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慧,韩旭,朱慧敏,崔丽娜,王军芳
(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疼痛科,河南安阳 455000)
研究显示,艾灸刺激腧穴可产生透热、扩热、传热等非局部或非表面热感,称之为“艾灸得气现象”,临床也称之为“腧穴热敏现象”[1]。目前,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过程中“腧穴热敏现象”与疗效的相关性较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常用针灸方式悬灸过程中,“腧穴热敏现象”对LDH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92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敏组46例和常规组4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疼痛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常规组取肾俞、大肠俞和腰部阿是穴,采用22 mm×120 mm的艾条,室温保持于24℃左右,悬灸距皮肤表面3 cm,以患者局部浅表热感染为度,患者无腧穴热敏现象,15 min/次/穴,第1周2次/d,第2周1次/d,共治疗2周。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热敏组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点燃艾条后,先行热敏穴探查,用点燃的艾条在上述穴位附近距离皮肤3~5 cm,施行回效灸法和温和灸法,患者感受到特热、艾热膨胀热感觉、热传递等热敏现象时,该处即为热敏穴。找到热敏穴后,再对该点实施温和灸法,以热敏现象消失为度,约10~15 min/穴。特热感觉,指艾热局部皮肤表面透入深层组织甚至关节腔的热感觉;艾热膨胀热感觉,即热感觉在悬灸点周围一点点扩散;艾热引起的热传递感觉,即热感觉沿某一路径或方向传递,甚至传递到踝关节或髋关节。疗程如上。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VAS评分;采用SLY-HFM手持测痛仪测定患者肾俞、大肠俞痛阈,每穴测定3次,取平均值;测量直腿抬高幅度。
两组患者治疗后,ODI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热敏组ODI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BI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热敏组BI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热敏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直腿抬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热敏组直腿抬高幅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俞、大肠俞痛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热敏组肾俞、大肠俞痛阈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指数和BI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和直腿提高幅度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阈相比较(kg/cm2)
悬灸即悬空而灸,是所有灸法中最具代表性的灸法,传统的温和灸以艾条穴位熏烤时温热舒适感觉或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为度[2]。近年来研究显示,悬灸时腧穴对艾热敏感,可产生腧穴热敏化特点,又称为“腧穴热过敏现象”[3],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即为悬灸“得气”。吕士琦等[4]研究显示,在中医汤剂的基础上给予艾灸,强调艾灸时穴位热敏化出现透热或感传的得气现象,可有效促进炎症介质清除,改善腰椎神经根压迫、水肿情况,缓解疼痛。吉媛红等[5]在悬吊牵引治疗LDH的基础上对腰俞、大肠俞进行热敏悬灸,使患者在悬灸过程中出现透热、扩热、传热等≥1种感觉,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深部肌群功能,缓解了肌肉疲劳,增加了腰椎稳定性。荟萃分析[6]显示,悬灸“得气”(热敏灸)可提高LDH总有效率、改善M-JOA评分、降低VAS评分、降低复发率。
上述研究中,多数以悬灸出现“腧穴热敏现象”(即“得气感”)与非悬灸治疗进行对比,较少见悬灸腧穴热敏现象与传统温和灸的对比。“针刺得气”在现代中医教科书中有明确描述,如针刺部位酸胀、麻重等反应或沿特定方向和部位传导;而传统悬灸以患者感到温热舒服为度,与“针刺得气”的描述差异较大,可见传统悬灸并未强调“得气”,“得气”是否影响悬灸治疗LDH的疗效目前较少见报道。本研究以随机对照的方式比较了悬灸“得气”(即“腧穴热敏现象”)与传统温和灸治疗LDH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较,热敏组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明显降低,BI评分和直腿提高幅度显著升高,说明强调悬灸“得气”(即“腧穴热敏现象”)可提高悬灸治疗LDH的效果。研究显示,LDH患者存在中枢敏感化和痛觉敏现象,患者痛阈降低,痛阈的降低程度与主观疼痛强度存在显著相关[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热敏组痛阈高于常规组,提示降低中枢敏感化和改善痛觉过敏现象可能是悬灸“得气”治疗LDH的重要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悬灸治疗LDH时强调“腧穴热敏现象”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功能障碍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直腿提高幅度,提高痛阈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