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发 雷斌
预备势
习练大舞者,首先就是要求周身中正、两脚并拢,收摄心神;动作过程中要求松肩虚腋,腰腹放松,尾闾下垂,微微提肛;两手上抱时,要求呈弧形;下引时,要求气沉丹田,心平气和,面带微笑。两掌上托下按使气上通、下达,贯通整个身体,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地结合,有培补肾气的作用。
第一式 昂首势
疏通经络,增强心肺功能的作用。充分体现着《内经》中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思想,即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也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共同挤压神道穴,起到镇静安神、疏通经络的作用;通过刺激风门、肺俞、心俞、膏肓等重要穴位,来加强这些穴位的功能,从而加强心肺的功能;反复脊柱反弓和伸展胸腹可畅通任督二脉,增强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沉肩、坠肘、压腕能充分牵拉手三阳经,从而保证上肢的气机灵活;通过下蹲,能够增强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
动作由疏通经络到加强脏腑功能,从调动体内气机,到增加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可以说从内到外,自上而下,全面的调理身心。
第二式 开胯势
通利关节,培补元气的作用。本式通过肩髋关节来带动两臂及下肢的开合旋转,来牵引上下肢的经筋、膜络,起到通利关节、运动肩部肌群、增强上肢柔韧性的作用;开胯时,通过脊柱做侧屈、侧伸,两臂左右伸展,牵引胁肋部,配合脚趾点地外旋,可起到疏肝理气、疏导气血的作用,从而增强下肢力量,引起的全身气机升降开合变化。
此式动作对大敦穴的刺激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所出为井”,即大敦穴为肝经经气之源泉,具有温经散寒,调理下元的作用。
第三式 抻腰势
调节脏腑功能和调整椎体关节。本式通过合十掌,单腿直立,另一腿提膝,交替运动下肢内外侧肌群;成左弓步,躯干向前倾,两掌向前上方伸出,当手臂伸直时,下颏回收,两臂前伸至上臂内侧贴耳,一脚跟向右下方牵引,另一脚不动,脚趾抓地,手臂继续向前上方牵引,重心后移,右脚跟落地,然后屈右膝,左脚掌抬起,翘臀、塌腰、挺胸、抬头,可以充分牵拉颈椎、胸椎、腰椎及骶椎周围韧带及肌肉,不仅改善椎体紊乱现象,还可调理任督二脉和心肺功能。
本式提膝,前蹬成弓步的动作,可疏通足三阳、三阴经经络之气;两手合十,手心中空,指尖相结,能沟通两手经气,掌合于膻中处,能起到收摄心神的作用;手脚两头缓慢持续抻拉,节节引开,抻筋拔骨,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少阳胆经得到充分牵拉,调动其中经气,使督脉、少阳胆经、膀胱经之功能得到加强,以此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通过脊柱的反向牵拉,对颈椎、腰椎及下肢关节有良好的保健和康复作用。
第四式 震体势
本式摄魂固精,顾护正气。屈膝下蹲,两臂内收,后从腹前、胸前提至头顶上方,配合提膝,然后两侧的合谷穴轻击两侧的胆经,震动整个身体,两腿不动,以腰带动两臂,用拳敲击下丹田及骶骨,可起到运动脊柱、刺激经络、按摩脏腑的作用;通过脊柱及腰部转动,可刺激足三阴三阳经、任督二脉、阴跷脉及阳跷脉经气,起到强腰固肾的作用;以腰带动敲击胆经、气海及腰骶部,能激发胆经及丹田之气,以培补元气,濡养筋脉,以提高抗病能力;通过躯干带动四肢伸展,可使髖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得到牵拉,缓解长期过度负重引起的损伤,对下肢关节有良好的保健康复作用。
