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2019-12-23 08:26龚献明
曲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道情礼堂义乌

龚献明

“敲起情筒当当响,放开喉咙唱开场……”8月22日晚上7点,跟往常一样,在“唧嘭、唧嘭,唧唧嘭”的清脆渔鼓声中,江东街道永和村文化礼堂内又传来了愉悦的说唱声。一只情筒、两块竹板,随着演员悦耳动听的说唱声响起,立即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是义乌道情传承人宋松芳开始了她日复一日的表演。

一曲唱罢,观众被她颇有韵味的表演吸引,一起前来交流和拍照留影。有的观众禁不住“诱惑”,干脆随表演者一起唱了起来。这就是义乌道情的魅力,这是专属于义乌道情的美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千年历史的义乌道情,在众多道情艺人的努力下,至今传唱不衰,影响着一代代义乌人,成为义乌各村文化礼堂上一道流动的文化景观。

天天上演,传唱千年的乡愁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

义乌道情的发展史,在各种史书典籍中都有记载。据《中国道情艺术概论》称,浙江道情源远流长,自从宋室南迁,武林(今杭州)成了南宋的国都,不愿屈从金人统治的人们纷纷南逃,问世不久的道情鼓子词,便随着这些人的足迹在南国安家落户。义乌道情也兴盛于此年间,而且成为全国的重要分支。1989年版《辞海》载有“义乌道情”的词条:“道情,曲艺的一个类别。有的称‘道情,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等;有的称‘渔鼓,如‘湖北渔鼓‘山东渔鼓等;在四川则称‘竹琴,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

义乌道情在曲艺界可谓独树一帜。它之所以与众不同,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艺术青春犹在,并后继有人,成了义乌存活下来的一个最为古老、最为庞大的艺术宗族。据义乌道情国家级传承人叶英盛介绍,在清末民初,一些堂馆请民间艺人开本说唱,一个故事连唱几天,听众不但未减,反而越来越多。而义乌道情艺人骆樟林在外出表演时,更是被人用轿迎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乌道情盲艺人叶英美曾三次进京,从心底唱出了“享共产党的福、吃共产党的谷、住共产党的屋、唱共产党的曲”的名段子。

从11岁开始学唱义乌道情的国家级传承人叶英盛,年轻时即掌握了道情基本曲式唱腔,通过发挥自身的艺术素养,将这门艺术的潜质充分挖掘,形成了具有浓郁个人艺术特色和说唱风格。自1985年以来,他曾多次进京表演义乌道情《怀念吴晗》和传统曲目《狄青比武》等,一展义乌道情的特有风采,并获得了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由他创作的《感动中国的人》,取材于义乌人王选多次到日本控告日军侵华时期细菌战的事迹,由此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在义乌,道情的传承一度出现过青黄不接的局面,自从义乌道情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道情艺术的扶持,建立了道情传承基地,并在多个学校开设了道情兴趣班。在义乌城区与佛堂古镇,分别建有 “曲苑书场”和“古镇书场”,两个书场常年有民间艺人驻场演唱,经常座无虚席。自2013年以来,义乌建成了244家凸显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以此为阵地,义乌相继开展了“曲艺进礼堂”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艺活动,广聚人气的文化礼堂成为义乌美丽乡村最闪耀的新地标。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作为文化工作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义乌文化部门推出了“流动书场”千场巡演计划,并将它列为“十大民生工程”,将全市曲艺艺人分为几个支队,每个支队配备一套音响设备,在全市各村文化礼堂内不定期地开展义乌道情表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该活动自2018年5月开始,到当年年底共完成776场;今年自3月开始,现已完成800多场。两者相加,总共完成了1500多场。演出场地遍布义乌14个镇街的100多个文化礼堂。”叶英盛说,“去年观众达8.3万人次,今年观众人数已经超过了这个数。”

