守有关规定,按照家长和学校的要求使用手机。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中小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不仅具有通信功能,还具备上网、游戏、社交等多种功能。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全面,自控能力较弱,对社会事物缺乏成熟判断,极易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学生要懂得,正确使用手机既是一门必修课,又是当下健康成长的保证;在使用手机时,要将“管理”与“自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家长在管理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时,要善于引导,对其晓以利弊,避免他们沉迷其中。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劝说孩子“去娱乐化”,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拿着手机玩。同时,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还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父母可以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既而产生正面效应,如利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学校在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之中时,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进行实施。教育部还要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无疑是保障“禁止带入课堂”有效落实的关键。

总之,遏制校园手机乱象,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需要师生共同破解“手机依赖症”。教育部适时出台《通知》,让手机回归本来的工具地位,为各地加强校园手机治理提供了依据。令人欣慰的是,《通知》并没有简单地“一刀切”,一律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而是“原则上”不得带手机进校园且照顾到了特殊情况。我们相信,未来在学校落实、老师带头、家长配合三方共同努力下,会摆脱师生手机依赖症,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手机游戏进校园教育部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手机游戏沉迷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优秀剧目进校园
对联文化进校园
手机游戏试了才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