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明娜
摘 要: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据调查,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村就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人口短缺,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产量在2020年实现了十几年连增的现象。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希望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必要的推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服务;粮食生产;影响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4-013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F323.3;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分析说,劳动分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并且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马歇尔曾在著作中指出市场规模决定了分工的程度。如果市场需求量变小,就会导致分工无法进行。因此农业生产由于规模较小,导致了很多区域无法实现农业上的分工,同时农业操作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无法进行劳动的分工。农业耕作中随着不同的季节和工种交替出现,如果让一个人来完成所有的工作,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大量劳动分工的现象,现在开始的规模化生产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些都要从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方面进行分析[1]。从20世纪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开始采用大农业生产模式,使大型机械化发展取代了人力的大量劳作。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开始讨论此种发展模式是否可以进行广泛推广,分析表明,即使是大型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农业生产受季节影响较为明显,这就需要一系列不同的机械为不同工序的农业生产服务,机械智能在特定的季节内进行一段时间的农业活动,这就表明机械所有者无法获得较多的服务机会。如果所有工序都投入机械,那么小农户的经济压力就会十分巨大,加之农业机械的价格较高,小型农户不愿意投入过多。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加快,劳动力价值不断加大,农民都从乡村走入城市,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下寻找就业机会,土地生产受到土地细碎化和土地所有权转移问题等因素影响,机械化推进速度较慢。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一旦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将导致世界粮食问题出现。机械化决定粮食产量的高低,也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将立足于粮食生产的现实需要,通过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等形式完善农业机械化的建设。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非常快,致使我国的农村劳动人口在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但我国粮食产量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被机械替代了,劳动力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粮食生产,但我国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我国地域面积较大,南北方生活环境不同,种植结构也不同,这就导致了我国作物品种的繁杂,虽然我国的种植结构较复杂,农业经营面积较为细碎,限制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但是从我国的整体农业发展结构与机械发展结构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基本的大型、小型机械可以很好地覆盖我国种植的所有环境。从粮食生产来看,我国的粮食生产离不开机械的大面积使用,机械化的进步扩大了我国的生产面积,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对粮食生产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机械化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发展;从劳动力方面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不断变化,从过去的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城市务工为主的生产模式。从我国农村机械发展的脉络上分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使用效率都在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乡村大面积覆盖,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依然有很多偏远地区没有办法实现完全机械化,这就需要增加更多的个性化机械设计,完成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最后,从我国机械化对粮食生产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的粮食生产总体效率较发达国家落后很多,没有形成完整的机械化生产系统,零碎的机械化发展没有办法为现代化农业服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业机械的跨区域作业成为了必然,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流动量加大,减少了农业生产负担,同时保证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作业。
2 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土地生产率与机械化程度从分析来看没有明显的正相关,而从实践中看,机械化程度高的农田单产要低于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土地,这可能是由于在机械化利用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传统农业特征,使得机械化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作业强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机械化程度的负相关。劳动生产率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有显著的提高,机械化的作业过程明顯减少了人工劳动,从而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这种效率的提高与农业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有一定关系。当规模较大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也就较大,劳动生产率作为重要的农业效率衡量指标,对农业的正相关较为显著。机械的作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投入,当没有机械可用时,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来完成相应的农业工作。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机械相比,精耕细作程度更高,土地的利用强度更大,有利于土地在单位产量上的增长,因此在增加土地利用率方面机械没有传统耕作优秀,但是机械化的操作减少了农业人力的投入,对解放社会劳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械化对粮食的增产作用与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其他一些如户主的性别、年龄、意识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说明其掌握先进农业知识与技能的渠道越多,因此会更多地增加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家庭结构调整对土地生产率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非农业生产所得对土地生产率有负相关的影响。家庭经营规模等因素也对土地单产率有重要影响,小面积的土地可以提高一定的土地利用率,但是过于细碎的土地会导致生产率不断下降。地块的远近对生产率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距离越远,土地生产率越低;土地的质量越好,对提高土地利用率越有帮助。
这些影响因素说明,越是大的地块、质量高的土地、机械与人工协作较好的情况,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都会相对较好,这些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都较为明显。
3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农业生产经历了过去的集体经营时期,演变为后来的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劳动力以人力和牲畜为主,耕作效率较为低下,农忙季节采用亲戚间互帮互助的方式生产,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上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的基础工资以两位数的幅度不断增长,加之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导致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大量缺口,这就为小农户的机械化发展在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发展空间。从宏观上看,我国的农业生产从过去的互帮模式发展为现代的农机化服务模式,从多家庭合作的经营模式到单个家庭生产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对我国的粮食增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微观上看,农户的家庭结构和土地面积影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面积较大的农业家庭,对机械的渴求程度也就越大。当机械化程度较高时,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机械的流转也能为机械所有者创造更大的经济收入。
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出发,我国农业生产完成了从过去的耕作模式向现代农业耕作模式转变的过程,从开始家庭承包后,我国就开始不断走出过去的小规模、细碎化的粮食生产模式。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仅为0.156 hm2左右,南北方差异也较大,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小;北方幅员辽阔,作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人均占有面积较大。在进行设施化农业发展之前,我国的农业经营模式大多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受到季节和气候影响较为明显,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损失往往较大,农业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农村的粮食生产效率的下降,粮食生产成本较低的时代一去不返。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互助式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的粮食生产,人口不断融入城市,劳动力开始大幅涨价,农村开始出现了劳动力的紧缺,农村的互帮性经济开始不断瓦解。
农民从雇工较贵的问题开始分析,以家庭购买机械来替代劳动力的模式开始形成。我国的农业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是若一个家庭购买10万~15万元的机械设备,对家庭的影响还是较大的,一台二手的机械7万元左右,这样的诱惑力较大。如果一个生产环节的资金使用量过大,会导致农民在后续的工序中出现资金缺口,购买的机械使用还受到季节影响,一般机械只能使用一季,如果有几个家庭共同出资购买,成本就会相对较低,但是物品的所有权问题又限制了共同购买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了机械的跨区域调动,从2000年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开始走向大面积机械化的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机械和机械操作者,受气候的影响,机械可以不断地進行跨区域的调动,这种经营模式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4 小结
从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来看,未来机械化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增加,农机化的水平对粮食生产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从效率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率。为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1 ] 玉萍,吴海涛,陶大云,等.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滇西南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0(17):3667-3676.
(编辑:李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