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骐
摘 要: 从原有的思政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创建全员育人的思政新格局,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协同共行,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关键方向。本文阐述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分析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以期有效促进思政课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补充,打破了以往大学思政教学的狭隘理念,扩大了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团队,拓展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学载体。为新时期高等院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培育哪种人、如何培育及为谁培育这些問题提供了明确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
(一)为解决三全育人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始终处在“孤岛”,最关键的因素是专业课任职教师过于重视知识教授,忽视了思想价值的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被看作思政课任职教师与班级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责任,其他学科教师强化育人意识与育德能力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较低。追根溯源是思政工作体制未能将学科体制、教材体制、管理体制实行融会贯通,未能构成三全育人格局。不管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还是通识课程,主要目的均是学生的自由与综合发展,从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标来看,课程思政真正实现了统一。
(二)为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建新格局
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身为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与前沿阵地的位置更突出,课程变成思想意识形态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唯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蕴含对我国文化、制度、理论与道路的认可,协助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世界观,才可以让大学生在情感选取、思维形式、价值理念和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维持一致。此外,高校每门课程均蕴藏着人们对自然、人们对社会及对自身思维逻辑的进一步探究与思索,高校每门课程传输的正确三观,让教育对象在多样性与现代网络信息条件下,正确学习并吸收复杂的意识形态多样信息。2018年习近平同志说过,人才培育体制与学科体质、教育体制、管理体制及教材体质有着密切联系,能够贯穿融入其中的是思政工作体制。课程思政身为思政工作体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创建了全新的发展格局。
二、一些高校课程思政在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重视
课程思想是把高校课程和思政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协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及专业素质。但是,课程思政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晚,一些高校缺乏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导致思政和专业教育相脱轨,未能顺应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一些高校忽略课程思政,把课程思政放置在课程教学的最边缘位置,设置课程较少,专业师资短缺,即便开设的思政课程亦存在教育形式落后、教育内容单一、教材质量低针对性较弱等多种问题,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进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需高品质、高素养、高思政水平的任职教师团队,亦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能够具体实施的重点,但是因高校缺乏对思政课程的重视,致使高校内部任职思政教师人数较少,对于专业课任职教师的思政观念教学亦未能生成统一体系,任职教师单一地把思政课程加入教学中无法获得预期成效,有可能引起大学生对此专业课程产生反感心理。改进专业课任职教师的思政观念,提升专业课水平,创新教育形式、手段,让高校课程思政真正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步。
(三)缺少健全课程思政教育观念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育教学进程中向大学生教授相应的政治观念和思想理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这是中国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目的。但是,现如今的课程思政仍然处在探究摸索的初期,课程中思政教育形式还未能深入任职教师的教育观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诸多教师的课程思想理念相对薄弱,政治思想意识较弱,德育水平较差,导致课程思政的观念始终有名无实,缺乏实践的教育内容与健全的可以开展下去的课程思政观念。
三、高校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
(一)理念转变是课程育人模式变革的根本
创建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体制,开展全课程育人,即要求充分发动高校所有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化建设。高等院校应将立德树人与德育为先作为根本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以往思想政治课程的“独角戏”,在高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全面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全面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显性作用,重视政治文化具备的育人价值,协助大学生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发掘各种课程育人具有的隐性功能,任职教师需要与其他课程教师合作,引导高校教职工实行深入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变革实践,提取各个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高效促进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真正实现思政教学和知识体制教学的有效融合。与此同时,不可单一认为课程思政属于某一个课程或者一类课程,担负着观念和价值的培育及传输,重视知识底蕴与传播价值导向。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观念指导下,我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学生们上了一节有温度、有内涵的思政大课。2018年,林惠青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曾经提到,大约有70万高校大学生进入革命老区和农村地区,传承发扬革命精神并接纳思想洗礼,帮助乡村发展振兴及助力其脱贫扶贫。课程思政并非要求针对思想工作与政治教育夸夸其谈,而是在专业课上不但教授知识及与思政相结合,还要解除知识教授和价值引导存在的分离,根据现实状况为大学生解决各类思想困惑,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均可以受到思想的有效启迪和价值引导。
(二)师资团队是课程育人模式变革的关键
全课程育人变革,应加强高校教师团队创建,任职教师人文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和教学质量。人民教师需要秉承将学生作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及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持续提高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加深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可,在教育进程中加入思政教学元素,把育才能力与育德能力有机结合,有针对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实行价值引导与思想引领,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和接班人。首先,促进任职教师回归初心,注重教书育人。加深专业课任职教师对课程具有的内在价值、内在含义及社会价值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强化思政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知识教授出发,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真正实现知识教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其次,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加强教师对育人内在价值的认可。强化专业课任职教师对育人职责和课程育人职责的综合认识,直到任职教师把知识教授和价值引导融合,强化专业课任职教师的正确德育意识、思想观念及价值教育能力,提取高校专业课程中蕴藏的德育元素与具有的德育功能,真正实现全课程育人,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效提高。最后,加大培训力度,建强高校思政教师团队。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成效与任职教师的育德育人水平有着密切联系。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化教学观念,强化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课程思政不但应当始终保持自身课程知识具有的特点,还应当和思政理论课程同舟共进、共同进退。一方面,全面发挥思想政治课任职教师具有的显性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化有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依旧是实行思政教学的关键渠道。另一方面,组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任职教师运用自学思政教学具备的优势对其他课程任职教师实行针对性、示范性、目的性的“课程思政”教育指导,提高专业任职教师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根据参加教育部各地区教委的多种培训活动,强化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全面发掘与应用专业课程蕴藏的思政教学元素及承载的思政教学功能,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密切结合,推动大学生综合发展,促进课程育人形式有效变革。
(三)管理体系是课程育人模式变革的保障
课程思政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创造全员育人及全课程育人。首先,优化促进思政教学的管理体系,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学校、相关部门、二级学院与教务处应共同创造全员育人体系,构成完整具体的管理链条,明确各个部门应尽的职责,将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在课程思政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正确做法和相关经验应进行总结归纳,全面发挥积极正确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完善考核指标体制。一方面,在年度考核过程中,学校需要把课程思政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加入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把课程思政化建设作为关键指标进行激励。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师德的基础原则,要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知心的标准,带领教师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需要对考核评价形式进行创新,把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学校课堂考核的主要目标,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施行科学正确有效考核。与此同时,把优秀的课程变革经验撰写到教案讲义中并推广运用,将思政教学内容作为高校教材必学章节和大学生的培育计划,推动思政改革成果的有效形成。
四、结语
高等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化建设,主要是堅持知识教授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根据课程教育加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全课程育人形式,协助高等院校担负起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2]刘艳玲,虞满华.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及其推进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222-225.
[3]林建胡,陈志勇,陈香.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9(21):91-9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运城学院“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小学班主任工作课程建设”(编号:SZ201923)以及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教师领导力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影响的研究”(编号:GH-1909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