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巧
摘 要: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随着这一课程理念的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三个教学工作基本环节,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关键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高中政治 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息息相关。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在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认知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等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改革理念,标志着我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理念已基本确立。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机遇与挑战
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将为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往课程理念:以考定教,以考定学,即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前提和目标都在“考”上。如发展到后期的科举制,考试内容越来越单一,局限于八股文,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强调考试结果,学而优则仕,束缚考生的创新思维,致使不少文人志士无用武之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即“以學定教”。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情会有不同的变化。每一届学生都是新鲜的血液,教师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教学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成长,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增强职业认同感。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破了“唯分数论”,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能发挥所长,在学习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获得的不仅是某些知识,还有一些技能,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在学习中拥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对于教学而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有利于教学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教学面临考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理念作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对教师而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从学情出发进行教学。但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性,要科学把握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摆脱注入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对学生而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对学生的自律和自制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有了自主性和主体性,但是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合作学习、如何发挥所长,需要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师生而言,将共同面对挑战。如在“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理念下,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与原来课堂管理制度相冲突。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中,教师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如何有效配合教学进行学习,都将是师生面临的新问题。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教学准备,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1](80-81)。备课的时候,要多从学生实际出发,多思考这样讲,学生是否能理解?怎样讲,更有利于学生运用等,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1)了解学生实际。
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哪些知识储备,教师要有个底,以便上课时温故知新,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可通过学生入学成绩、学生档案等了解学生所处的知识水平,避免教学目标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明确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及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备课时科学处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共性和特性,从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准备。
(2)科学地解读教材。
一节课的教学准备工作,不仅要做到“目中有人”,还要“心中有书”。既要了解学生,又要科学地解读教材。在认识上,教师应当明确,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载体、实现课程目标的工具。不应“依纲靠本”,授课完全依靠教材,一切围绕教材,也不应完全脱离教材。教师应不局限于“讲教材”,重在“用教材”。“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对教材进行加工。一要弄懂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且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清楚每单元、每框在全书的地位和作用,在进行课时安排时,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除了知识点外,还有材料和名人名言,在一单元结束还有探究活动等模块。如何将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需要教师科学解读教材。二要把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结合学生实际,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利用疑点启发学生思维;如何利用热点激发学生兴趣,都是解读教材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三要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思想情感点,解读教材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明确学生通过本节课哪些内容掌握基本知识;通过什么方式习得某种能力;将树立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这时可以考虑在某个知识点上,或者在课堂小结时,运用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加工再现。
(3)在良好的预设中生成。
预设:预测与设计,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通俗点说,就是教师打算怎样上这节课。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要明确以下问题:1.What; 2.How; 3.Why。What,就是教师上课,要明确这节课我要教什么;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2.How,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怎样实现教学目标?3.Why,为什么我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这个地方我要插入一段视频是为了什么?放一张图片是为了什么?这里的What不仅要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还要结合学生知识基础水平、认知风格进行教学预设;这里的How和Why要结合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等设计。在教学预设阶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奠定基础。坚持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弹性教学方案,适当留白,为生成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行知“教学生学”的理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将自己所有知识教给学生[2](127-128)。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了教学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学面向全体,尊重学生差异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承认差异,合理分层。平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及课堂表现,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时由浅入深地进行,从中等层次的学生出发,兼顾两头,安排好难易比例。教师提问时注意先提问能力一般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启发并能发表观点;由基础好的学生补充,提升回答问题的层次,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都能获得成功,继续发展。如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片段中,在讲授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这一知识点时,选择学习能力中等或一般的同学发表观点。在请学生列举还有哪些事物也是变化发展时,教师可以有侧重地选择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发表观点。教师跟学生分享图片资料,请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还有哪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时,提高层次,选择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师生合作小结:事实证明,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面更广,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关注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师教学的过程,同时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打破“权威”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给学生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权威”意识的消极影响,把学习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组织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活动。如开展需要学生参与的角色扮演體验性活动,需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探究活动,需要学生进行信息收集的专题研究活动等。平时还可以开展课前演讲、课前时政要闻分享等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和分组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自主能力。再次,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温和的语言、放松的表情等肢体语言,给学生以轻松感,通过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等环节,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3)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乐学。既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空洞地谈能力培养、过程体验、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不能只罗列基础知识而不发掘其中蕴含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因素,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更不能把掌握知识变成唯一的教学目的。在设立三维目标时,要将三个目标整合,融合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计三维目标时,要本着“为学生设计教学”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工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热情。同时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实现教学目标。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准确表述三维目标,在使用动词时,一定要明确学生是行为的主体,目标是学生将要实现的目标。如“使学生……”“让学生……”这一类表述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同时这些动词要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阐明方法和手段,如通过议题探究,将热播节目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理解“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哲学道理。
(4)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贴近学生。
政治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身边的时事新闻都可以与相关政治知识相关联。对教师而言,现实生活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鲜活的教学素材。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让讲课更加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在实际问题的体会和解决中提高能力、提升情感,检验自己对理论是否真正掌握乃至理论本身是否正确。
理论和生活的统一,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生活的统一,体现在教师搜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探究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轮流展示搜集的时政信息活动。在开始新课前请学生分享,教师结合学生所讲的时事新闻,组织学生进行评论,教师对时政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总结。有时候学生所讲的时政正好与新课内容相关,有利于教师讲解新课。学生经常相互分享时政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进一步培养政治学科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坚持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评价中,提倡教师坚持“面向过去,重视过程,走向未来”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在成绩评价时,可以与以前的成绩对比,看到学生的进步;面对学生平时测验偶尔的倒退,不必过于着急,要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在评价方式上,要坚持多元性,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重视过程性评价,比如重视课前演讲、社会调查、时政信息收集等在末考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努力方式和方向。还可以采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展现自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本项目受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计划资助,编号:zy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