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364000) 邹国华
福建省长汀一中(366300) 童文昭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用型学科,化学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运用。将化学知识运用于化工生产,通过工程活动“创造”出现实世界中的“人工物品”需要的思维方式属于工程思维,工程思维的主体是工程师、企业家和管理者,是在工程的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思维,工程思维的核心是筹划性地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国外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工程思维的研究早于我国,美国在2013年颁布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并首次将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内容整合进K-12教育,且明确提出了关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表现性期望、类型、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目标,随着美国K-12工程教育与全球STEM教育的发展,工程思维的培养逐渐走进基础教育阶段,我国也对此开始了研究实践。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综合Shlomo Waks、Loveland Thomas、王美茹、赵美岚等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梳理出中学阶段化学教学可培养的工程思维要素: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权衡性思维、价值性思维、双赢思维,具体涵义见表1。
化工生产是人类运用化学知识和规律的典型,化工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包含生产经济效应的评估、安全问题的评估、原料的选择、设备的设计、工艺条件的选择与优化、废气废料的回收与处理等方面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包含于工程思维之中。
工程问题往往是“结构不良”或“无明确边界”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学工程受到地域、气候、资金、人力资源等限制,也受到速率、限度等方面的影响,考虑问题要有全局意识,从整体出发,要预见可能的风险、危险及产品的可靠性,即要有系统性思维;如何合理匹配各要素,调和不同需求,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关系,需要有权衡性思维;化工生产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如何让生产的各方价值都最大化需要有价值性思维;生产中需要与其他企业、部门沟通合作以取得共同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服务于人类社会,应践行绿色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双赢思维。教学中以化工情境为载体,挖掘出适合学生探究的工程问题,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工程思维进行问题解决,进而发展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是在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和提升的,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所收集的信息,探究问题解决、权衡方案、优化方案、检验设计的合理性等过程的体验,提升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理解工艺设计的理性和方法。如何解决工程问题?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占小红在《工程实践融入基础科学教育:内涵、目标与路径》中设计的工程问题解决路径(见图1)提出以下对策。工程问题的解决,首先让学生明确问题的背景和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即要明确工程问题。针对待解决的工程问题,教师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也可以提供认识角度或信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或者合作讨论,预先制定出方案或寻找问题的答案。必要时再加以提示,优化、完善预设的方案或答案,进而探讨方案合理性、答案完整性。若方案合理、答案完整,工程问题解决;若方案不合理或答案不完整,教师继续提供信息提示,学生继续优化方案、完善答案,直到方案合理或答案完善为止。笔者以“合成氨工艺条件选择与优化”为例介绍工程思维培育的探索实践。
图1 工程问题的解决路径
工业合成氨是综合运用速率、平衡等知识优化反应条件的典型案例,内含原料选择、工艺条件选择及优化、经济效应评估等一系列工程问题。选择合适角度切入工程思维要素,能成为发展学生工程思维的很好载体。目前,在工业合成氨教学中融入工程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成果暂未出现,本研究将在继承过往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生产流程、生产设备中的可用素材,设计工程问题,引导学生以工程思维为指导,以知识运用为核心,在系统思考、对比权衡、价值分析中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最终在学习和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工程思维要素。
对于化工生产而言,生产原理、工艺条件、生产流程、生产设备是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工程问题,本设计亦从这几点出发,设计了三个工程问题任务,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笔者再将三个工程问题进行拆解,在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培养相应的工程思维要素,具体设计目标如下。
(1)在以氮气为原料生产氮肥的方案设计活动中,运用热力学、化学平衡等知识,从成本、能耗、反应限度等角度探讨氮气氧化法和还原法两种生产氮肥途径的价值,分析二者的优劣,发展权衡性思维和价值性思维。
(2)运用速率、限度、平衡移动等知识系统探讨影响工业合成氨的影响因素,并对压强、催化剂、温度、投料比等影响因素展开严谨的探究活动,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发展系统性、权衡性、价值性思维。
(3)在适当信息提示下,对工业合成氨生产流程和反应塔进行设计,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创新、创造能力的价值,发展创造性、价值性思维,以及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赢思维。
3.2.1 工程问题1:氮肥的获取途径
明确工程问题:如何设计合成氨的生产路线?