义乌道情传承人宋松芳自巡演活动开展以来,几乎天天参与演出,每天表演一个半小时。在8月6号至9号,她在江东街道端头村文化礼堂演唱长篇传统道情《报恩记》时,听众听得津津有味,赞声不停。93岁高岭的听众黄增有在结束时连连说道:“我从小就喜欢听道情,如今在家门口又听到了原汁原味的义乌道情,听了道情精神都好了起来,饭量也大了,睡觉也容易入睡了。感谢政府把道情送到我们村里来。”

听道情也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反映:“只要心静下来,听上一段,也会听上瘾。”而通过送道情下乡活动,连一些小朋友也爱上了义乌道情。不久前,宋松芳在后宅街道陈宅村文化礼堂演出时,有几位小朋友天天到場,每天都一大早将自家的凳子放在了观众席上的最中央。事后,因为有的孩子痴迷于义乌道情,父母就给他找来了一根塑料管、包上薄膜,做成一个简易的渔鼓后,临时供给孩子平常练习之用。

道情天天唱,越唱越开心。由于在各文化礼堂大多表演的是长篇道情,一个礼堂就要唱上好几天,虽然目前有8名道情演员在巡演,但依然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义乌市文化部门决定,将引进外县市的部分演员加盟其中,这些外县市的演员大多都是叶英盛的徒弟。他们在巡演时的每个阶段,都会针对观众人数调整演出情况,根据观众需要选定表演曲目。不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这些道情演员每日坚持上门表演,每场演出都认认真真地对待,竭心尽力把表演做好做精,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生不息,传承有序唱不绝

义乌道情,是义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艺术的一块活化石,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作为义乌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叶英盛,如今虽已年逾七旬,却仍时常出现在各类文艺演出场合,为人们表演地道的义乌道情。但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加上年龄大了,要让义乌道情能得到普及,需要一大批道情艺人的共同努力。

这些年,叶英盛一直致力传承这项曾一度濒临绝种的民间艺术。“自50年前开始收徒至今,写过投师契约、按传统习俗拜过师的徒儿已有20余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有。而经过培训辅导的学员就不计其数了。徒弟也不仅限于本地,浙江省内外都有。”叶英盛说。为了让义乌道情薪火相传,他经常到杭畴小学给学生们授课,将自己总结的从艺之道传授给感兴趣的小学生们。他培养的学生已在义乌市校园文化节、浙江省曲艺节上崭露头角,成为一批小小“道情人”。

除了学校,叶英盛在每年都要为义乌道情培训班的学员上课。在城区“曲苑书场”举办的一次培训班上,一些来自阿富汗、伊拉克、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也是兴致盎然地跟着学了起来,他们对义乌道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叶英盛认为,义乌道情积淀着几代人的故事、情感和乡愁。道情声声,像是在击鼓传花,必须尽自己努力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人手中。只要我们坚持做,就一定能够出成果。

“义乌道情的发展有喜有忧,表现在道情节目出产太慢,道情表演者年龄偏高,曲艺观众相对老化等。”叶英盛认为,“义乌道情不能仅停留在书页上,只有在人身上,它才会永远鲜活。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唱,义乌道情就会继续传承下去,就会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

在前不久举行的拜师收徒仪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写来贺信。他认为,拜师和收徒,是中华曲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曲艺得以持续繁荣和永续发展的伦理与纲常。叶英盛先生作为道情在义乌发展的领军人物,一直积极收徒授艺,许多弟子已经成长为义乌地区的传承中坚。此次叶英盛再次喜收新徒,对于义乌道情的传承发展无疑又是一次极大的推动!

