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林 郭宁月 薛文铮 任丽坤 尹喆
摘 要: “教育、管理、研究”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提供了指导。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三位一体”的完善和集成功能,以及动态育人功能,确立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地位。构建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养培养科学融合,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三位一体,开启新的高校思政教育格局,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 教育方法 创新
一、引言
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协调性与统一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这一先进育人模式的优势与隐藏价值,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与研究。与此同时,教师需明确“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包含的关键要素,即教育、管理、研究三个方面内容的不断完善,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需紧密围绕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与教育研究三个教学关键点,积极革新与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结构等。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应正确处理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深入探析个体差异性对有效开展集体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全方位个体成长规律与身心发展特征等。这更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设计出具有一定指向性与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三位一体”的具体功能
(一)完善和集成功能
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高校需对教育要素、教育资源等进行科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系统的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实际开展思政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切实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令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对学生的思想成长特点、认知规律等全面了解。既要明确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诉求,又要不断探析他们与世界交流的习惯与渠道。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思政课本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将线上学习平台与传统课堂结合,为他们创建丰富、优质的思政教学模式。
(二)动态育人功能
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三位一体”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与能动性。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更易于体现学生的思想变化现状与思想成长的规律。由此可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切实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与调整思政教育模式与教育流程等。基于此,充分展现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动态的育人功能。思政教师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维素养的培养方面实现三位一体育人功能的同时,需保持连贯性优化与完善教学体系的意识。即对学生的关注点、思想成长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化的跟踪与了解,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令学生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问题。
三、“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与研究策略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地位
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教育、管理与研究的意义,以及三个教育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应重新确立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创建新的教育方法。在思政教育层面,应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个体作用,将其与统一授课教育模式进行科学融合。思政教师应了解学生作为具有獨立人格与思考能力的个体,通过创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构建高效的思政课堂,促使他们成为具备正确思想政治立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引导式、鼓励式、启发式的管理形式,令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深度挖掘“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内涵,知晓学生管理在整个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开展思政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放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例如,思政教师可以专题讲座、主题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能全程自主、踊跃地表达观点,或者对教学内容提出异议。学生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具备更大的谈话效力,才能促进立志教育,培养思辨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利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教师需将社会中的不同形态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融合,令他们能客观看待真、善、美,并对自我建立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思政教师应通过增强大学生个体意识、竞争意识,令他们积极表达观点、抒发情绪。教师重视与学生思想交流与沟通,基于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真正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通过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令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思政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索思政知识,并在实践生活中反思个人行为。通过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两方面的正确引导与教育,确保他们成为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的助力。由此,真正发挥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与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教师在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确保真正发挥“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价值与优势。
教师应实现励志教育。即,高校思政教师需认识到学生无论在提升知识文化水平还是思想成长的过程中,都需为他们注入充足的精神动力,使大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真正践行思政教育的根本意义。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利用励志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优质、经典的政治理论研究的书籍,令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可鼓励学生阅读,不仅夯实其文学功底,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在实践活动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形成一定的服务意识。
深化现实教育的研究工作。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师应全面了解教育、管理与研究对学生思想成长与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所谓的“研究”,主要讲的是教师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性格特征、认知习惯等进行全面研究。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成长背景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同时,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与他们进行良性的交流、有效的谈话,对他们的错误思想、偏激行为进行纠正与正确引导,不断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高校在创新与丰富思政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将传统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科学结合,发挥三个不同培养平台的功能与作用,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在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下,教育工作者应全面了解理念内涵。科学利用思政课堂、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基于思政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利用实验实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使他们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获得思想成长。同时,高校通过不断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等。
(三)实现思政教育中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教育工作者应能够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针对目前社会呈现的多元文化背景,教师应能够认识到不同性质的信息、不同领域的文化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在实际开展思政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需做到将具体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生智慧,令其逐渐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思政教师应能够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全面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模式。即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平台构建思政“空中课堂”,以此方式极大颠覆传统教学流程。运用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创建具有极强互动性、趣味性的线上课堂,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基于线上教学,不仅可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任务,还可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教师在线上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可自然化地融入思政理论知识,还可全面收集与整理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根据目前学生展现出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与调整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增加思政实践训练课程比例,令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获得思想升华,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益活动。基于这样的思政实践教学方式,既可有效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又可如实反映他们的行为特征。当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过程中暴露出不足与缺点时,教师可及时进行教育与指导,由此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端正的品行、良好的道德素養。这样,利用线上教学、线下实践训练对传统课堂进行丰富与延伸,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中知识、能力、素养的三位一体。通过科学配置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不仅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专业发展能力。从各个层面展现思政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势,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高知识水平的人才。
四、结语
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管理与研究三个关键教育要素进行科学的融合与统一,并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在设计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更积极地学习、分析、探索思政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薇.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29-30.
[2]高晓松.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长效机制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0):12-13.
[3]宫秀琪.“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29):182-183.
[4]武晓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三位一体”式教学能力的提升探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114-118.
基金项目:202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类别:(批准文号202006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