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云
进入三年级,从写话到习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与跨越。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需要多种知识与能力的协调配合。三年级的习作让许多学生心生畏惧,感到无所适从。《课标》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何带领学生顺利起步,消除畏难心理,增强写作自信心,完成从写话到习作的跨越,是一线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写作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写作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说话,本质上也是一种表达。与说话不同的是,写作經由采集构思,组织加工,诉诸笔端,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学生要想顺利起步,须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有表达的愿望。在习作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仅仅将习作看成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种被迫的、受到外部压力而进行的活动,缺乏写作动力。习作教学第一要务是使学生转变思想,通过激发兴趣、调动好奇心以及创设具有仪式感的任务情境等方式,诱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从被动变为主动,激发表达欲与写作热情。
其次,有表达的内容。王崧舟老师曾提到:“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乏觉知。”我们常常错误地让学生过于关注非常态的生活,反而对常态的生活视而不见。而生活中的购物、吃饭,甚至刷牙、穿衣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心灵,站在学生的立场,引导学生自由地去充分感知生活,感知自己。
再次,有表达的技巧。“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学生的畏难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会。习作教学要手把手、实打实教给学生切实易操作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教师应提供有力的写作支架,以便学生有抓手可以向上攀登。
二、微型化教学目标
邓彤老师提出:“微型化写作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而开展的教学行为。一般来说,它通常具备如下三大特征:其一,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其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其三,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微型化的学习支架。”教师要充分体察学情,分析什么是学生迫切需要的知识,关注学生写作的核心困难。写作学情的、分析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结合写作过程。“在母语学习背景下,改善学生的写作行为并不需要系统的全面的写作知识,而只需要对学生写作中的一二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当下的写作学习。”写作教学不必贪大求全,而要根据学情及教材提示,结合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抓住每个阶段的关键点逐个击破,解决学生在写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从提供写作知识转变为促进写作学习。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猜猜他是谁”,作为起步阶段的第一篇习作,游戏性强,写作对象是身边熟悉的同学,学生有话可说。可是有话可说不代表会写。处于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缺乏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不清楚如何构思起草,如何组织加工,形成一篇具有一定结构、篇幅较长的习作。从写话过渡到习作,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不仅在知识上也在心理上需要教师全程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习作,减少畏难情绪。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可以明确教学重点在于:提供合适的习作支架,指导构思、起草、加工等写作环节,并且通过预写完成习作草稿,教师批改草稿,从学生实际写作样本出发,再次分析学情,发现优缺点和问题,分析原因所在,明确训练点,将学生的习作草稿作为讲评课的教学资源。
此外,应具有系统思维,对各年级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精准定位。统编语文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具有一个清晰的能力训练序列,在写人方面,能力要求也是逐步提高。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话,就有介绍自己的一个好朋友,描写人物外貌特点,这是学生的写作积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8次与写人有关的习作:
从“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到“从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从“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到“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等,习作的内容要求、方法策略梯级提升。
落脚第一次习作“猜猜他是谁”,习作要求:你选的是谁?他有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选择一两点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开头要空两格。习作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于当下阶段的关键能力训练点。首先要把握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的课文均与校园生活有关,并使用了很多具有新鲜感的词句,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体会并且练习运用这些词句。此外,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部分,提供了很多关于人的成语,如“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等,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补充拓展写人的词语,以便学生积累运用,从一开始在学生心中植入“学以致用”的种子。“语文园地”中还出现了“给兴趣小组起名”的活动,吸引具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参加活动,教师再结合习作例文中的“他酷爱踢足球,也喜欢跑步,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指导学生抓住人的爱好等来写。与此同时,也要结合课程标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而乐趣的获得来源于成功的体验。
通过以上梳理,基于学习需求,系统分析教材,依托课程标准,可以把三年级第一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定为:抓住人物外貌、爱好等一两个特征描写一个同学,尝试用上积累的词语;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来构思;从例文学习写作方法,学会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表达;通过游戏情境,读一读,猜一猜,体会写作的乐趣。不要求写具体,更不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只要写清楚,让同学们能猜出写的是谁即可。
三、任务化情境驱动
写作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起步阶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保护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想写、乐写至为重要。蒋军晶老师提出:“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教技巧……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真实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还原写作的本来面目,明确写作的目的是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与任务,在任务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情境与任务的创设一要尊重儿童的生命。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活动,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挑战、代言、给动画配音、表演、春游、参观等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好玩的游戏中进入写作任务,乐在写中。二要基于儿童成长。分享、邀请、写信、推荐、建议、说明、劝说、广告、说服等生活情境,满足儿童社交的需要。三要关注儿童心灵。征文比赛、当众演讲、发表等激励情境,让学生得以抒发思想感情,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例如,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学习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习作单元不同于常规单元,各个板块相互联系、渐次深入,始终指向习作。“精读课文”学习不同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式;“交流平台”总结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初试身手”尝试运用方法初步练习;“习作例文”启发学生观察时除了用眼睛看以外,还可以调动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参与,从而使体验更加丰富,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迁移,运用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方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发展言语的表达能力。最后,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世界缤纷多彩,可写的东西很多。不过,学生的写作更适合从小处着手,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运用学习到的观察方法,仿照习作例文进行迁移实践,培养观察能力,锻炼写作能力,增強表达自信。因此,结合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可选择橘子作为观察与写作的对象,学习例文中多角度、有顺序、多感官、连续地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创设情境:同学们,因为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很多农民伯伯种的橘子滞销了,卖不出去,看到现在网购很方便,他们也想开一家网店来卖橘子,不过商品上架须要介绍详情,农民伯伯不会写。请大家帮忙写写详情页,向网购的顾客们介绍橘子,好吗?
这样创设网购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设计为杨梅的介绍详情页,作为模仿与借鉴的对象,让学生借助表格工具,梳理多感官观察的方法,从外形、颜色、味道等多个方面来描写,进一步感悟积累方法。
教师以撰写商品详情页的任务,驱动课堂上观察品尝橘子,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将方法迁移运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交流橘子的外形、颜色、味道是什么样的,当场选择一个角度来介绍,落实写作实践。
又如习作“这儿真美”,创设任务:其他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学习,可是时间很紧,没有来得及参观校园,想请你写一篇文章向老师们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教师让学生到校园各处实地观察,确定介绍的先后顺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风景,抓住景物特点,借助例文,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围绕一个意思写,补充描写景物的词语与连接词,串联各个景点,使段落间过渡顺畅……
再如习作“我有一个想法”,创设“给政府、学校提建议,争做社会小主人”情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创设任务:假期快到了,给同学们推荐一处好玩的地方或者一个好玩的游戏吧。也可以课堂上请学生玩一玩掰手腕等游戏,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与感受自由交流表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习作来说也是如此。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准定位目标,创设情境任务,解决关键困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会写,乐于写作。教师坚持过程式写作教学,关注习作全过程,精心设计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根据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助力习作顺利起步,拉开终身写作的序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