90岁高龄的中国曲协名誉主席罗扬写来书法条幅言为心声:“坚持改革创新,发展道情艺术。”他充分肯定了叶英盛对义乌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赞许叶英盛“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人品艺德也很受人尊敬”,认为他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正因为如此,作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的叶英盛,不但收本地道情爱好者为徒,而且欢迎周边县市的道情爱好者加盟。

如今,叶英盛在义乌各个村文化礼堂表演义乌道情时,也不忘根据群众需求,手把手地指导到场的道情爱好者指导学习拍打渔鼓和竹板。叶英盛说:“各地年轻的从艺演员数量明显增加。我们赶上了曲艺发展的好时代,应该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为道情艺术适应时代、讴歌时代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道情声声,用心说唱新时代

道情是旧时代盲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产物,内容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主,也说地方新闻轶事,俗称“唱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乌道情艺术进入了新天地、新世界。70年来,义乌道情艺术盛演不衰,广大道情艺人坚持把作品作为从艺做人的立身之本,用正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创新创造推动曲艺事业繁荣兴盛。

义乌是“中国曲艺之乡”。为了发展好义乌道情,广大道情艺人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又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他们不仅坚持在曲苑书场、文化礼堂等场所常年从事演出,同时还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让义乌道情进社区、进企业等表演,让道情与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及商贸活动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培育观众。

“改革开放春风起,义乌人赶上了好时期。经商做生意,拨浪鼓摇出了新天地。”这是义乌道情《拨浪鼓摇出新天地》中的一段唱词。中国曲协有关负责人在义乌检查指导“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时,也深深地被义乌致力于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曲艺氛围所感染:“义乌曲艺群众基础好,老百姓参与程度高,有历史、有土壤、有传承,‘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做得稳、干得实。”

义乌道情唱腔声调圆滑浑厚,不但能分出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男女声调和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还能模仿虎啸猿啼、鸡鸣狗吠的动物声调和风雨大小声腔之别的口技。“但表演道情关键是要凸显一个‘情字。无论表现手法如何革新,唱腔、念白都应表现出传统道情的韵味。比如在农村文化礼堂内表演,道情的内容要更为贴近观众的需求,演唱的曲目要更多反映劳作、生活的作品。” 叶英盛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历史源头。千场义乌道情走进文化礼堂,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该活动在义乌市各镇、街文化礼堂内不定期地开展,受到了市民的青睐。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培养新的观众,义乌有关部门在安排巡演活动时,有计划地安排艺人间互相交流学习,切磋演唱技艺,通过各文化礼堂的阵地演出活动,为道情艺术提供一个集中展示的窗口。

一支竹筒,两片简板,唱一次很容易,难的是唱一生。在立足传承的基础上,叶英盛与他的同仁致力抓好义乌道情艺术的革新和节目的创新:从一人多角色改为多人多角色、变“唱故事”为“演故事”、变听道情为看道情,通过运用现代媒体和戏剧舞台,融合一些伴舞造型等,有目的地把义乌道情融入到一些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加人们感官的愉悦,丰富了道情的表现力。近年来,义乌道情也涌现了一批新創作的《鸡毛换糖再出发》《“一带一路”传喜讯》《集聚惠民好政策》和《五水共治》《春涌乌伤》等节目,让时代的好声音像阳光雨露一般真正普照浸润到百姓心田。

“七岁咏鹅名声扬,讨武檄文著华章,千年文坛垂青史,初唐四杰骆宾王。”这是义乌市文化馆原馆长楼亚群为畈田朱小学的学生创作的少儿道情节目《宾王咏鹅》。孩子们在叶英盛的指导下,用道情演绎骆宾王七岁咏鹅的千古佳话。他们拿起渔鼓和竹板,或说或唱,或敲打或舞蹈,深深地融入到了义乌道情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而在2018年,由义亭镇畈田朱小学学生表演的义乌道情《道情声声唱节气》还登上了央视的少儿频道。

都说文化是一种力量,可温暖一方百姓,可引领一方发展。叶英盛新徒张文光说,他将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尽快掌握其要领,同时结合浦江地域特色,把道情艺术与歌唱、戏曲等艺术门类相结合,创作出一批能让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并深入到浦江县的各村文化礼堂表演,让义乌道情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也让曲艺工作者真正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道情礼堂义乌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一声雷响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闲话“道情”
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