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的三重定位

2021-05-04 20:59曹峰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教育目标

编者按: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事实上,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职业教育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不乏劳动教育的“身影”,职业教育自身也有劳动教育的特色和成分存在。那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对推进劳动教育做出重要战略部署的当下,如何精准定义劳动教育?如何让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日益凸显?如何结合职校特色、专业特色,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教学特长以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本期我刊围绕“技术劳动——职业学院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举措”这一主题,特邀职教专家及一线院校的资深教师分享他们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在推进劳动教育方面的优秀经验,以期为广大职业院校带来启发。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倡导的重大教育战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一线劳动者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校,因此,高职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先天的“亲缘性”。为顺利推进国家教育战略,有效发挥高职劳动教育的固有功能,高职院校应结合院校特点、时代背景,从目标、内容、路径三个层面做好劳动教育的科学定位,以培养学生“敬劳动”的思想认识、“会劳动”的技术能力、“爱劳动”的审美境界为目标,规划设计以实践教育为主、以理论教育为辅的基本内容,最终依循“大思政”协同推进的理论教育路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实践教育路径系统推进劳动教育。

【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2-0035-06

【作者简介】曹峰,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41)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各层次、各类型学校的劳动教育进行了宏观规划,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很显然,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背景对劳动教育进行的重要战略部署。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其他层次(类型)的教育相比,其特点和要求与劳动教育更加紧密相连,如何准确定位高职劳动教育的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和关键。基于此,本文试从目标、内容和路径三个层面对高职劳动教育进行梳理定位,以期为高职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目标定位:后者倾向于培养学科体系人才,理论教育居于核心地位;前者则倾向于培养专门技能人才,实践教育居于核心地位。从培养劳动者的角度来看,普通本科倾向于培养“间接上手”的劳动者,普通本科毕业生间接面向就业市场,毕业去向涉及面更广;高职则倾向于培养“直接上手”的劳动者,高职毕业生直接面向就业市场,毕业后主要走向产业和企业生产一线。换言之,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定位。因此,开展高职劳动教育应该以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为基本依据,进行适切、精准的目标定位,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厘定。

第一,培养“敬劳动”的时代新人。所谓“敬劳动”,就是对劳动本身具有较为深刻的认知,进而从思想上崇尚劳动、敬重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营造“敬劳动”的社会氛围,原因有二:其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来看,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完成新征程的重大使命离不开千千万万一线劳动者的拼搏和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其二,从社会个体的幸福诉求来看,创造幸福生活是人之常情,而要满足这一诉求,离不开每个社会个体自身的努力劳动。基于此,高职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在实施劳动教育时,首先要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对劳动本身具有科学、合理的基本认知,真正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在思想上成为“敬劳动”的时代新人。

第二,培养“会劳动”的时代工匠。所谓“会劳动”,就是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技有专攻,能够为社会、他人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财富和价值。《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显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以高素质一线劳动者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其技术技能的劳动本性必须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对应,高职学生应以拥有一技之长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底线。所以,高职劳动教育的第二重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技能领域“会劳动”的能力,以保证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劳动者,进而努力成为精通某一技术技能的时代工匠。

第三,培养“爱劳动”的时代达人。所谓“爱劳动”,就是情感上“亲近”劳动、行动上勤于劳动、精神上乐于劳动的一种高昂状态,劳动者在这种状态中能体会到主体的尊严和价值,充分彰显人之为人的自由本性。这种真正“属人”的劳动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言:“动物只是按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也就是说,“爱劳动”是一种劳动的审美境界,劳动者的意志、筹划在劳动过程中得以充分展开,是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显然,较高的劳动境界是劳动者意义世界生成和充实的必备条件,如果缺乏较高的劳动境界,劳动将会成为劳动者的约束、限制甚至痛苦的源泉。因此,以培养高素质一线劳动者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其开展劳动教育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高昂劳动状态作为重要目标,以引导和促成学生成为幸福的劳动者,进而努力成为“爱劳动”的时代“达人”。

