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荣罩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化,能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如何在教學中灵活应用比较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概念比较法,夯实基础
高中地理中有非常多的概念需要学生记忆。由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定义、概念的特点,以此提高知识应用效果。在概念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发现概念的特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外在力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为例,将这四个概念两两对比,深化对外力作用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容易出现记忆混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两个概念以文字的方式并列,让学生仔细阅读,找出两者的不同。经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无论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还是生物风化,都将大块岩石变成小块岩石;侵蚀作用,则是将大的物质变小,将小的物质变走。经过对比,学生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会更加深刻。
二、同类对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同类比较法,就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揭示其相同点与异同点,促进新认识产生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经验,从同类地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同类对比法,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以《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为例。这一章对种植业农业地域与畜牧业农业地域进行了详细说明,教师可以将此作为比较对象,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两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也可以分为两种: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课堂教学中,对两者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发展的因素,进而解决问题。通过同类对比,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综合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综合比较,就是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地理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借此掌握地理要素的特征与差异,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综合比较法的应用,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综合比较法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全面、科学地分析问题,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以《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图表的方式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将学习内容记录在表格中,以增加学习的直观性。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英国中部、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中国辽中南工业区,而新工业区则分布在英国苏格兰地区、德国南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印度班加罗尔、日本九州岛、美国硅谷等地。当对其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后,可以对其特点、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借此了解传统工业与新工业发展趋势,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进行探究。通过综合对比的方式,全面了解教材内容,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纵比法,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所谓纵比法,就是对某一地理现象发展阶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分析未来走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纵比法,可以使学生发现地理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可以将西北地区作为纵向对比主体,将我国西北地区环境发展情况、荒漠化防治情况的相关数据全部展示出来,借此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思考荒漠化出现的原因,并制定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习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进行地理教学,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地理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