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市场作用的实现研究

2021-04-30 06:48张帅
江淮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

张帅

摘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但如果仅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结合,还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为什么可以结合、怎样完善这种结合、结合是简单相加还是本质相容等问题的全面成熟认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定义中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核心特征,从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出发分析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过程及其作用实现的条件,论证交换活动中买者与卖者之间对等议价能力的实质是买卖双方都不能以权力和地位来获得本属于对方利益的一部分,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劳动人民共同均等占有生产资料才能对此提供真实而根本的保障,得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有机结合而且是本质相容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市场作用;价值规律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2-0045-006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理论将市场与计划从制度层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其资源配置方式的本质,解决了与不同经济制度组合的可能性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为什么可以结合?怎样完善这种结合?这种结合是简单相加还是本质相容?对这些问题还缺乏全面、成熟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分歧甚至争论。回到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社会经济关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制度规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关系和反映生产力运行方式的经济体制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出发展开研究,有助于比较分析不同所有制结构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制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市场作用实现具有的根本保障,深化对市场经济运行必须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和目标这一论断的认识。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是从物与物的表面关系分析背后深刻的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制度是其中占统治地位关系总和的集中表现,是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依据和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决定了社会中人们经济活动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基本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是对该制度下经济运行规律研究的重要基础。

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经历了空想阶段,直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才与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一方面,他们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仅从公平、正义、善等抽象原则出发来批评资本主义,构建充满细节设计且力求千年不变的理想王国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引入社会实践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运动与发展是主客观之间、目的性与规律性之间的统一。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意味着没有纯粹抽象的社会环境,也没有纯粹抽象的个人与群体,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既改造了人类社会环境也同时改造着人类社会与人类自己。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克服了唯心史观下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观随意性,克服了对待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主观先验,奠定了对社会主义认识从空想到科学飞跃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虽然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词,但他们更愿意使用共产主义以表明其所阐述的社会制度概念在特征上有着强烈的无法替代性,即对未来社会美好的愿景,必须建立在对现实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批判上,没有任何的调和与妥协;而摆脱现实社会弊病并创造未来社会的群体必须是无产阶级。

从上述原则出发,结合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对此,张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导论中做了七个方面的概括:“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阶级和国家消亡,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与领导所代替。”[1]这不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的简单罗列,而是围绕“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核心形成的有着内在严密逻辑的特征体系。

首先,生产关系及其规定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的原理可知:生产力水平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匹配其发展要求的关系结构将促进生产力发展,否则将阻碍其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基础的类型与特征决定上层建筑的类型与特征,适应经济基础结构与特征的上层建筑可以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反之将阻碍其运行与发展。由于经济基础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这一问题的分析,必须以生产关系的内容与特征为核心展开。生产力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环节才能影响到人類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及各个领域;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动力也来自于生产关系内容构成与社会历史实践的相符程度。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地位关系等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根本内容,决定了经济生产结果的分配方式和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状况,进而制约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各个特征中,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是根本特征。[2]

其次,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键。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危机这个顽疾是因为其经济生产采取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与其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矛盾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采取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形式”,推动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承担起总资本家的职能,采取对复杂社会生产进行管理的形式。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国家所有制却提出了解决矛盾的线索——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占有下,生产资料不再属于私人所有决定劳动产品也不再属于私人所有,于是商品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基础条件被消除,劳动产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占有别的劳动产品获得利益的增殖,劳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者的统治条件和统治现实也随之消除。私人生产转化为社会生产使得原先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被生产资料公有条件下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所代替。生产资料公有使无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摆脱了原有的资本属性,充分展现了其应有的社会生产属性,生产的计划性和协调性就有了实现可能。

最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人与人之间对立和差别的根本条件。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也使社会出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群体间的对立。只有消灭以资本为代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使得没有任何人在各种地域和行业的生产过程居于压迫别人的统治地位,即消灭了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条件,才能实现地域间、行业间和工种间的差别消除,也即实现了阶级消灭。[3]