如果说“敬劳动”是一种思想认识,“会劳动”是一种技术能力,那么“爱劳动”则是一种审美境界。概言之,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应从培养思想认识、技术能力、审美境界三重维度来进行定位,以确保劳动教育的精准、有效实施。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定位

目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定位尚无统一定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具有不同的分类。比如,从劳动产出领域出发,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从劳动岗位出发,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从劳动过程要求出发,可分为专门技术性劳动和非专门技术性劳动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笔者认为,从教育本身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来看,则可以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类进行内容定位,劳动教育亦不例外。以下以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试对高职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大内容进行定位。

第一,理论教育为辅,并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如果缺乏理论教育的环节,劳动教育就不够完整。但是从劳动本身的性质来看,劳动教育又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对)。因此,在进行劳动的理论教育时,如何准确、科学把握其位置(地位)和具体内容(教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论教育过多就会违背劳动的本性,过少则会违背教育的本性;内容不明确就达不到教育的基本宗旨,内容不准确则会偏离教育的基本方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劳动教育的理论教育部分应该做如下具体定位:其一,理论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的辅助,而非主体。因为无论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劳动的本质来看,劳动理论的教育都不应该放在主体的位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在高职教育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劳动的本质是实践(“做”),而非理论思考。因此,理论教育在高职劳动教育中虽必不可少,但占有的部分(课时)不应过多,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其二,劳动教育中的理论教育内容应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所谓劳动价值观,就是基于对劳动认知而产生的劳动态度。具体而言,劳动教育的理论内容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2]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劳动的功能和地位的科学厘定,对此,恩格斯曾做出过经典论述:“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3]简言之,劳动创造一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以此为基本内容,在理论教育中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观,以构建起属于个体的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和劳动信仰。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一線劳动者才可能在思想认知上重视劳动、在行动旨趣上亲近和爱好劳动,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劳动者。

第二,实践教育为主,并以劳动行动力为核心。诚如前述,高职教育具有劳动的本性,以技术技能教育为基本的人才培养追求,把培养高素质一线劳动者作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教育就是某一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教育,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心和灵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以实践教育为主体,缺乏了以“操作”“做”为基本依托的高职劳动教育,既偏离了劳动的本性,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那么,高职劳动教育的实践教育应该限定在那些领域呢?这是实践教育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问题。笔者认为,总的来说,高职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部分必须以劳动行动力为核心。所谓劳动行动力,就是直接投入劳动的能力,即能做成事的能力。很显然,在高职教育中,能做成事的能力就是某一领域具体的专业技术能力。基于此,专业技术的训练就成了高职劳动教育之实践教育的根本依托。鉴于此,在高职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技术训练因此就应该成为最主要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专业技术训练既是高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专业技术训练不能成为实践教育主体,高职教育就会“离职”;如果专业技术训练不能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部分,高职学生就会“脱职”,最终变成“无职教育”和“无职学生”。概言之,专门的劳动实践(专业技术训练)应该成为高职劳动教育的“金律”,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劳动教育的专业技术训练,达到“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4]的有机统一状态,最终使学生在专业技术的劳动实践中成为具有专长的合格劳动者。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育作为高职劳动教育的主体内容,专业技术训练作为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排斥和否定其他教育内容。在实践教育部分,其他教育内容(如基本生活技能、兴趣技巧技能、综合发展技能等)均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们和理论教育一样,不应该成为高职劳动教育的主体部分(尤其体现在课时上),而只能作为高职劳动教育中的辅助部分,适切开展。

简言之,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可定位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部分,两者不能等量齐观,而是应该区分主辅,并在各自的具体教育内容中又有所侧重,为下一步的精准施教、科学施教奠定基础。