该式中的握固动作源于《素问》中所述肝藏魂,握固为拇指点无名指指跟,其余四指握住拇指,如婴儿握拳状,可以摄魂固精,正气存内,使外邪不侵;脊柱及腰部转动源于《难经·二十八难》所言“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有总束诸脉的作用,通过激发足三阴三阳经、任督二脉、阴跷脉及阳跷脉经气,起到强腰固肾的作用。
第五式 揉脊势
疏通上肢经络和疏肝宣肺的作用。以腰带动,两臂旋转,做到从腰到胸,从肩到手逐节引动,身体侧屈,劳宫穴与大包穴同高,使两肩腰部及两胁肋部肌肉,韧带得到充分牵拉,强健肌肉韧带,以维护关节稳定;脊柱左右侧屈、伸展,增强脊柱关节周围韧带的伸展性、弹性和肌肉力量,以维护关节的稳定性。
中医理论认为,手三阳经从手至头,行于两臂外侧,交汇于大椎,手三阴经从胸至手行于两臂内侧,以腰带动两臂左右旋转,能疏通上肢经络;两胁属肝,为少阳经脉经过之处,通过脊柱侧屈、侧伸和腿的外旋,有助于疏理肝气、宣发肺气、充实两胁之气。因此,此式可用于肝胆、胸肋等病症的调节。
第六式 摆臀势
本式有沟通任督二脉和增强腰髋灵活性的作用。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从上向下逐节牵引前屈,两掌沿垂线下按至两膝之间,然后两腿缓缓伸直,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从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两掌提至胸前合掌,及两掌沿腰部下推,使腰背部及各椎体间组织得到充分伸展和按摩,可以减轻肌肉和韧带劳损;臀部向左、左前方缓缓摆动,两掌向左前方缓缓推出膝与脚尖相对,两掌及尾椎划圈,可以活动腕部关节改善胃肠功能。
脊柱逐节放松,慢慢拉伸,能调动任督二脉之气;合掌旋转,对肩肘腕及掌指关节可起到推摩和牵拉作用;通过摆臀动作,以尾椎带动脊柱再带动四肢运动,可收到松腰、运动尾闾、封闭会阴的作用,从而把真气贮存于丹田,还可启动阳气,使之沿督脉上升,可内安脏腑,增强腰、髋关节的灵活性;手三阴经行于臂内侧,两掌合十左右外推,对其进行牵拉,利于疏通手臂内侧经络。
第七式 摩肋势
本式有升发气机和宽胸益脾的作用。通过俯身抡臂、攀足和腿的屈伸,加上两手交替推摩两胁,可增强肩关节的灵活性、疏通胸胁部气机和下肢的柔韧性;摩肋时,下丹田之气引动腰,以腰带动肩,以肩带动臂,以臂带动腕,形于手指,引气令和,动诸关节。
此式动作均用弧形运动,故练时要避免直线动作。《素问》指出“十一脏取决于胆”,以腰带动脊柱做左右旋转,牵引躯干两侧的胁肋部,刺激胆经之气以达到激发全身脏腑气机的作用;中医认为,大包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有宣肺理气、宽胸益脾之功,掌根从大包穴开始经腋中线从下摩运,能疏肝利胆健脾。
第八式 飞身势
增强肺肾功能和畅通气血。随上步和退步时,两臂起落,身体随之起伏,上肢及脊柱充分得到运动,增强了肺脏功能。两腿伸直并拢,躯干充分向左或向右旋转时带动两臂旋转,使腰背部及脊柱得到充分运动,来保养肾气、增强下肢力量。
本式通过运动脊柱,两臂起落,使督脉阳气上升,贯通两臂;根据人体气机有升降开合的运动的规律,通过两臂起落,带动胸廓开合,加强了气的开合和升降,增强了肺肾功能;通过两脚固定并拢,躯干充分向左或向右旋转时,来牵引三焦、任督二脉、带脉等周身的经络,起到理顺全身气血的作用。
收势
收势为诸功法的关键。导引运动中,气机升发、强化,通过手臂环抱,引气归于下丹田,此时要有内收之势,掌心对下丹田时,动作稍停,从而起到宁神养气的作用。在松、柔、自然流畅的动作中,心静体松,气定神敛,此为大舞练习收势之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