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家庭养老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04-28 09:01郑娟许建强徐凌忠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见面健康状况养老金

郑娟,许建强,徐凌忠

1.徐州医科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超过4亿[1]。在“未富先老”的现实环境里,如何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是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众多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中,养老模式已经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养老模式不仅对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意义深远,而且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不同养老模式的养老效果,以制定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社会及家庭养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为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对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项目在江苏省徐州市展开调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徐州市各城区作为分层指标,包括云龙区(包含新城区)、贾汪区、泉山区、鼓楼区、铜山区、九里区等6个城区层。然后根据要抽取的样本含量确定各层调查对象的数量(采用按比例分配法确定各层的样本数)。最后根据各城区所有居委会提供的老年人(年龄≥60周岁)名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组成样本并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研究团队成员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Cronbach’s α =0.879。最终共发放问卷2 300份,回收问卷2 26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排除无效问卷后,最后纳入本次研究的共有2 134例老年人样本。

1.2 变量定义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问卷将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分为3个等级,依次为1=较差、2=一般、3=较好。自变量包括家庭养老变量和社会养老变量两个方面。其中家庭养老模式包含的内容有经济来源、居住安排和照料方式等[2],主要从经济来源和照料方式视角进行研究,通过代际支持变量反映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和照料方式。纳入的变量包括子女个数(1=0个、2=少于3个、3=3个及以上),见面频率(1=0~1次/月、2=2~3次/月、3=大于3次/月)和子女金钱支持(1=500元及以下/月、2=500元以上/月)。社会养老变量主要反映政府在养老方面发挥的作用,使用是否领取政府养老金(1=是、2=否)这一变量来衡量。控制变量包括性别(1=男、2=女)、年龄(1=60~69、2=70~79、3=80~)、婚姻(1=单身、2=已婚)、教育(1=小学及以下、2=初中和高中、3=大专及以上)、经济水平(1=0元~/月、2=2 000元~/月、3=4 000元~/月)等变量。

1.3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描述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特征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及家庭养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所有统计方法由软件stata 12.0实现。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所有老年人群中,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好,占66.44%;有53.38%的老年人子女数量在3个以内;多数老年人与子女的见面频率大于3次/月;有67.92%的老年人的子女每月给予的金钱支持在500元及以下/月;被调查老年人中,有972(45.55%)人每月领取政府养老金。从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来看,性别比例差别不大;多数老年人在60~69岁之间,占43.77%。绝大多数老年人已婚(78.35%);63.36%的老年人是小学及以下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在4 000元~/月和0元~/月的老年人分别占39.97%和40.02%。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2.2 社会及家庭养老对受访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我们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 检验分析社会及家庭养老对受访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养老变量中,随着子女个数、见面频率、子女金钱支持及是否领取养老金等变量的不同,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具统计学差异(P<0.05)。在控制变量中,不同性别、年龄、婚姻、教育和经济水平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社会及家庭养老对受访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2.3 社会及家庭养老对受访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受访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分为较差、一般和较好3个等级,作为研究的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子女个数、见面频率、子女金钱支持、是否领取养老金、性别、年龄、婚姻、教育和经济水平等因素作为自变量,经线性趋势卡方检验发现,解释变量中有序分类变量与结局变量之间有线性趋势关系,因此我们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变量赋值见表3。

表3 变量赋值

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社会及家庭养老变量中,子女个数、见面频率、是否领取养老金等变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有影响;在控制变量中,年龄、教育和经济水平等对老年人自评健康有影响。具体地说,与没有子女的老年人相比,子女少于3个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P<0.05,OR=1.463);与子女每月见面频率为2~3次和大于3次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比每月与子女见面0~1次的老年人好,OR值分别等于1.755和1.953(P<0.05);有养老金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要好于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P<0.05,OR=0.841);与年龄60~69岁的老年人相比,年龄在70~79岁和80~岁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值分别等于0.111和0.030(P<0.05);初中和高中学历的老年人以及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比小学及以下学历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要好,OR值分别等于1.808和1.909(P<0.05);每月经济收入在2 000元~ 和4 000元~ 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要比月收入为0~2 000元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好,OR值分别等于1.080和1.996(P<0.05)。见表4。

表4 社会及家庭养老对受访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长期以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一直是政府制定和实施养老保障的政策目标,因此研究者大都关注影响老年人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早期的研究者多从人口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给予一定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卫生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解释[3]。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社会及家庭养老变量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显著。

3.1 社会养老变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社会养老变量中是否领取政府养老金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显著,有养老金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要好于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P<0.05,OR=0.841),这与任勤[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认为,城市老年人大多以养老金收入为主,养老金是具有社会福利保障性质的收入,其来源可靠,较为稳定,对于老年人来讲是其稳定生活的重要经济保障,因此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一般不会为经济所累,其日常生活及医疗服务支出有保障,从而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家庭养老变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家庭养老变量中的子女个数和见面频率是影响老年人自评健康的重要因素。与没有子女的老年人相比,子女少于3个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P<0.05,OR=1.463);与子女每月见面频率为2~3次和大于3次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比每月与子女见面0~1次的老年人好,OR值分别等于1.755和1.953[9](P<0.05);受传统观念“多子女多福”的影响,子女多的老年人可以使老年人心理上感觉轻松愉悦,老有所托。此外,与子女见面频率越多,可以提高老年人获得护理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机会。但也有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不显著[4],虽然子女数量多可以提高老年人接受照料的机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多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有时间对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子女数量多并不一定能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此外,子女每月给父母的金钱支持这一变量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不显著。

3.3 人口学变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年龄、教育和经济水平等人口学变量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与年龄60~69岁的老年人相比,年龄在70~79岁和80~岁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差,OR值分别等于0.111和0.030(P<0.05)[10];初中和高中学历的老年人以及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比小学及以下学历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要好,OR值分别等于1.808和1.909(P<0.05);每月经济收入在2 000元~4 000和4 000元~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要比月收入为0~2 000元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好,OR值分别等于1.080和1.996(P<0.05)。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评价会降低[5]。也有研究发现教育会对老年人健康产生正向影响,但并不呈递增的形式[6-7]。此外,薛新东等研究发现,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对我国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状况越富裕、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越好[8]。因此,对于老年人健康而言,人口学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见面健康状况养老金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秀逗蘑菇村
不能见面
你好,春天
在钟塔见面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
养老金也可“弹性”领取
养老金并轨之门缓缓开启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