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敏,张敬灿
(汕头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广东 汕头 51503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属于风湿免疫病,具体病变部位在骶髂关节、脊柱、外周关节,起病隐匿,常难以诊断,此外病程也比较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1]。对AS的治疗西医治疗方法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慢作用药、生物制剂等药物干预,虽然能够在近期取得满意效果,但停药易导致疾病反复,对正常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临床中积极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尤为必要。中医学认为,AS属于“大偻”“肾痹”等范畴,风寒湿痹型患者常见,其一旦受寒则病情易反复,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督止痛为法,可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然而单纯用药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本研究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泽泻汤加味联合督脉灸治疗风寒湿痹型AS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患者数量:60例,病例入选时间:2017年1月—2020年1月,病种类型: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研究组30例,该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者为18岁,最大者为44岁,平均年龄(27.2±1.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7 年,平均病程(4.2±0.6)年。对照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为16岁,最大者为41岁,平均(26.9±1.4)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7 年,平均(4.4±0.7)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1984 年修订的AS 纽约标准(MNY 标准)[3]。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标准,且辨证分型为风寒湿痹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停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至少1个月以上者;(3)年龄为16~44岁者;(4)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认知及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1)其他疾病导致的脊柱关节病变者;(2)其他风湿免疫疾病患者;(3)心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4)造血系统疾病患者;(5)精神疾病患者;(6)严重皮肤过敏者;(7)孕妇、哺乳期妇女。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40)治疗,每日2次,每次1.0 g,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泽泻汤加味联合督脉灸治疗。中药组方:麻黄12 g,桂枝12 g,制附子12 g(先煎1 h),细辛6 g,白术15 g,泽泻12 g,泽兰12 g,独活12 g,桑寄生30 g,川芎12 g,当归12 g,白芍15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两次温服。督脉灸灸法:患者取俯卧位,在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穴区,铺一层纱布,然后将姜泥置于纱布上(厚约5 cm),姜泥上置长条艾绒(直径约2.5 cm),分4段点燃,1次燃尽后称为1壮,连续灸3壮,每2周1次。两组分别治疗3个月。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扩胸运动;头颈部、腰部前屈、后仰、侧弯、旋转、圆形运动;日常保持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睡硬板床,多取仰卧位,枕头20 cm左右,上胸或颈椎受累者停用枕头。避免引起持续性疼痛的体力活动。注意避风寒、加强保暖。可适当食用牛羊肉、生姜、胡椒等温补之品,不食生冷、性寒凉之物。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症状、体征均消失或显著改善,腰部功能显著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及腰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腰部功能未见改善或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2.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腰背部疼痛情况,分值为0~10分,分值同疼痛程度呈正比。(2)采用Schober试验评估治疗前后脊柱活动度,患者直立,在双侧髂后方上棘连线的中点,于垂直距离下10 min、下5 cm做出一个标记,让患者弯腰,对脊柱最大前屈度测量,正常情况下移动距离大于5 cm,而脊柱受累移动距离小于5 cm。(3)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疗安全性。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对症治疗,研究组28例治疗有效,占总数的93.3%,对照组22例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3.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Schober试验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Schober试验距离均提高,而在治疗后的VAS评分上则是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Schober试验距离较对照组更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chober试验结果比较
3.3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共计4例发生不良反应,均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胃脘胀痛、嗳气反酸、恶心欲呕,可自行缓解。未见肝肾功能受损、血象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未见过敏反应。
焦树德[5]认为大偻的病机主要是督肾两虚,阳气开阖失常,寒邪乘虚深侵,肾督相联,肾主骨,寒邪与肾同气相感,致督肾同病发为大偻。风寒湿痹型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中期,中医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督止痛为法,可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方中麻黄、桂枝、附子、细辛既解肌发汗、通阳宣痹、温经散寒;泽泻、白术、泽兰、川芎、当归补血活血、行气化瘀、健脾利水消肿;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肾壮腰、止痹痛;白芍、炙甘草养血敛阴、健脾益气、柔筋止痛;该方补散兼施,多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督止痛之功。然而单纯的采取中药干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满意疗效,需探讨更为有效的治法。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隔姜艾灸督脉有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及通络止痛的功效,艾灸可以提高施灸部位的温度,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使腰骶部冷痛重着、骨节酸痛、僵硬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6]。同时艾绒燃烧时可生成一种特定的远红外波,有效缓解肌肉、骨关节的炎症反应,使疼痛减轻、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中药方剂联合督脉灸干预强直性脊柱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避免风寒侵袭时患者复发腰腿疼痛的情况[7]。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泽泻汤加味联合督脉灸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督止痛等功效,既能抗炎止痛,也能改善患者脊柱关节功能,治疗风寒湿痹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在临床运用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