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姗 曾彩虹
现病史24岁女性患者,因“肾移植术后4年余,血清肌酐(SCr)升高4年”于2018-10-11入院。
患者于2014-03-30因慢性肾小球肾炎(CKD 5D期)在我院行右侧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供者时年45岁,有明确糖尿病病史15年,供肾获取时SCr 81 μmol/L,尿蛋白+。术前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甲泼尼龙诱导,手术顺利,术后应用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术后10d SCr降至104 μmol/L,空腹血糖4.5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4.8%。术后于我科门诊规律随访,依血药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SCr波动于99~120 μmol/L,空腹血糖3.52~6.22 mmol/L,尿蛋白0.76~1.53 g/24h,FK506血药浓度波动于3.86~8.17 ng/ml。2014年9月入院行移植肾常规活检,免疫抑制方案未调整。患者SCr持续稳定于93~132 μmol/L,尿蛋白阴性。2018年7月我科门诊查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Ⅱ类抗体阳性(DP1,DP5),将吗替麦考酚酯从0.5g 1次/12h加量至0.75g 1次/早+0.5g 1次/晚、他克莫司从2.5 mg 1次/早、2 mg 1次/晚加量至2.5 mg 1次/12h。发病以来二便正常,食欲、睡眠尚可。
既往史2010-09-16因眼睑水肿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尿蛋白3+,隐血2+,SCr约1 000 μmol/L,血压150/90 mmHg,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否认糖尿病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5次/min,呼吸15次/min,血压155/93 mmHg,身高164 cm,体重46.8 kg,体质量指数 17.4 kg/m2。心肺体检未见明确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右下腹见一长约12 cm的手术瘢痕,可及移植肾,质中,无压痛,边界清,未闻及血管杂音。
实验室检查
尿液 尿蛋白定量0.31 g/24h,尿沉渣红细胞 阴性。
血常规 血红蛋白 97g/L,白细胞4.3×109/L,血小板168×109/L。
血生化 白蛋白 40.30 g/L,球蛋白 20.4 g/L,SCr 112 μmol/L,胱抑素C 1.50 mg/L,尿素氮8.7 mmol/L,尿酸426 μmol/L,ALT、AST正常,总胆固醇3.32 mmol/L,三酰甘油1.25 mmol/L,空腹血糖4.50 mmol/L,餐后血糖为5.5~14.3 mmol/L,电解质正常。C反应蛋白(CRP)<0.5 mg/L。
免疫学 PRA-Ⅱ类抗体阳性(DP1 2582,DP5 1796),PRA-Ⅰ类抗体、抗MICA抗体均阴性(术前PRA-Ⅰ类、Ⅱ类、抗 MICA抗体均阴性)。
血药浓度 他克莫司8.2 ng/ml,霉酚酸 AUC0-12h38.79 mg·h/L。
其他 传染病四项HBsAg阴性,HCV阴性,梅毒阴性,HIV阴性。
辅助检查
超声 移植肾大小约110×46×75 mm,肾窦回声未见分离,肾实质回声未见明确异常。肾内各级血管树显示清晰,血流色彩充填丰富。频谱多普勒显示波形正常、移植肾各级动脉阻力指数增高。
肾活检病理
供肾活检(2014-03-30)
光镜 皮质肾组织1条。5个肾小球中1个球性废弃。余正切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区重度增宽,2个球见K-W结节形成(图1A),毛细血管袢开放好,节段袢融合、扩张,囊壁增厚。PASM-Masson:阴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胞质空泡变性,散在小管萎缩、基膜增厚(<5%),非萎缩肾小管基膜亦增厚,间质散在单个核细胞浸润。入球及出球小动脉见透明变性。
免疫荧光 肾小球15个中5个球性废弃,余肾小球IgG+,呈类线状弥漫分布于血管袢(图1B);IgA、IgM、C3、C1q阴性。
图1 供肾活检病理改变A:肾小球系膜区重度增宽,见结节形成,肾小管基膜增厚(PAS,×400);B:IgG+,呈类线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IF,×200)
小结:供肾肾小球结节样病变,肾小管急性损伤,肾小管基膜增厚,入球及出球小动脉透明变性,符合糖尿病肾病(DN)。供肾肾小球硬化2分,肾小管萎缩1分,间质纤维化0分,动脉管径狭窄1分,总评分4分(Remuzzi评分[1])
