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融合

2021-05-06 20:28郭颖华
文教资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郭颖华

摘   要: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课程,主要用于办公领域,也可用于私人书信,许多公文在体式上与书信相同或接近。在行文的结构上、用语上都有相对固定的样式,保留和沿用古代行文中一些措辞和结构,使文章大方得体。随着时代发展,应用文写作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探索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学习的融合,使教学更加丰富有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应用文   课堂教学

一、现代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强调文章的实用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商务公务活动中所运用的,有着特定行文规范要求和相对固定的行文结构的文章。

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文学写作的主要功能是审美,作者在写作中追求语言的陌生化,追求内容新鲜,追求思想深刻。文学作品希望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文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应用文写作不需要追求审美功能,重要的功用是“把情况说明白”“把问题解决好”“把任务落实到位”。应用文写作追求的是一种简明扼要、精准高效的表达,主要目的是使工作顺利开展。

中国应用文古而有之,现代应用文是由古代应用文继承演变而来的。古代文书行文上同样有着相对固定的结构、内容和用语,有些行文习惯依然沿用至今。但随着年轻一代在写作上向口语化、网络化转变,一些行文习惯在逐渐改变。

二、尺牍文化之美

所谓尺牍,顾名思义,即尺许文牍,可知其原意是简短文书之代称。尺,指长度;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简,即木板,引申为书简,今人通称书信。

“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仓公传赞》。在汉文帝统治前期,刑罚中仍有“肉刑”,如割去犯人鼻子、砍去犯人手足、在犯人脸上刺青等。当时在临淄,有个大夫叫淳于意,医术高明,人称“仓公”。仓公没有儿子,只生得五个女儿。一次在行医时,仓公得罪了权贵,被人诬陷,被判砍去足部,要押送去长安执刑。家中五女哭哭啼啼,为父亲伤心,仓公生气地骂道:“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父亲的话使小女儿缇萦颇伤自尊,遂随父赴京城,上书汉文帝,据理以争:“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缇萦认为自己的父亲廉洁公正,被判肉刑令人难以理解。人死了,就再没有复生的可能;被砍去的肢体、被刺青的脸不可能还原。犯人们就算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重新做个完整的人,终身残疾。缇萦提出愿意替父亲受刑。汉文帝读了缇萦呈上的“尺牍”,非常感动,便借此契机废除了肉刑。太史公司马迁赞曰:“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古人之书信,制作困难,传递不便,不得不简约为尚,言简意赅为本,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式和一些惯用的用语。尺牍用语,约定俗成,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得体为妙。在近现代书信中依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文言用语。俗成的文言用语,让书信具有了一种简约典雅之美。但随着通信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几乎不需要书信往来即可互通信息,导致很多人不会使用书信中常用的文言用语,甚至不能理解其意。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应用文类型很多,有私人书信、应酬书信,还有和书信形式接近的函、申请等。以上类型的应用文在使用中都保留着一些文言用语,根据撰写者个人书写习惯使用文言或白话。文言用语可以使文章表达更简约,提高工作效率,并兼具实用与美感的性质。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

(一)从用词入手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的日常交往、各种活动中,无不体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在古代行文中,一般会体现对别人高抬、恭敬,自己则谦虚卑躬。在书信写作中,大量谦辞与敬语沿用至今,以显示对启者的尊敬。中华传统之美就蕴含在这些词语中。

日常信函、公务信函、商务信函与应酬交际信函都是应用文写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些信函中,经常需要使用文言敬语与谦辞,使文章显得高雅得体。通过课堂练习观察,很多学生在写作实训中并不会使用文言敬语与谦辞,甚至有的学生对常用敬语与谦辞都缺乏了解。

笔者采用小组比赛的模式,看哪个小组能说出并解释最多的敬语或谦辞,赛前与赛中都可以使用网络搜索查询。比赛过程中,学生为赢得比赛,奋力学习积累敬语和谦辞,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抢答比赛后,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够得体的句子,让学生尝试更换用词,增加句子的美感,提升句子的质感。

如:修改“寄上一些不值钱礼物,希望您收下,不要嫌弃”。

学生用“薄礼”“笑纳”替换句子相关成分,把句子改为“寄上薄礼,恳请笑纳”。使用文言敬语和谦辞后,句子变得精简而得体。

又如:修改“你老爹昨天死掉了”。

学生用“尊翁”和“鹤驭仙游”两个敬语,把句子改为“尊翁于昨日鹤驭仙游”,体现了对友人父亲的尊重,也避讳了“死”这个字眼。既有对友人父的尊敬,又有对友人的安慰;既有用语的精炼,又有情感和礼仪上的周到。

