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1-05-06 03:11陈华忠
江西教育B 2021年4期
关键词:动静结合数形结合思维能力

摘 要: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感知材料使知识可视化,培养直觉思维;借助动静结合使探究活动化,训练逻辑思维;借助动手操作使數量清晰化,形成建模思维;借助数形结合使探究可视化,发展抽象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综合发展。

关键词:感知材料;动静结合;数形结合;思维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好的课堂教学要稳扎“思维之地”,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找到合乎逻辑的思路,甚至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动静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借助感知材料使知识可视化,培养直觉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中,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序地对感知材料进行观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清晰,通过感官上的联系以及思维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材料进行观察,即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数量顺序等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地说出观察的顺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同时要注重借助实物来帮助学生观察,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刻,容易形成思维误区。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感知材料让学生观察。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每个小组中发放100根小木棍,采用4个人一组和2个人一组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兔子和鸡,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探究中有部分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经过互动交流,全班学生都能解答问题。首先,假设100只都是鸡,兔子的数量为零,那么就有鸡脚200只,兔子的脚数为零。这样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只多20只脚,相差了200-20=180(只)脚。现在让兔子逐步代替鸡,这样每减少一只鸡就会增加4只兔子的脚,鸡脚比兔子的脚减少6只。教师通过计算180÷6=30(只),可知兔子的数量有30只,鸡的数量有100-30=70(只)。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基本的计算方法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计算方法?教师帮助学生利用木棍材料感知题目,促进学生对于“鸡兔同笼”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二、借助动静结合使探究活动化,训练逻辑思维

数学课堂探究学习应呈现活动过程,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举手的学生不多,这时,若教师能适当地增加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环节,学生就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并且了解到不管我们通过任何手段得以验证的内角和都存在误差。教学时,教师通过移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改变角的大小,让学生发现一个角在逐渐变大的同时,另外两个角在逐渐减小。在他们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个模糊的认识的时候,教师抛出问题:“我们想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该怎么办?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接着,让学生先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猜想。许多学生会想到用量角器去测量,再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计算结果多为180°或接近180°,可能存在一点误差。这时,教师就提出不用测量与计算的方法,用其他方法,我们是否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度?学生发现,通过折拼、剪拼的方法能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换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角,瞬间课堂就活跃起来了。最后,各小组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了之前的猜想。这样,把教材“冰冷的思考”转变为学生“热情如火的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借助动手操作使数量清晰化,形成建模思维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建模是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在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或现象都存在着大量的关系和规律,我们可以从中抽象出恰当的数量关系。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小手能帮我学数学”活动,学生通过“手”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模型。

师:同学们,张开手,五个手指人人有,五指之间有几空,请你们仔细数一数。

(学生用手演示,发现规律:手指数-1=间隔数)

师(边叙述边画图):在公路的一侧种了5棵树,每2棵之间的间隔是3米,从头到尾是多少米?

师:这道题与手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通过手的操作再列出算式:3×(5-1)=12(米)]

师:为什么乘4,而不是乘5?

[学生小组讨论后通过手的演示发现规律:株数-1=间隔数]

师:木头锯成3段需要6元加工费,照这样把一根木头锯成7段,需要多少加工费?

[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到:6÷(3-1)×(7-1)=18(元),发现规律:段数-1=锯的次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关系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规律吗?

建立结构意识是思维的核心,也是建模思想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把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手”上建立起模型,聚焦学生思维过程,学生归纳总结出植树问题“点与间隔”之间的数量关系(两端都种:棵树-1=间隔数)。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安排如下动手操作活动:“给定两根小棒(3厘米长和5厘米长),要求学生搭配一根新小棒,将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并思考其中有什么秘密。”可分以下四个步骤:

1.学生独立进行搭配,并分类记录“能围成”与“围不成”的情况。在逐渐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快地完成任务。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小棒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数字的对比下,学生形成了“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表象。

3.拿掉小棒,针对具体数字大小进行观察、比较并计算,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任意两个数字的和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关注“两个较小的数字之和大于最大数”与“两个较小的数字之和小于最大数”的所有情况并进行比较,发现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条件——只要3根小棒中较短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最长小棒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

這样,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借助几何直观,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了学生数学思维,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借助数形结合使探究可视化,发展抽象思维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贯穿数学思维训练,通过将数字与图形相互结合,构建立体化、系统化的空间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几何体的具体特征,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形体。其次,教师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实物的观察,将实物进行抽象分析,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构建出抽象的物体形状。小学生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教师要借助形象化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思维转换成具象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时,教师往往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了解圆柱、圆锥的不同,再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图形的特点,形成系统化的空间概念,在脑海中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出具体的图形。最后,借助习题,让学生全面掌握习题内容,了解解题方式。对于习题中的一些组合图形,如多个圆柱的组合图形、圆柱与长方体的组合图形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公共边,借助“分”“补”等不同方式学会分析图形和计算相应的面积,从而更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概念以及具体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导学,以问启智,把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陈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15).

[2]刘骏晓.借助数学活动,提升数学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7(7).

作者简介

陈华忠, 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主持教育部课程教育研究所“十二五”课题“抓准数学教学‘核心问题的研究”工作, 主持“十三五”课题“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在教育期刊上发表近800篇教育教学论文,出版4本教育教学专著。

猜你喜欢
动静结合数形结合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