三、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定位

在梳理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定位后,劳动教育最关键也是最终的环节就是具体的实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也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教育的路径定位。总的来说,理论教育应该坚持“大思政”协同推进的实施原则。具体而言,这种“大思政”原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淡化劳动教育的显性理论教育,即不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尽量淡化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显性标签。原因在于一方面,关于劳动的相关理论在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等课程中已经有专门的论述,如果再另外开一门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就显得重复;另一方面,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本来对理论课程就带有一定的抗拒和抵触心理,再加开专门的劳动理论教育课,既加重学生负担又可能适得其反。其二,强化劳动教育的多平台、多载体隐性理论教育,在课堂以外拓展和延伸劳动理论教育的空间。比如通过第二课堂的各类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于劳动的理论问题,在辩论赛、演说比赛、征文比赛、主题演讲、主题团日活动等常见的活动中切入劳动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开阔理论视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理论教育效果。显然,这种多平台、多载体的隐性理论教育,既符合高职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又符合高职学生的基本学习特点。其三,优化劳动教育的专题性理论教育。高职劳动教育淡化显性理论教育并不是要否定和彻底抹掉它,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为此,一方面要优化已有的常规课程专题性理论教育,要求教师花大工夫打磨,以打造劳动专题“金课”的标准来备课,结合院校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优化非常规课程专题性理论教育,包括劳模大讲堂、工匠大讲堂、校友大讲堂等,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力求达到提高认知、触动灵魂的效果,而不是完成任务式地走过场宣讲。显然,以上所述的“大思政”协同的劳动理论教育是一个统筹推进的系统综合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相关教学部门、行政职能部门等有机协同、精心策划,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第二,实践教育的路径定位。总的来说,在实践教育路径方面,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所谓普遍性实施原则,就是结合总体时代背景考量当代大學生成长的普遍规律,以此为基本依循开展实践教育;所谓特殊性原则,就是结合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的独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性的实践教育。在普遍性实践教育方面,其一,应该遵循从体验到教育的基本路线。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整体上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劳动的生存性功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显得那么迫切。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展应该以此时代背景为依循,实现从过去的生存性劳动向现在的体验性劳动转换,从体验性出发,进而达到教育的效果。而要顺利实施这个路线,就应该泛化教育载体,这是其二。所谓泛化教育载体,就是不要为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而是通过各种非传统教育载体对学生实施劳动实践教育。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狂飙突进的当下,人们对劳动的理解早已超出了传统的框架和范畴。对于人们理解的传统常规性劳动范畴,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5]现在除了传统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外,还出现了综合性劳动或者“泛劳动”——不是传统的生产型或服务型劳动,而是现代的消费型或趣味型劳动,其特点是只要身心投入动起来,就应该列入劳动范畴。显然,从劳动者主体的旨趣来看,现代的综合性劳动或“泛劳动”更能激起人们的参与欲望和热情。因此,在实施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范围,比如将参加各种运动、各种兴趣活动、各种比赛等均列入劳动实践教育的范畴,以此培养学生愿意动的劳动意愿,从而摒弃懒惰、消极、颓废等与劳动相悖的“情绪天敌”。

在特殊性实践教育方面,首先,要以专业攻关为实施的核心依托。专业技术技能是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生命线,高职劳动实践教育的具体开展应该以专业实习、实训作为具体的载体,与专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而不是另外开设专门的劳动实践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实习、实训的专业攻关劳动教育过程中,低境界是强制性实施,高境界是审美性实施。强制性实施就是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学生都必须参加并完成相关实习和实训,审美性实施则是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和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等。诚然,在劳动教育刚开始时,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需要强制性实施,但经过相关教师的适切教育和引导,可以使多数学生走向审美性实施。为此,以专业攻关为核心依托的高职劳动实践教育又必须和审美教育结合在一起。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起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劳动作为求生存的技能教育,第二层含义是作为人性的发展与人的成长的自由的、审美的教育,第三层含义是劳动作为自己亲自创造生活资料的手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三个层面的劳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6]

其次,要以全域推进为实施的基本思路,即在实施的过程中“不留死角”,实现劳动实践教育的全覆盖。对此,高职院校除了以实习、实训作为实践教育载体外,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以专业技能为显著标识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渗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锻炼元素,真正做到学习与专业技能、生活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实践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建议普遍性实施原则贯穿高职始终,而特殊性实施原则重点放在二年级、三年级。同时,两者又应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差异而灵活协调、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充分考虑院校特点和时代背景,从目标、内容、路径三个层面对劳动教育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可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2]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3.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8.

[6]陈理宣.论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及其整合[J].教育学术月刊,2017(3):1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职教育目标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