教师:自然界中能以何种物质为原料来生产氮肥?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氮气,因为空气中氮气约占78%,来源丰富,获取原料的成本低。
教师:以氮气为原料生产氮肥,即用氮气制备硝酸盐或铵盐氮肥,你可以设计出几种方案?
预设方案1:氧化法(N2→NO→NO2→HNO3→硝酸盐)。
预设方案2:还原法(N2→NH3→铵盐)。
教师:这两种方案工业生产价值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数据进行权衡分析。
学生:氮气氧化成NO属于吸热反应,需要吸收较高能量,生产成本较高,并且K很小,说明反应不容易进行;而氮气还原成氨气属放热反应,能耗较低,生产成本较低,且K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程度大,所以应选方案2为生产路线。
教师:分析很到位。工业上确实采用方案2来生产氮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氮气为原料,并设计合成氮肥的方案,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成本、能耗、反应限度等角度的对比权衡,选择有价值的方案,分析过程中权衡性思维和价值性思维得到发展、提升。
3.2.2工程问题2:合成氨工艺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将工程问题2拆解成5个工程任务,任务1主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任务2~5主要培养学生的权衡性思维和价值性思维。因任务2~5活动的设计方式大体相近,本文选取任务5进行具体介绍。
学生:影响合成氨反应的条件有压强、温度、催化剂、反应物浓度;选择生产条件应考虑速率、限度因素。
教师:除此之外,选择生产条件应考虑哪些因素?
提示:氨气是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吸入过多,会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化工生产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学生:还需考虑成本、环保、安全风险等因素。
总结:是的,影响合成氨反应的条件有压强、温度、催化剂、反应物浓度;选择生产条件应考虑速率、限度、成本、环保、安全风险等因素。我们首先应该对生产中的影响因素和面临的问题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然后再针对每个问题进行逐一攻克,这是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思路。
任务5:如何选择合成氨的氮气和氢气的投料比呢?
信息提示:原料投料比对平衡混合气中氨含量的影响见图2。
图2 原料投料比对平衡混合气中氨含量的影响
学生:以N2和H2的气体体积比为1∶3左右投入效果好。
教师:是的,此时混合气体中氨气含量高,那是否就以1∶3投料生产呢?
信息提示:①根据催化原理可知,氮气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分解的速率慢,是控制总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②淘宝显示纯度99.999%的氮气和氢气价格分别为290元/瓶、400元/瓶(40 L/瓶)。
学生:因为氮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速率慢,且价格低,所以投料时氮气应该稍微多一些。合成氨为可逆反应,增加反应中氮气的量可以提高氢气的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氮气反应速率慢,多一些氮气也可提高反应速率,提高产量。
教师:是的,应加入多一些氮气,实践证明合适的投料比为1∶2.8。
设计意图:化工生产前,对生产需考虑的问题要有全局的把握,预设方案1的主要意图为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合成氨需要选择的工艺条件,并明确选择依据,让学生对生产工艺条件的选择及优化有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将工程问题进行拆解,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运用速率、平衡、限度等知识,经过分析、推理、论证等探究活动,在成本、能耗、经济效应、安全风险等层面进行压强、温度、催化剂、投料比选择问题的对比权衡、价值分析,最终确定出合适的工艺条件。同时,学生的权衡性思维、价值性思维得以发展和提升。
3.2.3 工程问题3:合成氨流程、生产设备设计
合成氨流程和生产设备设计中,将工程问题拆解成两个任务,即探讨如何解决原料转化率低、氨气污染环境问题和如何解决碳素钢反应器龟裂爆炸问题。
任务1:如何解决原料转化率低、氨气污染环境问题。
信息提示:原料投料比为1∶2.8时,温度、压强对平衡混合气中氨含量的影响见图3。
图3 投料比为1∶2.8时,温度、压强对平衡混合气中氨含量的影响
教师:从图3可知,在400 ℃、500个标准大气压下,平衡体系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也才60.6%,要继续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将产物中氨气分离出来,未反应完的氮气和氢气继续用于反应。
教师:这个设想如何在合成氨中具体实现?生产流程该如何设计?
学生:可以设计循环反应装置,将氨气及时分离,而将未反应完的氮气和氢气返回反应器中继续反应。
教师:如何防止氨气污染环境问题呢?