同时,一旦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对立,在生产中不论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劳动工具创新甚至是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生产发展成果,就都归属于公有,也就是无产阶级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而不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下对生产成果和剩余劳动的私人占有。生产力的发展不再是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手段,目的和手段的合一才最終保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发展下的共同富裕。这不仅是在根本制度上保证了社会中一切成员都可以享受到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劳动产品丰富所带来的更好的经济成果,更重要的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劳动支出和劳动产品不是受制于某个个人,劳动不是被别人占有使别人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是生产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

可知,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序性,保证了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间不能通过占有别人利益而获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地域与身份差别随之消除,经济生产的目的不再扭曲人的发展根本目的,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特征。[4]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市场作用实现的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时序性规定了经济形态具有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的总趋势,但不同阶段劳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人与生产资料配置及结合的方式。伴随工业革命及发达的商品交换,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成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主流方式。从列宁1906年所写《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最早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始,市场经济长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同义语而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义语计划经济相对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也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予以贯彻,认为只有把国民经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作为有机整体对各类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按比例调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生产自发性与盲目性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也暴露出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社会经济要素没有实现高效率的配置和高效益的产出。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打破计划经济实施的领域,在扩大商品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要求、内容与措施,使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将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运行中能自发调节社会资源按比例在各生产部门(行业)间的配置方式进行理解,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区分开,形成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这个概念;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与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直接成就了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术语革命。[5]

市场经济的一般性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开展和调节特别是经济资源配置采取市场为基础和决定作用的状态与方式,以社会分工协作、专业化及社会化生产和劳动效率提升为基础,实行充分竞争、自主选择、供求与价格调节,使经济资源向高价值方向流动。调节经济运行的市场规制、方式及其作用机理称为市场机制。其以供求、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价格、竞争、供求的变动调节社会经济资源流动的动力、方向与最终归属并反映经济活动变化。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市场主体间的利益竞争关系与供求关系的变动通过影响市场各方对进入交易活动商品的需求与供给的意愿强度,引起商品交易价格的变动;在价格变动的过程中,供给方与需求方不断调整对经济资源的占有规模;随着价格的确定,这种调整暂时停止即意味着经济资源的配置得到某种确定结果。可见,价格的变动调节资源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流动方向与流动规模,价格的确定反映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结果,即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合理性,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市场作用。市场机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最优的作用?现代经济学借助数学工具和均衡分析法分析价格的出现与变化,认为当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恰好相等时,交易活动恰好完成经济资源在供需双方之间流动后的确定状态,也就是供求双方认为无须再调整经济行为以获得更多资源配置的状态。这个过程首先在交易主体追求约束条件下最优利益实现的总原则下,消费者通过最优化自己的收入支出使消费品购买带来的效用最大化、供给者通过最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组合以最小成本得到最大产出,体现了市场主体在每一个价格下对如何使自身经济资源占有(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的思考与选择。接着是供求双方在对同量商品需求与供给的议价竞争中得到双方都接受的均衡价格确定交易实现。均衡价格的撮合过程受到供求双方议价能力不同的影响,这种议价能力状况即为市场结构,分为议价地位完全对等的完全竞争市场、议价地位比较接近的垄断竞争市场、议价地位有一方极高的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市场。其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具有供求双方都掌握完全的经济信息、产品同质且经济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买卖人数众多均是价格的接受者等特点,使长期竞争中厂商的利润降低到与其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一致(也必然是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资源消耗量最低、资源生产效率最高和商品销售价格最低(等于其边际成本),成为市场机制得到最充分发挥的市场结构。因此,市场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完全竞争”条件,要求市场中的供给方内部、需求方内部,以及供求双方之间具有完全对等的议价力量,从而谁也不能从交易对方获得任何超过边际成本的利益。[6]

