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阳
对于企业来说,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了企业的未来。但事实上,人才流失几乎是每个企业都需要面临的难题。之所以是“难题”,是因为一个员工尤其是技术型员工离职后留下的坑,并不是再找一个人填上就万事大吉。一般来说,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失,至少需要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以上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超过40%的失败率。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替换成本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0%;更糟糕的是,一个员工離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如果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3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企业经营者对人才流失感到心痛,甚至自嘲地把自己的公司比喻成“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同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言语中颇多无奈。但优秀人才为什么会选择离开?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企业发展速度跟不上员工成长需求
管理者可能经常面临这样的情况,一批优秀员工、熟练工人提出升职、加薪的要求,但企业的管理岗位有限,薪资增长空间也比较紧张,这些资源要分配给核心、业绩好的员工。所以一些遭遇职业天花板的员工“不得已”选择离职,跳槽到能给他更高职位、支付更高薪酬的企业。
好员工的流失让企业痛心,一方面,管理者认为经过悉心培养,这些员工正是发挥作用与价值之时,而且并非走一个人立即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顶上;另一方面,员工认为企业的规模与成长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无法给予所期望的职位与薪酬,留下来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看似一对天然的矛盾,其实却是一个伪命题。企业优秀人才数量的增长,应该带来业务规模的更高增长,这才说明企业的人效在增长。否则,对于企业来说优秀人才就变成了负担,人工成本不断增加,而企业的盈利水平却在不断下降。如果事实是这样,那就意味着一定有什么阻碍了公司的发展。经营者应该自我审视:是不是公司的战略与业务模式阻碍了公司发展,需要重新设计业务(盈利)模式,不断回顾业绩规模与人才规模,尽量保持两者的匹配。
●职业发展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步入职场的新生代员工越来越关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给予个人成长的平台与空间。因此,员工一旦因公司发展慢而离职,管理者就要考虑是不是他们在公司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职位等级体系是员工衡量个人成长空间的重要依据之一,公司是否从机制层面建立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并构建明确的任职资格;对员工的成长是否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能够让员工清晰地了解个人成长到什么水平能够晋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去留。
缺少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员工就像在没有赛道、没有规则的赛场上奔跑,内心充满迷茫,从而成为优秀员工离职原因之一。
●激励(薪资)水平低
如果员工提出了成长的要求,那很可能是他在隐晦地表达一个意思:请给我加薪。员工对薪资增长的需求是无可厚非的。管理者在诊断企业薪酬激励体系是否合理时,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成长维度,即员工的薪酬是否随其工作经验、能力的增长而增长。
保证优秀员工薪酬的增长,特别是主动给优秀员工加薪,是在企业还无法快速发展、快速盈利时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随着就业市场开始复苏,寻求新工作机会的人可能会激增,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企业如何应对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
●为人才提供技能升级的机会
最近,人才服务机构对全球大中型企业的2,000名知识型员工和500名人力资源总监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人才的未来愿景,以及他们在2021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该调查显示,82%的员工和62%的人力资源总监认为,为了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至少需要每年提高一次现有技能,或者获得新技能。人力资源总监们认为,确保企业拥有最新的协作技术,是招聘并留住最佳人才最重要的因素。88%的员工表示,他们在寻找新职位时会看重这一点。
●反思企业文化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通常,两年以上工龄的员工离职一般与企业文化有关。这时的员工一般对企业已经完全了解,对各种处事方式、人际关系、人文环境、授权、职业发展等了解得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战略、老板的爱好。
人才在此时选择离开,大概率是察觉到公司内部的不良因素。在企业管理中,部分老板会为员工描述广阔的前景,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希望员工与企业共进退,但企业在基础管理体系没有做好的时候就和员工谈愿景、价值观,只会得到负面效果。企业文化是在薪酬待遇以外能够长留员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公司与团队的认可能够让员工愿意与公司共同成长,甚至在危难时刻不离不弃,所以应该利用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留住优秀人才。
●从长期机制上注重员工发展
优化企业的薪酬激励体系与职位晋升体系,让优秀员工了解其薪酬与成长的空间,在短期内对保留优秀员工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可以说,对薪酬、成长的追求是员工的基本要求,而个人价值的体现与成就则是员工职业生涯中的长久追求。为了长久地留住优秀员工,企业必须从其整体运营机制上做出调整与改变,例如企业内部业务扩张时,配置合理的人才与资源;建立合理的合伙人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优秀员工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给予空间与平台。
●合理评估员工的能力与绩效,做好期望管理
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来源于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上级给予的工作反馈。一个优秀的上级就是一个教练,他的一句话可能解决问题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会使队伍士气下降、战斗力下滑,甚至进入不良循环。直接上级有义务和责任发掘下属的潜能和优势,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另外,合理客观地反馈员工工作业绩及其体现出来的能力和不足,有利于员工合理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员工专注于能力提升与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规划,而非外部短暂的诱惑。
●从理念和心态上改变
在这个时代,企業与员工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企业对员工也几乎没有约束能力。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义当下的雇佣关系,那就是“联盟”。联盟时代,企业与员工各取所需:企业从员工处获取所需要的“能力”,员工从企业处得到与其能力、付出对等的薪酬、成长机会。所以,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企业并非在“施舍”,员工也并非在“奉献”,双方对当下负责,如果联盟关系不在了,就好聚好散,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期日后再见。当然,对于企业来说,明确自己快速发展需要的能力并构建合理的人才体系,是比强留员工更紧急也更有意义的事。
多年来,许多分析人士反复提到“数字化转型”,只是一直无法确定其准确含义。如今面对新冠疫情,数字化转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人们禁闭在家带来的一个主要影响是,数字世界实现了决定性甚至是永久性的拓展和发展。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普通的在线聊天、流媒体播放等日常功能上,而且体现在它进一步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远程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疫情封闭期间,大多数事物都实现了电子化,如电子学习、电子商务、电子游戏、电子书籍、电子考勤等。对于疫情期间被迫采取的许多科技行为,我们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数字平台来沟通工作,寻求建议,订购商品或服务。这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相比乘飞机去开会,网络会议平台更安全、更环保、更便捷;相比于数百上千人聚集在一起进行线下培训,在线课程虽然学习效果打点折扣,但是更便宜、更便捷,也更安全。
2020年10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中国远程办公规模已达1.99亿,占到网民总体的21.2%。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采用了远程办公的模式。随着疫情得到稳定控制,很多企业、机构也通过远程办公重塑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将线上的业务与线下的业务有效融合。远程办公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运营方式。
调查显示,88%的新生代员工表示,在寻找新职位时,他们更青睐能够灵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的公司。
受疫情影响,远程办公的接受度已经得到明显提高。从长期来看,远程办公方式不仅符合企业运营轻量化的趋势,更满足了员工对自由度的选择,“如果可以在移动端平台上打卡,谁还愿意花一两个小时到单位摁指纹?”可以预见,远程办公将成为公司招聘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吸引点。
未来三年,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人才缺失的风险,包括招聘和留住人才,以及员工福利与医疗健康支出。所以,当员工以各种“不得已”的理由和你提“分手”时,不必失落,更不要愤怒,想办法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主动研究对策,从而实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