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四重哲学意蕴

2021-04-30 19:13李双套
江淮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李双套

摘要: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历史和现实、现实与未来的接续中,在民族与世界的比较中,在快感与深度的权衡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及积极的文化心理。故此,应从本体论、功能论、交往论和价值论四层意蕴理解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历史自信,更是对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的自信;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满,而是表征文化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封闭,而是在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下学习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不是文化保守,不是回避问题,而是体现为在批评和超越现实世界中引领社会发展。这些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涵,基于此,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指导。

关键词:文化自信;感性的人的活动;人的自由发展;文化交往;高雅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2-0105-006

围绕文化自信,学界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党史、价值观等各个层面展开了持久深入的讨论。既有研究大多围绕文化自信的具体问题展开,如文化自信和文化传统的关系、文化自信的使命与价值、国际交往中的文化担当、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等。但是,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从而揭示文化自信的本质、规律和特点?要把握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就需要回到文化自信的哲学内涵本身,将文化自信理解为文化主体在历史和现实、现实与未来的接续中,在民族与世界的比较中,在快感与深度的权衡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及积极的文化心理,并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回应文化自信的本体问题、功能意义、交往观和价值内涵等。

一、文化自信的本体论意蕴

文化自信包括历史自信,但不仅仅是历史自信,也体现为当代自信。文化自信是面向现实生活过程的自信,不是感性直观自信,而是感性活动自信。马克思认为,文化以经济为基础,文化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524,“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309,文化是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再现出来的物质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524可见,一个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化状况,强大的经济往往催生强大的文化,经济衰落往往引发文化的衰落。文化以经济发展状况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的文化状况受到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一个国家不管具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如果经济状况比较落后,那么文化就很难在世界上具有话语权。马克思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550阶级是这样,国家也同样如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在文化上也会有更大话语权。文化话语权的表现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谁说,文化主体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文化的力量。所以,在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中,有一种误区需要得到澄清,这就是将文化自信等同传统文化自信,等同历史自信。毋庸赘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当然有利于文化自信,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只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就足以文化自信,则是不准确的。就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值得自信,但是文化自信不等于传统文化自信,更不等于功夫、瓷器、兵马俑、长城和“四大发明”,“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國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3]156。诚然,社会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社会发展是连续的、承继的,马克思就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470-471历史悠久是我们的重要特点,但是特点并不直接等于优势,特点是一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而优势是事物特点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独特之处。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把历史悠久的特点转化为优势,还需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156。讲传统文化的目的除了传承文明外,更重要的是研究传统文化对今天和未来发展的影响,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4]340。面对同样的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不一样。譬如说,近代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学者们反思中国文化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是因为中国文化不行,只有“西化”才能解决中国问题;甚至有人提出,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不行,文字应该字母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功,中国人在文化上越来越自信。彼时是负担,此时是荣耀,说到底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的,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经济决定文化。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才真正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96,所以,劳动是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和文化的源泉有区别),“意识 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如果没有社会劳动,那么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类文化,同样,也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所以,文化不是静止的、永恒的,文化是历史的、具体的,是面向现实生活过程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与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是“现实生活过程”的理论表达。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对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实践及其结果的自信,文化自信是生产劳动实践及其结果的“副产品”,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刻意树立,如果对生产劳动实践及其结果不自信,文化就无法自信。因此,文化自信在根本上说就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所处的道路、制度和所坚持的理论的认同和希求的心理倾向,并愿意为之奉献的情感与伦理态度。可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如果没有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因此,文化自信必须立足时代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5]323。

二、文化自信的功能论意蕴

文化自信包括现实自信,但不仅是现实自信,更是文化方向自信,这涉及对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的认同。当今中国的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所以,文化自信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信,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建立在历史观基础上,可见,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自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567-568这就是“历史必然性”,文化自信应当建立在这种历史必然性基础上,因为让人自信的文化一定体现理性力量、逻辑力量对人的征服,体现为符合历史必然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6]马克思也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1所以,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密不可分,文化自信源于对文化所依托的历史观的自信,只有在彻底的理论(这里主要是历史观)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展出彻底的文化。唯物史观就是彻底的理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生产关系将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和谐。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将发生社会形态更替,最终进入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

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矢志不渝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马克思多次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7],对个体来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8],而社会的职责,就是要“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9]。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文化要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和理想,能促成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的文化才是令人自信的文化。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艰巨的。可见,文化发展就是为了提升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目标对文化的发展进行评判。而传统的文化批评总是以精英文化所创立的抽象的文明观为标准,把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作为文化批评的标准。马克思就批评青年黑格尔派离开现实去谈文化,把文化和生产文化的人、人的生活条件割裂开来,他说:“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 使这些思想独立化, 如果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他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必然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 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1]552所以,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就是:文化是经济基础的衍生物。因此,马克思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用人类逐步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标准,凡是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就是进步的文化,不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文化是为人服务的,必须秉承为人服务的宗旨,促进人的发展,应当“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5]324。可见,坚持文化自信不能坚持文化的现成论,并非说我们的文化已经达到顶峰所以我们自信;文化自信应该坚持文化的生成论,就是坚信文化能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文化自信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是对于社会发展进程或者说历史必然性的主观认同,是对“现实”而非“现存”的自信,并对那由此而来的结果报以积极的态度。所以,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方向的自信,体现在对文化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自信。

