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茂盛 龙娇 盛跃 李铭芬 华迎旭 字敏
2019年4月23日,广东、湖南、湖北等八省市宣布实施新高考“3+1+2”模式改革政策。《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粤府〔2019〕42 号)(简称《实施方案》)[1]提到,“3+1+2”模式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克服了“3+3”模式选科组合种类过多、选科出现潘昆峰提到的“理科萎缩”[2]、张雨强等调查显示的“马太效应”“学霸科目”、学校教学管理困难、教师评价方法转型、高校择生专业限制的难题[3],从原来的上海市20种选科组合,浙江省35种选科组合减少到12种选科组合。学生摆脱了“大文大理”的限制,拥有了多种选择,可以实现文理兼修,并且又不会因为选择过多而不知所措,避免盲目选科。新高考模式下,本文将对学生如何进行选科、影响选科的各大因素、选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进行研究。
1.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框架由基本信息、选科信息、影响选科因素三部分组成,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考生类型、户籍、父母文化程度、学校层次;选科信息包括对新高考“3+1+2”模式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选科组合方式;影响选科因素主要分为学科内外因素、考生自身的内外因素。
2.样本分析
(1)样本选取
研究区域是广东省四大区域:粤东、粤北、粤西、珠三角,研究对象为各区域分散的高中生,通过网络共发放问卷1047份,回收率100%,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899份,有效率85.86%。
(2)性别结构
有效问卷中,男生460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51.17%;女生439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48.83%。总体上男女性别大致相当。
(3)年级结构
有效问卷中,高一年级279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31.03%;高二年级362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40.27%;高三年级258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28.70%。2018级的高二年级学生为首批参加新高考的考生,2019级的高一年级学生为第二批参加新高考的考生。三个年级的人数分布合理。
(4)家庭所在地
有效问卷中,家庭所在地分为城市、乡镇、农村,其中城市人数224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24.92%;乡镇人数431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47.94%;农村人数244,占有效问卷总人数27.14%。
(5)学校所在地
有效问卷中,学校所在地归入粤东、粤北、粤西、珠三角四个区域,其中粤东247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27.47%;粤北196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21.80%;粤西241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26.81%;珠三角215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23.92%。四个区域的人数大致相当,有利于分析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1.高中生理想选科组合方式
新高考“3+1+2”模式中,首选“科目1”为历史的人数达到48.5%,首选“科目1”为物理的人数为51.5%。相比较,2017年文科高考生31.28万人,占比47.80%,理科高考生34.16万人,占比52.20%;2018年文科高考生32.38万人,占比49.50%,理科高考生33.04万人,占比50.50%;2019年文科高考生31.20万人,占比47.70%,理科高考生34.21万人,占比52.30%。新高考模式下,首选科目的人数接近1:1,没有明显偏颇,有利于高校均衡招生。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12种选科组合,受到学生青睐的科目组合方式先后顺序是历史+生物+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地理+生物、物理+政治+生物。在这前四个组合中,生物学科占了三个组合。历史+政治+化学、历史+政治+生物两种组合方式排在最后两名,再选科目都含有政治学科。再选科目中单科人选最多的是生物学科、单科人选最少的是政治学科。首选科目是历史,男生最理想的科目组合是历史+政治+地理,女生最理想的科目组合是历史+生物+化学;首选科目是物理,男生和女生最理想的科目组合都是物理+地理+生物。
图1 高中生各选科组合人数
结合学校所在区域进行交叉分析,除了粤东地区有两个选科组合方式较为突出以外,其他各区在选科组合方式的人数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粤北、粤东、粤西、珠三角地区学生最理想的选科组合分别是物理+生物+化学、历史+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物理+政治+生物。结合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乡镇学生各选科组合方式的人数较为均衡;农村学生各选科组合方式的人数差异性相对明显,且向传统“文综”“理综”组合方式靠拢,“理综”类组合排在最前为物理+地理+生物,其次物理+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化学,“文综”类组合选择顺序是历史+地理+政治、历史+生物+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再选科目是政治+化学的组合方式的人数明显下降。
2.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选科因素分析
(1)学科内部因素分析
学科内部因素分别是“不用大量背诵”“不用大量计算”“学科趣味性”“知识点简单”“知识结构清晰”。如图2所示,历史、物理的学科内部因素影响力存在差异性。选择历史科目,学科内部因素的影响力大小顺序为“学科趣味性”“不用大量计算”“不用大量背诵”“知识结构清晰”“知识点简单”;选择物理科目,学科内部因素的影响力大小顺序为“学科趣味性”“不用大量背诵”“知识点简单”“不用大量计算”“知识结构清晰”,其中前三因素比例相等。学科内部因素中“学科趣味性”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最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科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图2 首选科目内部因素影响力比例
再选科目两两成对,影响学生选择学科组合方式的内部因素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如地理+化学,两种学科都具备不用大量背诵、知识点简单的特点;而地理+生物、生物+化学两种组合都具有学科趣味性、不用大量背诵的共性;比较各组合方式,凡是选择生物学科,其学科趣味性的比例都有提高,选择政治学科,其不用大量计算的比例有所提高。这反映学生在选择再选科目时,往往考虑到学科特性。
(2)学科外部因素分析