因古装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显示出亲近之感,但囿于现代生活中运用古代文化的地方不多,学生对行文中一些沿用的传统文言缺乏了解。从抢答游戲到修改句子,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从句子入手

公文写作中,除了简明扼要的要求外,还保留了传统的谦逊、含蓄、恭敬的情感态度和传统礼仪的要求。商务与公务函件在行文上,尤其是上行文,特别需要注意句子是否得体。现代公文中沿用一些文言语句,但对于初学应用文的学生而言,过于陌生。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积累公文中常常出现的文言句子,而后提供现代汉语表达的句子,让学生思考并用所积累的文言句子替换,如:“希望你们局多多帮忙”可以用“请贵局大力协助为盼”代替,使得表达更凝练雅致。

除了学习公文中固定表达的文言句子外,笔者还设计了修改公文中不得体句子的内容。如:修改“请务必尽快为我们办公室人员更换电脑,否则影响工作进度,我们可不负责任”。我中华乃礼仪之邦,怎能如此出言不逊、威胁领导,这样行文不妥。

学生通过牢牢把握住传统文化中“谦恭有礼”的行文特点,找出句子不妥的地方,陈述句子不够得体的理由,并提出修改方案。最终句子改为“恳请领导考虑我科室的工作困难,批准电脑采购事宜为盼”。修改后的句子没有冒犯之感,体现出上行文应有的谦恭之态。

从积累公文中常用文言句子,到尝试用文言句子替代白话表达,学生感受到了凝练之美。从分析公文中不得体的句子,到着手修改,学生对传统书信文化中的“谦恭有礼”有更深的感受。

(三)从行文入手

传统书信文化中的“恭敬”“有礼”体现在谋篇布局上。古代书信行文结构有秩、层层相依,在整体设计上同样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恭敬谦让”的待人接物的态度。

如何让学生从大结构上体悟应用文中所蕴含的传统之美呢?笔者采用比较法。首先为学生展示两则通知:

内容要求简明扼要,两则通知都没有错误,都讲清楚了通知事项——什么时间在哪里开会。课上教师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给人带来的感受,谈谈其中的不同。学生认为第一则通知非常简洁,但给人一种生硬冷漠之感,像命令的口吻;第二则通知让人意识到会议的重要性,读来感觉更舒服,有一种被尊重之感。

不同的谋篇布局的方式带来不同的感受,究其原因,是第二则通知在层次上注意遵循古代书信中保有“谦恭有礼”态度的行文习惯,开篇不是马上进入通知事项,而是先有称谓。先称呼行文对象再进入主题内容与直接开门见山地陈述对比,前者更显对受文者的尊重。第一则通知在正文开篇先说明会议召开的原因,第二则正文开篇直接进入时间地点安排,前者讲清楚了开会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照顾到了受文者希望提前获悉会议内容的心理,更显发文者的谦恭之态。团员佩戴团徽是我们从严治团的基本要求,参加团员会议、上团课必須佩戴团徽。第一则通知在结尾处注意提醒按时出席与着装要求,对比第二则没有提醒的通知,前者显得周到有礼。

除了公务文书在结构层次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谦恭有礼”的特质外,商务文书中此特点更凸显。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信函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特质的理解,笔者在课堂中让学生对比两则报价函。第一则报价函仅有报价内容,虽然简洁,却有失礼节,客户看来会认为自己被随便应付,不受重视,难以促成交易。第二则报价函在行文上有几个层次:第一层是感谢对方公司来函,表达荣幸之感;第二层介绍本厂产品的优势特色,为客户提供产品信息,方便客户判断;第三层是报价内容;第四层是表达合作的意愿与祝语,让客户有备受重视之感。第二则报价函所体现出的“谦恭有礼”正是中国传统书信文化中保留下来的特质,全文读来有如沐春风之感,对促成成交大有帮助。

带领学生发掘应用文写作中留存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务实的运用。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让略显枯燥生硬的实用型写作课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聂春梅.应用文写作(第二版)[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千叶明.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5.

[3]杨文科.尺牍写作指要[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题“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课多平台创新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19ZQJK005。

猜你喜欢
应用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