三、文化自信的交往论意蕴

文化自信包括民族文化自信,但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能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自信,而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普遍交往。交往将使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所以,文化自信也离不开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和“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马克思所指的交往既包括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又包括精神意义上的文化交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和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使人类由原始的、分散的聚居,走向整体的、开放的世界史。交往空间的变化深刻影响人类个体的解放程度和进步空间,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541。有了人类交往,个体才能摆脱地域局限,同整个世界发生实际联系,并且有能力利用这种联系造就的一切伟大成果,而“低效率的交往和沟通,或缺乏相互的理解,可能意味着世界末日的降临”[11]。

马克思依据人们之间的交往程度,将人类文明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真正共同体。在原始文明时代,个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求联合成为共同体,此时的共同体文化强调的是朴素的生存意识,个体之间交往方式具有自发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交往需求日渐凸显,个体试图寻求他人的肯定和集体认同,此时的共同体文化是虚幻的、抽象的。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在意识到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寻求集体归属感,自由地寻求集体关怀,此时的共同体文化是真正的自由文化,“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571。要建立这样的共同体及其文化,就需要文化交往,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文化交往才有可能实现文化自信,故步自封的文化既得不到发展,也不可能自信,而只能是迷信和盲从,因为自信一定建立在比较、学习的基础上。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民族特征,每个民族之所以能独立于其他民族,主要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但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并非故步自封,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封闭。中国文化是开放包容的,闭关锁国只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明末以后、近代以前的阶段性文化特点。善于吸收异质文化优势既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公元1500年以后,西方社会率先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是从模仿、学习和借鉴西方开始的,对西方文化的超越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更应该强调文化的交流互鉴,防止狭隘的、封闭的、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对文化交往的影响。有一种社会思潮认为,中国在历史上是世界大国、强国,五千年中华文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中国不用向西方学习也一定能复兴为大国、强国;相反,西方已经腐朽、没落、危机不断,不值得学习。在文化上,这种思潮表现为:否定西方文化,拒斥向西方文化学习,甚至认为西方文化一无是处,毫無可借鉴之处。如果用西方文化的没落来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那么当西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我们怎么办呢?将中国成绩建立在西方没落的基础上,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只有将中国成绩建立在与西方成绩对比的基础上,才是自信的表现,比强者更强才是自信。突破“西方中心主义”与向西方文化学习并不矛盾,建构中国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客观、冷静地看待西方社会发展成就之上的,希望西方也能通过解决自身问题得到继续发展;不是通过刻意,甚至臆造西方社会发展的问题,通过主观建构一个腐朽、没落的西方来抬高自己。只有通过“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人类才可能战胜面对的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诸多挑战,金融危机、发展鸿沟、地区动荡、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等,虽然说一百年的历史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4]538。基于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和时代主题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做出努力,强调加强全球治理以使经济全球化造福全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3]336这是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理念,而不是你弱我强的理念,这是对马克思普遍交往思想的当代阐释。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借鉴,才能实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中产生“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固执, 而是文化主体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在交流互鉴中既保证文化传承,又发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自信体现在文化包容上,文化自信力有多强, 文化包容力就有多强。

四、文化自信的价值论意蕴

文化自信是对优秀文化的自信。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积极上进的因素,也有让人颓废的因素。令人自信的文化应该是文化中的精华、催人奋进的部分。文化作为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描述,而是对现实生活过程本质和方向的揭示,文化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表述到了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存在”指向的是“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或者经历的各种事件还不能称为“现实”,而只是“现存”。现实内藏于现存中,并支配着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现存可能只是表象,而现实指向的是本质、必然、肯定和规律。对现存的把握依靠感性直观即可,而对现实的把握需要从感性活动出发,“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2]268。文化是人类真实的历史实践活动的理念表达,如果文化只是“解释现存的东西”“承认现存的东西”,那么文化就变成了对现存的简单辩护,沦落为远离现实的意识形态。如果文化从反映实践走向维护现存,那也就丧失了批判功能,并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变革的观念因素。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文化批判观,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对个人的统治范围比以前大到不可估量”[12]导言:2。这种范围的扩大就体现在文化对人的控制上,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除了政治上的极权、经济上的消费主义,统治阶级开始运用文化操纵人们的心理、意识和意志,加强了对人的奴役和对人性的压抑。只有批判包括文化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领域,才可能实现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本解决。马尔库塞认为,高雅文化的本质就是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超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对现存生活的有意否定,包括否定它的全部体制,它的整个物质和精神文化,它的一切非道德的德性,它的强求和放纵的行为,它的劳作和嬉戏”[13]365,“艺术就在于对既存现实的冲破,在于构筑一个新的否定现实的世界”[14]。因此,文化存在的价值就是对当下生活的反抗、否定和超越。文化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对当下生活而言的异在性和彼岸性,文化是当下生活的异在力量和彼岸力量,它超越现实社会,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化的意义不是对现存世界的美化和辩护,而是建构出异于现实、引导现实的乌托邦世界,为主体营造和勾勒出一个崭新的理想世界,激发生活主体的反抗意识。因此,马尔库塞将文化理解为反对现存世界和当下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既然是对现实的超越,那么,文化就与当下生活分离,是纯粹彼岸的,和现实世界的不美好相对立,“艺术,即超越的东西意味着:它有别于和游离于我们可能观照的任何日常现象”[13]380。

