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地方志文献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5-06 19:27李娜
文教资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方志学方志图谱

摘   要: 在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下,地方志等中国特色传统文献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运用Cite Space对国内824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基于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共现关系梳理国内关于方志研究的热点和趋势。通过分析国内方志研究进程,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国地方志资料提供有益参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 地方志   知识图谱   Cite Space   可视化   特色文献

一、引言

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献类型,中国地方志全面记载着特定时空内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被誉为“一方之全史”[1]。它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具有存史、资治、兴利、教化等功能[2]。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先了解中国的地方志”[3]。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整理和利用地方志资料,为古今学者所重视,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由于历史原因,地方志资料不仅保存在国内,还有大量流散到国外,地方志数据库建设和检索平台开发,推动了地方志资料的传播和共享,国内外学者就地方志的研究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有学者先后对地方志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性梳理,但是绝大多数综述都关注某一类型或者某一地区方志研究的综述,如甘肃方志整理与研究状况[4](52-56)、安徽旧志整理与研究[5](53-62+64)、艺文志的研究[6](106-110)、村志的研究[7](14-16)、一统志的研究[8](10-14)等,基于知识图谱进行大范围方志研究成果的计量研究成果极少。

鉴于此,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理论,运用Cite Space软件,通过共现关系对2001年至2018年间国内824篇方志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梳理国内方志研究脉络,厘清研究热点和趋势,以为中国特色方志类资料的整理利用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需数据来源于CSSCI数据库,以“方志”为检索词在“关键词”范围内检索,时间范围为“2001—2018”,共检索到1085篇文献,根究研究需要,去除讲话、方志敏、工作总结、会议纪要、读后感等相关度较低的文献,最终得到824篇有效中文研究文献,824篇国内研究文献构成了本研究的数据源。

图1为2001年至2018年间方志相关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是国内方志文献数量变化的分水岭,2011年之前虽然数量上也有波动,但是文献数量明显多于2011之后。通過分析数据发现,国内关于方志研究的文献大多发表在《中国地方志》这本期刊上,在2011年之前,该期刊一直是CSSCI来源期刊,但是2011年之后,不在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中,导致本文的统计数据大幅度减少。

本文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软件,对采集到的国内824篇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引文等进行分析,通过共现、共引、突变等知识图谱,从总体上梳理2001年至2018年间国内方志研究的热点和趋势。Cite Space是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一款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利用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有效呈现学科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9](242-253),被广泛应用在图书情报档案学、教育学、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成为文献知识图谱分析的主流工具[10](401-421)。

在进行文献可视化计量对比分析时,将从CSSCI数据库中收集到的824篇文献的题录信息分别导入Cite Space软件中,其中,需要通过数据转换功能,将CSSCI数据格式转换成软件所需要的WOS数据格式,继而分别从作者、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的共现关系出发,进行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对Cite Space进行参数设置,其中时间范围为“2001-2018”;分析对象为“Title”“Abstract”“Description”和“Identifiers”;数据抽取对象为Top50,即每年数据中排名前50个高频节点;除调整节点类型和时间切片以外,其他参数均采用系统推荐设置。

三、作者、机构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1.作者共现分析

作者是文献的创造者,作者共现是指不同作者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即产生了合著关系。通过作者共现分析,发掘该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学术共同体等。在节点类型中选择“Author”,运行程序,得到国内高频作者共现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内作者都是独著的状态,合著关系较少。具有合作关系的作者可以分为8个聚类,按照聚类规模大小区分为两种,含有3个成员的聚类有两个,分别是“包平、朱锁玲、李娜”和“刘小平、刘希汉、安爱民”;含有两个成员的聚类有6个,分别是“侯月祥和王涛”“王芳和邱新立”“王忠敬和陈曦”“张勤和陈野”“巴兆祥和柳浪”“侯汉清和衡中青”。根据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出现频次较高的作者有赵心愚(14篇)、梁滨久(11篇)、巴兆祥(10篇)、林衍经(8篇)、包平(7篇)、梅森(7篇)、邵长兴(7篇)、马春晖(7篇)。但是,高频作者的总发文量占样本量的比重较少,说明国内方志研究领域没有形成核心且具有影响力的作者。

