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雪
摘 要: 送教上门服务是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安置形式,保障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实现。本文首先分析贵州省县域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服务现状,其次提出送教上门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包括送教上门支持服务内容、送教上门服务支持内容、送教上门心理服务支持、送教上门服务支持环境路径探究。
关键词: 送教上门 特殊教育 支持服务体系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以区县为单位完善送教上门制度,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三年过去,送教上门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送教教师组成结构单一,仅有教师,部分地区还停留在送希望、送爱心、送政策,没有向送康復、送专业技能、送专业知识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偏远山区家长文化素质低,未能接受特教教师上门送教,排斥教师。由此可见,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但还有重度障碍的儿童未能接受送教上门的服务,也不能保证送教上门的质量。
二、送教上门现状
在贵州省52个县中随机抽取20所县域特殊教育学校,在这20所县特校中每个学校抽取4名参加送教工作的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2份,回收率为90%。
问卷从送教服务对象、送教服务情况、送教教师外部环境支持三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服务对象为重度或多重障碍儿童,对教师挑战性极大;服务个案多,送教教师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服务对象康复效果不显著,送教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送教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还需提升教学技能,占比27%;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占比45%,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受经济条件制约,完全不考虑特殊儿童的生存质量,甚至有28%的家长不配合送教教师的辅导工作,认为送教教师在走形式,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缺乏辅导设备和器材,占比26%,大型的康复设备和器材由于受交通条件制约而短缺,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康复需求。
三、送教上门支持体系建设路径
(一)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特征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于个体差异具有显著性,也就是说,在统计学意义上,疏离于一般的常模范围之外,体现出一种“异常”的特性,或“非典型”性特征。这里的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具体表现为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如,同是特殊儿童,但是障碍类型不一样,同一障碍的程度也不一样。除此之外,受特殊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习动机的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在1967年提出的四种家庭教养方式(如:表一),特殊儿童个体间的差异表现更显著。从学习动机方面来看,学习动机产生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由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的有关特征相互作用生成的(如:图一),其中,学习情境,主要指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计划的准备、材料的投放、教师的介入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学习者的有关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者个人价值观与态度、对问题的看法、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等。问题情境,是促使个体进行认知、反思的过程情境,促使学习动机转化为活跃状态,通过目标的确立、手段的选择和活动的实施,产生某种学习结果。由此可见,特殊儿童个体内部之间存在差异性。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研究分析要求更高。送教上门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有整体把控,然后通过学习动机作用模式,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特征支持体系。在后期送教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让送教上门更好地服务于特殊儿童。
(二)送教上门服务支持内容
送教上门服务支持内容解决了送教“送什么”的问题,有人说送教育,有人说送康复,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要求结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自身学习动机需求,选择适合的送教内容,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
就本次调查数据表明(如:图二),目前贵州省县域特殊教育学校更多的是送教育,认知训练(如教导读、写、算等)占比88%,部分原因在于家长对认知的渴求,认为既然是送教上门,就应该教会孩子识字、算数、拼音等,其他的感官训练、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等方面不重要。其实从学习动机理论来说,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学习情境,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送教教师送教次数有限制,难以满足家长对认知的渴求,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将相关的认知内容放到网上,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可以自由在家学习,重复点播,打破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同时降低送教成本,提高送教服务质量。
就送康复而言(如:图三),送教教师没办法提供康复类的服务内容,其中动作训练(如粗大运动、精细训练等)占比62%,究其原因,首先送教教师结构单一,每次送教上门服务仅有教师,查看相关文献发现云南省玉溪市的送教上门服务团队由特殊教育教师、医生、社工、志愿者组成,送教育教师可以解决,送康复医生可以解决,最大限度地满足送教服务对象的个别化要求,然而贵州省县域送教上门团队结构单一,仅有特殊教育教师。其次,康复过程中需要借助辅助器具,例如,脑瘫儿童的动作训练需要矫形器、梯背架、股四头肌训练椅、OT桌等大型的康复器具,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不可能把这些器材送到服务对象家中进行训练,因此,康复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要打破目前的困境,满足儿童的康复需求,可以借助康复云平台,由相关部门购买康复云技术,在云平台上评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然后建立学生的康复计划,同时由专业的康复人员搭线连接特殊教育教师和学生,帮助特殊教育教师提升康复技能,实现康复教师一对多的训练,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特殊教育教师可以线下指导巩固训练。
(三)送教上门服务心理支持
在送教过程中,不仅特殊儿童和家长有心理压力,送教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表现为专业能力限制、工作超负荷、路途不便、支持不足、个人问题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其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只因信念B1B2不同。例如:送教中,对送教效果的期望影响家长、教师等的情緒行为,特殊教育教师要尝试换一个视角、改变不合理信念,识别自动化思维、修正歪曲的认知、改变极端信念、消除消极态度、积极自我对话,正确认识抑郁、情绪调整方法、学会归因,对送教工作中的疑惑进行探讨,对送教工作预期进行调整。同时,相关部门应该拿出部分经费,用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送教过程中的交通补贴,学校领导在安排送教上门工作的时候,要结合教师的个人实际情况,对于较偏远山区的送教还要考虑教师的个人安全问题,建议由多名老师组成团队,一起送教。
(四)送教上门服务支持环境
送教上门服务支持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学辅助技术的支持,这种辅助支持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辅助支持是直接与特殊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相联系,成为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如盲字版、助听器等;间接辅助虽然并不参与学习内容、学习工具或方法相联系,但参与学习活动的进程,如果离开它的支持,学习活动就无法开展或顺利进行,如轮椅、盲杖、支架托等。社会文化环境包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特殊儿童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定期开展家长课堂,对于偏远山区的家长,可以利用云平台,线上培训,线下补充服务。同时要完善送教团队,做到跨部门合作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工作,送教上门绝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的落实,还需要民政部门、残联、卫计、财政等部门的支持,需要组成送教上门专项小组,整合经济、教育资源,落实责任主体,制定送教上门的规章制度和评估机制,把这项工作纳入年终考评,保质保量完成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夏乐峰.区县送教上门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2):39-42.
[2]教育部等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EB/OL]. http: //www. gov. cn/xinwen/2017-07/28/content_5214 071. htm,2017-10-01.
[3]雷江华.“医教结合”理念下送教上门实验区工作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15):5-6.
[4]方俊明.送教上门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现代特殊教育,2017(4):28-29.
项目基金: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8C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