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道情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历史悠久,曲韵悠长。自唐代至今,经过1400余年的流传演化,形成了各地渔鼓道情特色鲜明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桐柏渔鼓道情于2011年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丽的桐柏县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桐柏山腹地,南阳盆地东缘。它是中国盘古之乡、河南佛道圣地,又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是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当地流传很久的民间传统曲艺桐柏渔鼓融入了山歌、民歌、道曲元素,使其成为旋律流畅、格调质朴,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曲种,过去百余年在桐柏山区已经流传很广,在广大群众中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据记载,渔鼓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属道教声腔艺术,最初的道情也称为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在唐朝的通俗故事《续仙传》中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而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使得道教广为流传,传教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之影响和活动范围达到顶峰。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并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渔鼓在有的地方被称为竹琴。而到了南宋开始,用渔鼓、简板伴奏,故又称为道情渔鼓。到了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也就开始了它的分支,分别有桐柏渔鼓、太康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而桐柏渔鼓道情也有其历史渊源。据《桐柏县志》记载:桐柏渔鼓于清朝后期傳入桐柏县固县镇西街,距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融入了桐柏民歌、佛道音乐、丧葬音乐的韵味,成了风格独特优雅的曲种。较早是渔鼓艺人田贵文带了一个盲人学徒王志富,很快在桐柏县城关东“积善堂”(群众叫“瞎子堂”)传开,至1931年,也就县城东部几个乡镇总共40多个渔鼓艺人,大多就是走街串巷到处演唱来维持生计。1959年桐柏县曲艺队把它作为一个曲目搬上了舞台,1996年桐柏渔鼓在南阳市春节晚会上参演,并获得了二等奖。
桐柏渔鼓道情的基本内容也比较丰富。其主要演唱内容是群众百听不厌的传统节目和部分编创的节目,大多以劝人向善、叙述故事为主,传统的节目有《湘子传》《唐王游地狱》《孟姜女送寒衣》《八仙过海》《鹊桥会》等。现代曲目有《学雷锋》《雷锋参军》《小姑贤》《一只鸡》等。他们在长期的演唱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桐柏渔鼓保留曲目《道情曲》:
道情本是一根竹,生在深山那里头。
白天不怕君子借,夜晚不怕小人偷。
一百铜钱买在手,八百银子也不丢。
没得吃的找它要,没得穿的找它求。
遇到光棍吃饱饭,吃喝穿戴不用愁。
遇到宰相住高楼,五湖四海交朋友。
再如,群众喜闻乐见的渔鼓节目《八仙过海》:
渔鼓一打乱吵吵,八仙会上称英豪。
吕洞宾持宝剑降妖灭道,汉钟离八角扇扇断鹊桥,
何仙姑肩背着如意宝照,张果老骑毛驴哈哈大笑,
铁拐李油葫芦放出火烧,曹国舅云阳板南腔北调,
韩湘子提花篮献出蟠桃,众八仙东洋海里各显奥妙,
看看谁的法呀法术高。
还有经典的《四季花》:
三月桃花格外红,
六月荷花满池香,
九月菊花颜色嫩,
腊月梅花送寒冬。
桐柏渔鼓道情在长期演唱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1.渔鼓传统曲目以修德劝善为主要内容,现代曲目以颂扬好人好事为主要内容,是公德教育的一种形式。
2.唱词、道白多用地方方言土语,通俗易懂,群众喜爱。
3.唱腔流畅,优美动听,具有地方特色。
4.表演形式简洁,多是一人表演,便于走街串巷演唱,也可以表演唱加民乐伴奏登台演唱,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5.渔鼓音乐为五声音阶的徵调式(5、6、1、2、3),音调简洁,婉转动听。
6.演唱者技能全面,艺人左臂弯处放一个二尺八寸长、三寸口,一端糊有猪护心皮的竹筒,左手持手板,兼拿带红布的铜钹一个,唱时左手板、钹同击,右手用四指下滑击鼓面打节奏。
7.开场先吟诗四句,接着以“五板头”行腔,转入七字句的大段唱词,叙事传情。
8.通过旋律与节奏的发展变化,表达喜、怒、哀、乐,生动感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为了舞台表演的效果,渔鼓也会有更新换代,并制作得越来越精美。最初表演用的渔鼓,既没有上色,也没有点缀。后来在创作新编渔鼓的时候,考虑到要有舞蹈,要表演,拿在手里要轻巧,所以稍微改良了一些,但都是二尺八寸长、三寸口的这样一个尺寸,也就是说渔鼓的长度是大约93厘米、口径是10厘米的固定尺寸。这也是桐柏一代一代渔鼓人所要遵循的,因为每个地区渔鼓的尺寸是不一样的,而桐柏渔鼓的原始形态也必须保留并传承下来。
桐柏渔鼓道情这项曲艺项目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1.桐柏渔鼓剧本、唱词、道白夹杂着农谚俚语等,民间文学价值很高。
2.桐柏渔鼓曲调音韵是淮源民间音乐元素的融合,音调平和婉转,适合劝化说服,独具特色。
3.桐柏渔鼓传达桐柏山区人文历史信息,演出效果较好。
4.桐柏渔鼓演唱、伴奏风格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基层群众非常喜爱。
桐柏渔鼓道情项目传承谱系:
第一代:田贵文
第二代:王志富(师承田贵文)
第三代:岳清昌、李老七、张广金(师承王志富)
第四代:熊发友、常宗文(师承李老七),邓云友、刘玉民(师承张广金)
第五代:涂书俊、王国富(师承岳清昌)
第六代:刘笔戈、刘玉玲、丁德玲、孙艺玮、罗静、李秀英等,均已掌握桐柏渔鼓道情的演唱技艺。
既有传承,也有发扬。近几年桐柏县人民文化馆在渔鼓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定期对曲艺爱好者进行培训,挑选优异者参加表演,并出外学习交流。先后创作了新编渔鼓曲目《盛世繁华小康曲》和《中华梦圆织锦绣》,多次在各个城市进行展演并交流,让桐柏渔鼓道情走出去,也让别样的血液流进来。而最终的目标就是使这项省级非遗——桐柏渔鼓道情发扬光大。
桐柏渔鼓道情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形式,曲目丰富,音韵独特,是古老而珍稀的曲艺艺术。而抢救保护渔鼓道情,对于弘扬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屈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