移植肾首次肾活检(2014-09-14)
光镜 皮质及皮髓质肾组织各1条。28个肾小球中13个球性废弃,2个节段硬化,余正切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系膜区中~重度增宽,系膜基质增多为主,5个球见K-W结节形成(图2),个别球见系膜区结构疏松,毛细血管袢开放尚好,节段袢融合、扩张,袢内单个核细胞浸润1~8个/球,偶见透明滴,囊壁增厚、分层。PASM-Masson:阴性。肾小管间质中度慢性病变,多灶性肾小管萎缩、基膜增厚,非萎缩肾小管基膜亦增厚,小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管腔内较多蛋白管型,间质灶性单个核细胞浸润,纤维化++。多处入球及出球小动脉透明变性,个别动脉管腔狭窄、闭锁,小叶间动脉弹力层增厚、分层。
图2 移植肾首次活检病理改变A:肾小球系膜区重度增宽,见结节形成,肾小管基膜增厚(PAS,×400);B:肾小球K-W结节形成(PASM-Masson,×400)
免疫荧光 肾小球6个,IgM+,呈颗粒状节段分布于系膜区和血管袢。C4d管周毛细血管阴性。免疫组化:SV40染色阴性。
电镜 仅见1个球性硬化的肾小球。
小结:移植肾肾小球体积增大伴中~重度系膜增生及结节形成,球性废弃(13/28)、节段硬化(2/28),肾小管间质中度慢性病变(30%),入球及出球小动脉透明变性,考虑移入性DN(Banff评分见表1)。
移植肾第二次肾活检(2018-10-19)
光镜 皮质肾组织2条。25个肾小球中6个球性废弃。余正切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区中-重度增宽,偶见系膜溶解,未见明显K-W结节形成(图3A),毛细血管袢开放好,袢内单个核细胞浸润1~8个/球,偶见透明滴,个别球血管袢皱缩,节段外周袢与囊壁粘连,囊壁增厚、分层。PASM-Masson:肾小球节段外周袢分层。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多灶性小管萎缩、基膜增厚,未萎缩小管基膜亦增厚,小灶性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管腔内见蛋白管型,间质灶性单个核细胞浸润,偶见小管炎(1个/切面),管周毛细血管炎不明显,灶性纤维化。小叶间动脉内膜增厚,小动脉数处透明变性。
图3 移植肾重复活检病理改变A:肾小球系膜区重度增宽,节段基膜分层,见肾小球炎,肾小管基膜增厚(PAS,×400);B:肾小球系膜区系膜基质增多,基膜增厚(EM);C:肾小球基膜内皮下区域增宽、呈网格状、层状改变(EM)
免疫荧光 肾小球7个中1个球性废弃。IgM+、C3+、C1q+,呈颗粒状弥漫分布于系膜区和血管袢。IgG、IgA阴性。C4d管周毛细血管阴性。免疫组化:SV40染色阴性。
电镜 2个肾小球中1个球性废弃。肾小球系膜区增宽,系膜基质增多(图3B),系膜区少量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开放尚好,基膜增厚,约860~1 160 nm(图3B),数处基膜内皮下区域增宽、结构疏松或呈网格状、层状改变(图3C),数处系膜插入、新的基膜形成;基膜内皮下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侧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5%~10%,少数袢融合成片。管周毛细血管见分层(5~7层)。
小结:(1)移植肾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性病变,肾小球基膜增厚,球性废弃(6/25),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25%),动脉透明变性,与上次切片相比球性废弃比例降低,系膜增生程度减轻;(2)肾小球内皮细胞病变,内皮下分层,管周毛细血管分层,考虑合并移植肾小球病(Banff评分见表1)。
表1 供肾及两次移植肾肾活检的病理指标
C4d:C4d评分;g:肾小球炎;cg:移植肾小球病;mm: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t:肾小管炎;ct:肾小管萎缩;i:肾间质炎症;ci:肾皮质纤维化;ptc:管周毛细血管炎;v:动脉内膜炎;cv:动脉内膜增厚;aah:小动脉透明变性
综合临床病理,最终诊断为右侧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供肾移入性DN,移植肾小球病。患者第二次移植肾活检病理与术后半年相比,肾小球增生程度显著改善,但患者病理穿刺有少许肾小球炎及移植肾小球病,同时伴有PRA-Ⅱ类抗体阳性(DP1、DP5),将吗替麦考酚酯加量至0.75g 1/12h。肾移植术后一共随访75个月,病情稳定,末次SCr 114 μmol/L,尿蛋白阴性(表2、图4)。
表2 临床指标的变化
图4 肾移植术后血清肌酐和尿蛋白定量的变化
患者为青年女性,右侧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4年余,临床表现为肾移植术后10日SCr恢复正常,肾功能长期稳定,尿蛋白定量从少量逐渐降至正常,血糖持续正常,近3月随PRA-Ⅱ类抗体阳性出现SCr轻度升高。
