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运娟,周 跃,朱霞峰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盐城 224001;2.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苏州 21513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类缺血性心脏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发展[1]。现随着对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慢血流现象研究的深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普及,心肌微循环状态备受瞩目。有研究认为,冠脉炎症是导致UA的重要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CRP)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心肌损伤早期会急剧上升[2]。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因其具有出现早、消失慢、高特异性的特点而常规应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3]。本研究探讨UA患者血清cTnI、CK-MB、CRP水平变化及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7 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和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就诊住院的109例心绞痛患者和54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WHO分级标准将其分为SA组44例、UA组65例、健康组54例。UA组根据入院时的Braunwald分级标准另分为Ⅰ级(低危险组)20例、Ⅱ级(中危险组)23例、Ⅲ级(高危险组)22例。SA组中那29例、女15例,平均(66.87±8.08)岁;UA组中男43例、女22例,平均(67.61±8.67)岁;健康组中男34例、女20例,平均(67.12±8.24)岁。SA组、UA组和健康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WHO诊断标准[4];(2)UA危险分级参照Braunwald分级标准,且经心电图检查证实有心肌缺血存在,但排除AMI[5]。排除标准:(1)属先天性心脏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疾病、心包疾病、瓣膜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其他非缺血性心脏疾病者;(2)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3)伴妊娠、肿瘤、感染、尿毒症或外周血管病变者。
1.2检测及检查方法
1.2.1血清cTnI、CK-MB、CRP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当日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分离上层血清后检测。cTnI与CK-MB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及仪器(DXI800型化学发光仪)均来自美国贝克曼;CRP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及仪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均来自宁波美康公司[6]。
1.2.2心肌微循环状态检查方法 所有UA组受检者均于病情稳定3 d后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使用6F造影导管在AXIOM Artis Dfc型血管造影机上行造影,造影前先适当予以硝酸甘油,造影采集速度控制在15帧/秒,然后以校正TIMI帧数(CTFC)方法,以30帧/秒校正,TIMI帧数的最终结果取均值,利用造影机自带的QCA系统对UA组受检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长度与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最终统计UA组不同组别受检者的病变血管支数及校正的TIMI帧数,并记录发生血管病变的病例数,据此评估其心肌微循环状态[7]。
1.3观察指标
1.3.1各生化指标参考值 cTnI:0~0.1 ng/mL,CK-MB:0.6~6.3 ng/mL,CRP:0~10 mg/L,超过上述参考值范围则定义为阳性[8]。
1.3.2CTFC 根据Gibson标准以<30帧/秒表示冠脉血流速度正常,≥30帧/秒表示冠脉血流速度减慢[9]。
2.1不同分组各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UA组、SA组与健康组血清cTnI、CK-MB、CRP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由高到低均呈UA组>SA组>健康组变化。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与低危险组血清cTnI、CK-MB、CRP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心绞痛组及健康组cTnI、CK-MB、CRP水平比较
表2 UA组不同危险分级受检者cTnI、CK-MB、CRP水平比较
2.2不同分组各生化指标阳性检出率比较 UA组、SA组与健康组血清cTnI、CK-MB、CRP阳性检出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均呈UA组>SA组>健康组变化。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与低危险组血清cTnI、CK-MB、CRP阳性检出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心绞痛组及健康组cTnI、CK-MB、CRP阳性检出率比较[n(%)]
表4 UA组不同危险分级受检者cTnI、CK-MB、CRP阳性检出率比较[n(%)]
2.3UA组不同危险分级受检者心肌微循环状态比较 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与低危险组受检者其病变血管支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CTFC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FC值由高到低呈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低危险组变化。见表5。
表5 UA组不同危险分级受检者心肌微循环状态比较
2.4血清cTnI、CK-MB、CRP水平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关系 将65例UA患者合并为一个整体,UA组中cTnI、CK-MB、CRP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其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cTnI、CK-MB、CRP检测阴性、阳性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情况[n/n(%)]
心肌声学造影、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心肌核磁共振成像及最新出现的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是目前评估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常用技术,对患者及临床检验医师的要求均较高,加上部分指标的特异度及灵敏度还有待循证医学进一步验证,故而具有一定局限性[10]。
本研究探讨UA患者血清cTnI、CK-MB、CRP水平变化及与心肌微循环状态关系。结果显示:(1)在血清cTnI、CK-MB、CRP水平及其阳性检出率上比较,其趋势均呈UA组>SA组>健康组的变化,而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与低危险组受检者上述指标水平及其阳性检出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TnI、CK-MB、CRP的血清表达水平与心绞痛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为UA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原因可能为cTnI、CK-MB均为特异及灵敏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出现微小损伤时其血清表达即可上调。cTnI属于心肌细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参与心肌细胞舒缩功能的调节,约有97%的cTnI以固定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其余游离于细胞质,当心肌细胞膜受损后,游离于胞外的cTnI即会快速释放入血,其血中出现及持续时间一般优于CK-MB[11]。CK-MB属于肌酸激酶的同工酶之一,一般以结合的状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当出现小面积梗塞或是AMI早期时,会较MB稍迟出现于血液中[12]。基于上述指标的不同特性,有研究指出cTnI在心肌微小损伤的诊断上较CK-MB有着更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13],本研究对此缺乏考究。CRP作为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在肝细胞内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组织受到损伤等炎症刺激时可大量产生,故在冠心病的临床检验中常规应用[14]。(2)不同危险分级UA组受检者其CTFC值由高到低呈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低危险组的变化。提示血清cTnI、CK-MB、CRP水平与心肌微循环状态关系密切,UA组中血清cTnI、CK-MB、CRP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检测结果为阴性者亦可佐证。亦有相关文献报道心肌损伤标志物及CRP对分析UA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15]。由此可见,对心肌损伤相关指标进行探讨的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UA患者血清CK-MB、CRP水平较SA患者及健康人群高,其血清水平升高可能预测心肌微循环状态不良,临床监测上述指标对其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