2.机构共现分析

在Cite Space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Institution”,根据发文作者单位进行频次统计,国内发文数量较多的单位主要是地方志办公室和高校两类机构,其中,排名前十的单位及发文数量如表1所示,发文量最高的是复旦大学,共发文24篇;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各发文16篇;再次是安徽大学,发文15篇。

四、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1.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集中反映了研究的主体和内容,通过关键词共现可以反映出一篇文献的研究关焦点是什么。本文以关键词共现关系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国内方志相关研究文献中的研究热点,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的研究趋势。将Cite Space中的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方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志学[11](81-88)、方志编纂[12](28-33)、方志理论[13](53-61)、地方志书[14](39-44)、方志研究[15](203-209)等方面,也有关注不同时间、不同类型、不同地区方志资料的专题研究,如马春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艺文志的研究成果[16](101-107)、刘道胜等开展了关于徽州方志的研究工作[17](127-134)、顾志兴等针对明清方志进行了专题研究[18](42-48)、黎孔清等针对方志中的专题资料进行了挖掘利用研究[19](21-29)。

2.发展阶段

为了厘清国内学术界关于方志研究的主体和发展阶段,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聚类名称抽取自关键词中,共得到八个聚类。Cite Space一般使用聚类模块性指数(Q值)和聚类轮廓性指数(S值)评价知识图谱的聚类效果。一般而言,当Q>0.3时,知识图谱划分的聚类机构较为显著。

国内文献关键词的聚类指标Q为0.8228,S为0.3825,标明具有较好的聚类效果。以Timeline的形式可视化,如图4所示。从时间轴上关键词的变化可以发现,国内方志相关研究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至2005年,以续志、体例、篇目、志书编纂等修志工作为核心,如论述我国新编志书的特性和功能[20](64-65)、总结历史上修志经验[21](49-59)、方志工作法治化建设[22](3)等;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10年,主要聚焦在资源建设[23](127-130)、读志用志[24](40-44)等方志整理方面;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2018年,开始了地方志的多样化研究,分朝代、分类型、分地区开展方志资料的研究工作[25](117-126)。

3.研究趋势

关键词不仅能精确反映当前的研究热点,还能通过关键词的变迁,即突变词,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可能的研究趋势。突变词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者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关键词。在Cite Space中,主要运用Burstness功能,探索关键词中的突变词实现研究趋势预测。

方志相关研究国内文献中关键词突变结果,共得到八个突变词,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方志”作为检索词,突变强度最大,达到了17.5029。除此以外,突变强度较大的关键词为“第二轮修志”“编纂”“地方志书”“方志学”“方志研究”,突变强度分别为5.1593、4.5687、4.3785、4.2485、4.1541,说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有可能还是以方志编纂和专题研究为重点。

五、共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1.被引文章分析

在进行共被引文献分析时,将Node Type设置为“Reference”,运行软件得到了国内方志研究共被文献引的知识图谱。

总体而言,国内被引文献的引用次数不高,其中,被引用4次的文献有朱锁玲于2011年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方志类古籍地名识别及系统构建》、赵心愚于2011年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西藏志考〉成书时间及著者考》、程美宝于2003年发表在《历史研究》的《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被引用3次的文献有邓锐龄于2005年发表在《中国藏学》的《读〈西藏志〉札记》、潘晟于2014年發表在《历史研究》的《宋代图经与九域图志:从资料到系统知识》、李昕升于2014年发表在《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农史研究中“方志·物产”的利用——以南瓜在中国的传播为例》、王晖于2005年发表在《中国地方志》的《四论方志性质与特征》、肖幼林于2009年发表在《中国藏学》的《我国首批西藏方志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常建华于2006年发表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的《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李娜于2006年发表于《中国农史》的《基于〈方志物产〉的物产分类体系智能化研究——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可见,CSSCI数据库中方志相关研究文献中核心被引文献不突出,成点状分布,没有形成基础文献群。

2.被引作者分析

通过共被引作者分析,可以探寻某一学科领域中具有奠基性的专家群体。在CiteSpace的节点设置中选择“Cited Author”,得到国内共被引作者关系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被引频次超过20次的高被引作者有黄苇(39次)、梁启超(38次)、仓修良(30次)、来新夏(27次)、章学城(24次)、永瑢(23次)、巴兆祥(22次)、傅振伦(21次)、朱士嘉(21次)。另外,被引频次超过10的还有张国淦、金恩辉、赵心愚、脱脱、陈光贻、顾颉刚、谭其骧等。另外,途中节点之间的共现关系密切,反映出国内关于方志的研究呈现同质化现象,形成了较为明显且稳定的基础学者群体。