纵观供肾及两次移植肾肾活检,(1)供肾有长期糖尿病病史,少量蛋白尿,肾功能正常,肾脏病理表现为DN(病理分级Ⅲ级)[2],免疫荧光IgG类线状沉积于肾小球血管袢,(2)肾移植术后半年常规肾活检仍表现为DN(病理分级Ⅲ级),但免疫荧光IgG沉积消失,(3)术后4年肾活检未见肾小球结节性病变,DN病理改变较前改善(病理分级IIb)。本例患者展示了DN作为本例患者供肾移入性疾病,在非糖尿病内环境下发生的病理变化是缓慢的轻度逆转。
为缓解供肾资源的短缺,糖尿病供者肾源所占比例近年逐渐上升[3]。分析表明,非扩大标准的糖尿病供肾的移植肾存活率,优于非糖尿病的扩大标准供肾,但劣于非糖尿病的标准供肾,糖尿病供体/糖尿病受体移植肾存活率显著低于糖尿病供体/非糖尿病受体,但死亡截尾的移植肾存活率两者无显著差异[3]。另一个研究组发现在获取时各组SCr无差异的情况下,5年人和移植肾存活率,2型糖尿病供体/非糖尿病受体优于非糖尿病供体/非糖尿病受体,后者则优于1型糖尿病供体/非糖尿病受体,但糖尿病供肾预存的损伤可能增加蛋白尿和移植后血糖不耐受(增加口服降糖药使用的比例)的风险,2型糖尿病供体/非糖尿病受体可能增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风险[4]。上述研究为糖尿病供体作为肾源提供了伦理依据。然而,经肾活检明确供肾为DN的肾源的报道很少。Truong等[5]报道了11例供肾活检明确为DN的病例(8例Ⅱa级,2例Ⅱb级,1例Ⅲ级),随访15~416周,移植肾活检示7例DN分级不变,1例可能进展,3例进展;随访末1例DN Ⅲ级且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40%的病例在76周时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5例SCr进展至177~239 μmol/L,5例肾功能稳定。有个案报道了1例尿白蛋白阳性,且肾功能正常的DN供肾移植到非糖尿病患者体内,供肾活检提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及动脉透明变性(未提及肾小管间质病变),术后7月2例受体移植肾活检肾小球系膜增生完全逆转,基膜厚度恢复正常[6],但其中1例受体新出现糖尿病,30月时重复肾活检出现新生DN[7]。
从另一方面,DN患者在正常血糖代谢内环境下也能发生组织学逆转。DN逆转见于成功的胰腺移植患者。Fioretto等[8]观察了8例1型糖尿病的DN胰腺移植术后随访10年的患者,基线肌酐清除率均正常,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的情况下,肾小球的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下降,肾小球体积持续下降,肾小球基膜和肾小管基膜厚度在第5年时变化不明显,第10年时显著下降,肾小球系膜增生在第5年时出现上升,但第10年时显著下降,K-W结节消失;肾间质和萎缩肾小管比例第10年时较第5年显著下降[9]。但是2例在胰腺移植时即是“晚期”DN患者在随访5~10年时仍进展为ESRD[9]。提示DN逆转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逆转时间长,其二与基础DN有关,早期DN可逆转,晚期逆转困难。本例患者术后肾活检组织学提示肾小球直径及体积均呈下降趋势。
DN是在长期慢性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与游离氨基酸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系膜细胞表面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促使系膜细胞产生和释放细胞外基质,基膜增厚等,并导致蛋白尿发生。在转换为正常血糖代谢环境后,可能由于细胞外基质分子被严重糖基化和交联使其相对不易被降解,糖基化基质被缓慢取代,但DN的肾小球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仍可逆转,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
DN为代谢性肾脏疾病,作为供肾移入缺乏系统性病因的受者后,肾脏病理改变可逐渐逆转。供肾为IgA肾病[10]、狼疮性肾炎[11]、膜性肾病[12]等移入性疾病也有肾小球病理改变逆转的个案报道,这些病例为扩大供肾来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例患者PRA-Ⅱ类抗体阳性,肾小球基膜分层,超微结构观察肾小球内皮细胞病变,管周毛细血管分层,考虑合并移植肾小球病[13],第二次移植肾活检后加强免疫抑制治疗,长期随访肾功能稳定。
小结:本文报道了一例供肾移入性DN,尿蛋白数月后消失,长期随访肾功能稳定。DN在非糖尿病受体的正常糖代谢内环境中,病理改变可发生部分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