上述分析存在两个严重缺陷。其一,完全竞争下“任何厂商都按MR=MC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安排生产”“LAC曲线为U型”“消费者对经济的统治”等条件都无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得到拟合;其二,现实中条件缺失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否会得出市场一定失灵的悖论?虽然西方经济学家们均承认这些不足,也在其教科书中,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一种假设的理想状态检查与经济运行现实的差距,但在众多文献中,依然有意无意将完全竞争模型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混同,意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能以最低成本或最高效率进行生产和交易,因而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证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因此,将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供求一致所得到的均衡价格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信号,以及实现条件是供给方内部、需求方内部、以及供求双方之间具有完全对等的议价力量,仅仅从市场价格形成过程的现象上进行分析,其缺陷的本质在于“用商品交换中市场上供(卖)求(买)双方竞争中呈现出的表面现象来解释价值,也就是用‘竞争的假象来掩盖现象下面隐藏的事物的实质。”[7]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得以保证的价格机制实现仍然依赖供求双方的议价地位,也就是供求双方力量相反但力量相等来求得。这种力量相等但力量相反导致的互相抵消是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仅有正负数据上的计算意义,并没有任何其他深刻意义,因为双方的互相抵消一定会正好停留在一个价格数值上,但问题是,为什么是这个价格数值而不是别的什么价格数值?这是用力量相同并力量相反无法解释的。同时,当某种商品的社会生产规模恰好满足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规模时,商品按其自身的价值进行出售是理所当然的商品平衡规律,“应当从这个规律出发来说明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偏离,而不是反过来,从价格的偏离出发来说明规律本身”。[8]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市场作用实现的保障

市场作用实现需要交易双方对等议价能力的条件是价格的现象,还要进一步回答对等议价能力的实质是什么?怎样保障这样的对等议价能力?

首先构建分析的基础。市场等价交换不受市场主体而受价值规律强制力制约。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施行等价交换是按照商品价值进行交换。供求决定价格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同商品的质就会有不同的商品价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间交换现象下必然有个共同的东西可以承载交换过程不同商品体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使交换等式成立。因为不同商品体之间都可以建构这样的数量关系交换等式,这个共同的东西就一定无法从任何商品体的自然属性上去寻找,只有在去掉商品体的自然属性、具体形态和生产过程后,从其内在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点上去获得,使表面的交换价值形式有了价值这个核心和基础。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衡量价值的量就必须衡量劳动的量,于是价值量的規定唯一地来自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的交换必须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费社会必要劳动量占社会总的必要劳动量的比例对等交换,而不是交换者的意志或设想所决定,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根据生产领域的劳动耗费用加权平均数办法计算出来的,是市场力量作为自然规律强制实现的”。[9]虽然价值规律规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要按照商品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恰恰是价格对价值的偏离。也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市场价格必须经历反复波动,并在一定时期内调整到某个(暂时)确定值的过程。由于广泛存在的“竞争——部分地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部分地是商品的买者同资本家的竞争及商品的买者之间的竞争”,交换活动每一个瞬间的价格都是自由撮合的独立价格,并不一定与商品价值量完全符合。受到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竞争出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有时低于市场价值,但在与市场价值不一致的反复变动中受价值制约,竞争的不平衡不会只在一个方向,而是呈现互相对立的特性,使偏离市场价值的正负市场价格在数字关系上互相抵消,以长期平均值等于市场价值来贯彻与市场价值的一致性并消除竞争带来的偏离,贯彻一个商品必须按照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进行出售的标准。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不一致,市场价值的制约才推动着社会经济资源通过商品交换活动实现优化配置。即使交换比例在市场环境中逐渐达到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商品交换既受商品价值量的制约,还会受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形式的制约。当不同行业或部门间的利润率竞争使行业或部门间利润率趋于一致时(平均利润率),商品价格变化的基准就从价值转化为全部预付资本总额与平均利润之和构成的生产价格,于是竞争的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发生的对立方向偏差的形式成为市场价格围绕商品的生产价格发生对立方向的偏差。等量预付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现实,说明商品销售价格的形成机制已经不是以对其投入的劳动为标准,此时的商品不再作为劳动产品进行交换,而作为预付资本的产品进行交换。[10]

