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绝技:EMR与ESD

2021-04-28 14:36刘祖春
家庭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圈套下层电切

刘祖春

结直肠癌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为常见。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1。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三位,肿瘤相关死亡率第四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则在40%以下。内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下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水平不断提高。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开展,实现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以及早期结直肠癌的微创治疗。那么,EMR和ESD具体如何操作?有何差异呢?

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利用注射和吸引或套扎等方法,把扁平隆起性病变(早期胃肠癌、扁平腺瘤)和广基无蒂息肉等与其固有层分离,使其成为假蒂息肉,然后利用圈套或电切进行切除的技术。

EMR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1)息肉切除法,即黏膜下注射一切除法。分开黏膜下层,注入液体,充分的黏膜下注射使病变部位完全抬举。如果病灶小于2厘米,使用一个圈套器就可以将之圈住,沿壁抬起,松开可能夹起的黏膜肌层,然后切除病灶。(2)透明帽法。在内镜头端安装不同规格、不同平面或斜面的透明塑料帽对病变进行吸引、切除。内镜下对病变部位进行黏膜下注射后,放射圈套器于透明帽前端凹槽内,透明帽对准所要切除的病变,套至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电切病变;电切前同样稍放松圈套器,使可能累及的固有肌层回复原位。(3)套扎器法,内镜头安装套扎器,对准所要切除的病变吸引后,橡皮圈套住病变形成亚蒂样息肉,再在橡皮圈下圈套电切包括橡皮圈在内的病变。该法操作简便,电切时视野清晰,易把握切除深浅度,局部损伤小,手术出血及并发症较少,较为安全。(见图一)

EMR适应于获取组织标本,以及消化道息肉、小于2厘米且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早期癌、部分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的肿瘤。

ESD——內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是在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大于2厘米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操作时,先对病变边缘5~10毫米进行电凝标记,在标记点外侧多点黏膜下注射透明质酸和肾上腺素,使病变隆起,再沿病变边缘切开黏膜,在病变下方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ESD可一次完整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包含黏膜大部黏膜下层,可明显降低肿瘤残留与复发率。(见图二)

ESD适应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胃肠道早癌即无淋巴和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也适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等。

图一: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图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MR和ESD的对比

EMR和ESD一脉相承,技术特点比较类似。EMR适宜切除较小的病变,如直径<2厘米的隆起型(Ⅰ或Ⅱa)或直径<1厘米的平坦型或凹陷型(Ⅱb或Ⅱc)病变。缺点是如果病灶大于2厘米,需选择分块切除,切除组织边缘处理不完整,术后病理不准确。而ESD扩大了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对于大于2厘米的病灶,可一次性较为完整地切除,复发少,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延伸阅读

哪些人需进行肠镜筛查

有以下任意1条或以上者,即为高风险人群,需根据医生建议行结肠镜检查。

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2.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3.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4.同时具有以下2项及2项以上者:(1)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2)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3)黏液血便:(4)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5)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5~74岁人群中每两年接受一次大便潜血检测:4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每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有炎症性肠病、大肠息肉,最好每1~2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

猜你喜欢
圈套下层电切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篮球
一类多个下层的双层规划问题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套圈就是圈套
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术后护理干预对策的研究
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技术在肝内胆管狭窄中的应用
有借有还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与改良Madigan术治疗不同体积BPH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