3.被引期刊分析

被引期刊是指被引文献来源期刊。通过共被引期刊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一学科里比较重要的期刊,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学者寻找研究参考文献提供来源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学者发表学术论文提供目标期刊信息。

在Cite Space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Cited Journal”,得到国内共被引期刊关系,如图7所示。国内方志研究文献主要的高被引期刊(书籍)有《中国地方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方志学》《历史研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文献》《方志学通论》等。可见,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引用的是高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和书籍资料。

六、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 Space,对2001年到2018年间国内关于方志的核心研究成果,基于作者、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等方面的共现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

首先,从发文数量的时间分布可以看出,国内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且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根据建设文化自信体系和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求,方志类典籍作为中国特色文献,相关研究成果有可能会出现大幅度增长。

其次,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国内研究主要关注方志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未来关于方志文献的研究,除了方志学本身以外,还需要逐步接轨国际,引入国外文献整理的技术和思路,加大加快对中国优秀特色典籍的整理利用。

再次,从国内被引文献的共现分析来看,单篇共被引文献不突出,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核心被引文献;被引作者群体较为突出,共被引关系密切,主要来自方志学研究领域;共被引期刊情况说明国内被引文献来源范围较为单一。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进程推进,广泛来源的被引文献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

最后,通过发文作者和机构分析可知,核心作者不够显著,且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合作网络;发文机构除了国内各级地方志办公室以外,基本以高效和科研院所为主。

本研究存在许多不足,在样本的检索和选择上不够全面,国内文献仅检索了CSSCI数据库中关键词包含“方志”二字的文献,还有很多研究具体某本志书的文献并未将“方志”作为關键词,在检索时就被忽略了。这些不足之处在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中,会进行更加细致的检索和选择,争取不断完善检索方法,更加精确地描绘中国地方志研究的全景图。

总之,中国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资历史资源,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播智慧、启迪未来的角色,需要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投入地方志的研究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仓修良.方志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林衍经.方志学广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屈直敏.近百年来甘肃汉唐方志整理研究综述[J].中国地方志,2011(070).

[5]张安东.1949年以来安徽旧志整理与研究综述[J].中国地方志,2016(08).

[6]马春晖.近二十年来方志艺文志研究成果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01).

[7]何致武,张艳.关于村志的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16(09).

[8]曾荣.历代一统志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6(06).

[9]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

[10]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8(3).

[11]屈宁,徐成.传统集成与近代滥觞:阮元方志学思想析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50).

[12]曾现江.清乾隆以前川西北藏羌民族地区的方志编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70).

[13]韩锴.论方志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浙江学刊,2014(040).

[14]岳庆艳.青海古代地方志书考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040).

[15]赵心愚.民国时期中甸县志中的民族资料及其记载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020).

[16]马春晖.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本性考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020).

[17]刘道胜.正统化的学术活动与地方性的知识积累——以徽州方志编修为中心[J].历史档案,2005(040).

[18]顾志兴.试论明清时期地方志的官私收藏[J].浙江学刊,2015(030).

[19]黎孔清,包平.明清时期梨种植区域分布与栽培种类研究——基于《方志物产》的分析[J].中国农史,2018,37(050).

[20]孙继明.我国新编志书的特性及其功能述评[J].情报资料工作,2002(010).

[21]张英聘.试述明代方志的编修组织——以明代南直隶方志的编修为例[J].中国地方志,2005(050).

[22]杨建国,蓝日基,车明怀.地方志工作法制化建设笔谈[J].中国地方志,2004(030).

[23]曾建勋,赵嘉朱.国家新方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7(060).

[24]蒋庆立.读志用志略论[J].中国地方志,2007(020).

[25]包平,李昕升,卢勇.方志物产史料的价值、利用与展望——以《方志物产》为中心[J].中国农史,2018,37(030).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江苏省方志物产的知识组织研究”(编号:2018SJA0122)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方志学方志图谱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方志学成果形态
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
绘一张成长图谱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近20年来方志学学科建设研究述略※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近代方志转型的视角:梁启超与方志学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