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化表达,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性文化,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它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一经形成就迅速扩展到了商业领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外扩张的一种独特形式。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现实世界和当下生活的直接反映,是为资本主义现实生活辩护的文化。文化本来是社会的良心,是超越和批判社会现实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却走向了反面,异化为肯定和维护现存社会的文化,“对既定秩序起着巩固而不是否定的作用”[12]50,“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之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之大众,愈发效力于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蕴藏着对个体的身心残害”[13]124。大众文化肯定现存世界的一切,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众逐步失去了否定、反抗和超越现存世界的能力和品位,开始接受、认同现存世界的痛苦和自身的异化生存状态。这样,大众文化就成为为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辩护的虚假意识形态,消解了此岸生活和彼岸生活、高雅和低俗、高端品位与低级趣味的界限,破除了文化对现实的隔离、批判和审视。

因此,文化自信是对高雅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积极发挥文化对社会的批评、引导和指引作用。发挥好文化在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的作用,只有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文化才是让人自信的文化,也才是引领社会前进、催人奋进的文化。

五、结  论

通过挖掘文化自信的哲学意蕴,可以发现,从本体论角度来说,文化自信不仅是對感性直观所呈现表象的自信,更应该是立足当代经济基础的自信;从功能论角度来说,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满,而是说文化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促进“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元素;从交往论角度来说,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封闭,而是在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下学习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从价值论角度来说,文化自信不是局限于现实,而是超越、批评和引导现实。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具体内涵,因此,坚持文化自信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指导,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经济的基础地位。归根结底,有了经济自信才可能有文化自信。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科技和创新,所以,要大力发展科技,为文化自信增加动力。科学和技术活动中展现出的文化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引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成为领导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关键在于其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科技文化的重视程度究竟有多高。重视科学技术,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文化发展的首位,以科技引领文化发展,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强盛的根本标志。相反,以大众文化的发展来引领当前文化发展,就必然使文化发展走向没落。

第二,坚持文化服务于人的发展理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指导当代的文化发展,使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每个人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享受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就必然使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性质上迥异,因为资本主义文化的创作更多体现人的本能、满足人的本能需求,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而社会主义文化则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奋斗的现实,体现为积极上进和努力工作的劳动热情。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处理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时,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第三,在文明互鉴中提升文化自信。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也是平等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价值。之所以强调文明互鑒,是因为不同文明在交流中能够实现“文明优势叠加”,不仅发挥出各自的文明优势,还能重新整合,创造出各自文明中都不具备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288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第四,以高雅文化引领社会发展。大众文化是传统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它是一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以满足广大受众的视听为手段所创作的复制和拼贴的文化产品,是一种工业文化,即可以通过工业大量复制的文化形式。虽然最初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是广大百姓喜爱的文化,但是,大众文化一出现,就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工具。大众文化的泛滥虽然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但它的出现打破了文化生态中各种文化之间的平衡,给一部分利欲熏心的人以机会,颠倒了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地位,使大量的青年人沉迷于享乐与欲望的满足,丢弃了社会劳动创造财富和文化的观念。一些影视作品也从满足人的欲望出发,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以追求票房为目标,穿插“性与暴力”相结合的情节,满足一些人歇斯底里的本能欲望。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要尽量规避这些问题,不断发挥高雅文化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文化自信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本身,文化与人的经济活动、理想、交往、反思能力密不可分。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任何道路的选择都离不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源在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39。这就需要从各个层面探讨文化自信,从哲学的角度来说,阐明了文化自信的本体问题、功能问题、交往问题和价值问题,也就搞清楚了何谓文化自信、何以要文化自信、以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信蕴含着什么样的价值观,而有了这些基础,也就清楚了文化自信应该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2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1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1][美]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1988:5.

[12][德]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3][德]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4][德]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7.

(责任编辑 吴 勇)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