接着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等议价能力的实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交换价格围绕价值或生产价格反复波动的过程。由于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活动才得以表现,因此现实中,“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11]交易的双方都不想与交易对方拥有对等议价能力而是获得比交易对方具有更强或更具主导地位议价能力。通过此可以在供求竞争中获得更有利于己方的价格优势,从而从价格偏离价值的部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例如,对于买方来说,如果使最终撮合价格低于价值,则可以以更少的价格投入获得更多的商品量,而价格与价值的差额乘以售卖商品的数量即为售卖方的损失。售卖方之所以愿意以此带有损失来销售这些数量的商品是因为议价地位低于买方,以被迫让渡部分利益的方式求得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这可以看作是买方利用更为优势的地位与权力无偿占有了售卖方部分利益的情况。当然,对于售卖方来说,如果最终成交价格高于价值,则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商品,获得超额利润,实质是以更为优势的地位与权力无偿占有买方部分利益。而无偿占有的他人部分利益是经济受到损害的情况,如果要达到经济损害为零,即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效率最高,就必须建立供求双方完全对等的竞争环境,达到双方完全平均力量的状态,使交换价格恰好等于价值或生产价格。由此可见,如果要求交换活动中买者与卖者之间有对等的议价能力,其实质是买卖双方都不能以权力和地位来获得本属于对方利益的一部分。[12]

进一步回答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买卖双方都不能以市场交易权力和地位来获得本属于对方利益的一部分。这要从从事交换活动的双方中拥有真实平等地位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交换关系中买卖双方的权利与地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经济生产地位和社会地位关系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地位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特征都受制于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属性的根本制约,也就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关系的根本制约。生产资料所有的规模情况在人群中不均等时,人与人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状况就无法相同。占有更多生产资料的个体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据更有支配性的地位,具有生产过程的主导权和更多的调整余地(其中,在全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群即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又直接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与交换关系,因此,可以在交换活动中去无偿获取对方经济资源的一部分。如果要改变这样的无偿占有,使交易双方的力量对等,其根本保证完全依赖于交换双方在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的对等。市场机制作用高效发挥既是一种资源配置高效率的状态,能够使经济信息、商品供求和利益关系得到自动有效的调节,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在理想的情况下使供求双方作为商品所有者具有平等的自主决策的权利,实现等价交换,达到买卖双方都不能以权力和地位来获得本属于对方利益的一部分的目标,这也是公平的诉求。而商品交换的实质又是不同利益主体所有权的交换,私有制条件下,对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无法人人平等,意味着实际交换过程必然产生交换双方不对等的对立。在极大化个人利益的动力驱使下,占有更多资源的市场主体就可以通过交换的过程,强制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无偿占有对方利益的一部分。只有生产资料的公有才可以保证人人占有资源的均等性,达到真正公平的人际竞争关系,使其相互间的利益关系达到等量劳动或权利交换的平衡状态,从而自动地校正商品交换中供求的偏离,长期实现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按比例合理有序配置的状态,也就是市场机制作用顺利发挥的状态。由此可以得出分析的结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市场作用有效发挥条件的成立。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不是简单的可以结合,而是本质相容。[13]

参考文献:

[1]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12.

[2]陈明慧,马延柏.技术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基于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2):67-71.

[3]张青卫.关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19,(4):6-16+2.

[4]何干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J].西部论坛,2019,(3):1-13.

[5]顾海良,荣兆梓,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2.

[6]孙洪杰,张全成,熊素红.一般竞争战略理论论战、观点流派与研究展望——从割裂到融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11):21-34.

[7]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28.

[8]资本论(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98.

[9]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22.

[10]宋美桦,张荣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J].齐鲁学刊,2019,(1):85-91.

[11]资本论(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7.

[12]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8.

[13]刘玲.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的历史根源与统一治理格局[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25-30.

(责任编辑 张亨明)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浅议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积极引导支持民营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视域下民商法承载的伦理内涵
关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