学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密封,防止氨气逸出,氨气从混合气体中液化分离后,直接密封装瓶。
教师:很好,你们的方案与科学家哈伯是一致的。单次反应,反应物转化率低,并不能实现工业规模生产,哈伯进行了大胆设计,采用封闭流程和循环操作工艺。这种方法为合成氨的规模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化工生产提供了参考思路。
资料展示:合成氨流程设计简图见图4。
图4 合成氨流程设计
教师:图4的封闭流程和循环操作设计不仅解决了原料转化率低的问题,还能避免氨气逸出污染环境,这是多么伟大而有价值的设计啊。
任务2:如何解决碳素钢反应器龟裂爆炸问题。
信息提示:合成氨需要高压,碳素钢硬度、强度高,耐压性能好,但氢原子在高压的作用下会钻进受热膨胀后的碳素钢内部,并与碳元素发生反应,导致反应器内壁出现龟裂而爆炸;熟铁含碳量很低,可大幅降低氢原子渗透,但熟铁质地软,塑性好,延展性好,强度和硬度均较低,因此不耐高压。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碳素钢制作反应塔的外壳,里面再添一层熟铁。
提示:是的,里层的熟铁可降低氢原子渗透,外层的碳素钢能耐高压,二者结合是解决这一工程问题的一个思路。但熟铁并不能完全阻止氢原子的渗透,长时间生产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熟铁和碳素钢外壳之间会有一些氢气,碳素钢外壳依然存在龟裂爆炸的风险。
教师:该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想办法将渗透出的氢及时释放出来。
教师:很好的设想!可是如何在刚才设计的反应器中实现呢?
学生:可以在碳素钢外壳设计一些小孔,这样有氢逸出便能及时释放。
教师:设计得太好了,在碳素钢圆筒反应塔内加熟铁制成的内衬,这样的结构既能承受高压,又能大幅降低氢原子向碳素钢圆筒内壁渗透。加了内衬之后,如何及时排放渗透到内衬外侧的少量气体是关键问题。经过长时间探索,博施在碳素钢圆筒上钻一些小孔,将渗透在内衬外侧的少量氢气排放出来,这样设计的反应塔防爆效果非常好。不仅成本低,还有效地解决了反应塔爆炸问题。博施经过长时间研究和试验后,完美地解决了此问题。
总结:哈伯和博施两位科学巨匠,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了合成氨中的难题,这些难题的攻克为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合成氨的规模生产,为世界解决粮食生产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哈伯和博施为合成氨规模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科学知识,还要学习科学巨匠直面问题、勇于挑战的精神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创造能力。
设计意图:封闭流程和循环操作工艺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防止氨气污染环境,这正是该工艺的优势与价值,引导学生培养价值性思维、双赢思维;通过合成氨中的流程设计和碳素钢加熟铁内衬双层反应塔设计活动,体会创新、创造能力的价值,并感受科学家伟大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合探索实践,笔者认为,教学中培养工程思维应关注以下几点。
科学知识在工业领域的具体运用需要有工程思维的支配,工程思维的培养需要选择适当的工程问题情境。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包含或者从中可挖掘的化工生产有:工业制硫酸、工业制硝酸、工业合成氨、高炉炼铁、石油的炼制、海水的综合利用(晒盐、提镁、提溴)、海产品(海带)提碘、煤的综合利用、电冶金、氯碱工业、侯氏制碱等。此外,选择性必修的另外两个模块、选修课程3个系列中还可挖掘其他的化工生产素材。这类素材资源丰富,通过数据库、书籍、网络等方式即可获取丰富的资料,在生产原理、原料的获取、工艺条件的选择与优化、产品的制备与纯化、绿色环保、装置设备等角度收集资料,经过筛选、加工设计合适的工程问题,融入对应的工程思维要素的培养。
在工程思维培养的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协作、探讨来完成工程问题,工程问题对学生而言是陌生、复杂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有利于观点的表达和讨论,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面、正确,并不是课堂关注的焦点,而运用工程思维要素进行推理、权衡的过程才是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正视个体差异和知识的局限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工程问题往往涉及的知识广、考虑的因素多,其解决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多次优化、完善后才能形成合理的方案,教学中应适当提供认识角度和信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使工程问题任务的解决能深入、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