学科外部因素分别是“大学专业限制”“学科成绩好”“学科教师魅力”“学科前景好”“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外部因素中,无论是历史还是物理,其学科成绩水平因素明显优于其他学科外部因素,学校办学特色、学科教师魅力、大学专业限制因素对于物理学科影响力均大于历史学科。不同往年,理综考生仅可以报考所有的自然科学类专业,文综考生仅可以报考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新高考“3+1+2”模式下,首选科目中已经考虑到高校各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如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所以确定为首选科目就可以报考大学中所有专业。个别特定专业对再选科目的要求,需要学生对高校的录取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再选科目组合中并不都是学科成绩水平占主导地位,生物+化学传统理科组合、政治+地理传统文科组合成绩对学生选科的影响较为突出。学生对于传统理科组合方式的学科前景看好,并不担心大学专业限制;政治+生物组合受到学校办学特色因素影响较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政治+生物科目的前景并未看好;学校办学特色总体上并没有表现出较强影响力,反映出学校办学特色重点无法落实特色强科的可能性。
(3)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从学生发展能力水平出发,学生自身因素包括归纳总结能力、记忆力、推理逻辑能力、运算能力、自信心五个方面。归纳总结能力强的学生,首选科目是历史,再选科目为政治优先,最后在生物、化学、地理学科中化学优先。化学的知识较为分散,体系较为庞大,与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记忆力较好的学生,首选科目是物理,再选科目为政治,最后在生物、地理、化学学科中优选化学,这里反映出并非记忆力好的学生就会选择纯文科科目。推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首选科目是物理,再选科目组合中,生物+化学数量显著,这与理科科目的学科内容特点直接相关。运算能力往往与理科类的科目选择正相关,理科科目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这类学生首选科目往往是物理,再选科目组合中,生物+化学数量最多,地理+生物数量次之。学生对于各学科的自信心表现各不相同、因人而异,学生对历史、化学、地理、生物、政治的信心较充分。
(4)学生外部因素分析
学生外部因素主要考虑四个方面,分别是避免学科扎堆、符合父母期望、就业前景、学科兴趣。其中“避免学科扎堆意识淡薄”总体比例较低,而且在传统理科科目中,生物+化学表现最为明显;符合父母期望因素影响方面,物理、历史学科相当,再选科目组合政治+生物、生物+化学比其他组合方式更加符合父母期望;就业前景外部因素影响各学科的选择,其中生物+化学就业前景较为广泛,且本组合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吸引力。学科兴趣、学科趣味性互为内外部因素,提高生物+化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1.研究结论
(1)高中生选科组合方式特点及偏向
新高考“3+1+2”模式下,限定历史、物理学科为首选科目,学生选择历史、物理的人数均衡,与本省往年的文理科人数比例接近,没有出现明显偏向一科,同时避免了“理科萎缩”现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首选科目的性别差异方面,男生偏向于物理学科,女生偏向于历史学科;在再选科目上,生物学科最受欢迎,男生偏向于地理+生物,女生偏向于生物+化学,二者对于政治+化学、政治+生物两种组合方式的意向较低;省内各区域的学生最理想的科目组合方式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各选科组合方式的人数均衡,其他地区偏向于传统文理学科人数偏多;在学生家庭所在地方面,城市、乡镇的学生在各选科组合上的人数接近,农村的学生在选科上偏向于传统的文理学科,而首选科目为历史的人数较多。
(2)高中生选科因素影响力特点
学科的内部因素总体上反映出“学科趣味性”最重要,其次“不用大量背诵”“不用大量计算”两个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知识结构清晰”“知识点简单”两个因素。学科的外部因素中,学科成绩因素导向突出,大学专业限制因素影响再选科目中新的科目组合(除生物+化学、政治+地理外),学科教师魅力因素影响力最低,这反映出学生的考虑维度是由近及远的,近则为在高考取得高分,中则考虑到大学专业的限制,远则是学科前景,与自身的规划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水平因素与学科知识内容特点密切相关,推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会选择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归纳总结能力强的学生会选择历史、政治、地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信心较强。自身外部因素中,就业前景、学科兴趣两个因素在影响学生选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符合父母期望、避免学科扎堆因素影响力有限,反映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避免学科扎堆意识不足。
2.选科策略
(1)充分认识新高考模式
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并分析新高考模式,认识到新高考模式的“新”,找到新模式下的同与不同,比如选考科目、学业水平考科目的多样性组合、考核次数、考查内容、成绩计分方式、数学取消文理两卷、高校招生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等。
(2)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新高考模式
学生应充分了解新高考模式,面对新的选择、新的挑战,不要恐慌,不要懈怠,要意识到新高考模式是更加人性化的高考改革,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新高考模式。
(3)充分认识自我,做长远规划
新高考模式下,选科多样性为高中生敞开了多条高中学业发展“道路”。学生面对多条可选“道路”,应该走哪一条?这要求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做长远规划,不能随波逐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要提升个性化学习能力。学生在动手能力、自我效能感、性格、意志、志向等各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要认识自己的能力发展水平及潜力、心理承受能力、个人学科兴趣爱好、个人职业构想等。高中基本学科知识、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作铺垫,因此学生应以职业构想为目标,结合自身的思维、逻辑运算等能力优势,扬长补短、分步规划,例如刘宝剑提到的志向坚定者,首选最相关科目;兴趣明确者,首选最喜欢科目;偏科明显者,首选擅长科目;各科均衡者,首选适用科目;成绩一般者,首选自信科目。[4]
(4)了解学科结构内容特点,动态分析排名
学生在选科前要对各学科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容难度有初步的认识,而不至于知难而悔。这要求学校进行相关培训及指引。新高考模式下,再选科目采取的是等级赋分计算方式,学生在选科前更应关注的是学科排名而并非学科卷面成绩。动态排名则要求学生记录各学科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排名情况,以供选科时作为参考条件。当多门学科的排名趋于稳定且接近,则学生一定要树立为了未来职业发展而选择考试科目的清晰理念,而非选了科目再做后续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