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缝合器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1-04-27 09:55田茂芸
医疗装备 2021年7期
关键词:止血带卧床脑血管

田茂芸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辽宁大连 116011)

脑血管介入术是指通过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后进入脑血管并进行介入手术或检查的方式[1],该术式可清楚显示患者脑部血管的血流状况、侧支循环和血管异常情况,有助于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狭窄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行全身肝素化并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使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因此,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压迫止血是传统的止血方式,但其止血效果差且制动时间长[2]。近年来,血管缝合器逐渐应用于介入手术中,其止血优势明显[3-6]。血管缝合器适用于使用5~21F 鞘管进行介入导管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可在术后经皮递送缝线以缝合股总动脉穿刺部位。鞘管尺寸大于8F 时,至少需要2件缝合器械,并同时采用预先埋置缝合技术。本研究比较血管缝合器与加压止血带压迫止血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旨在探索一种更加安全、有效、舒适的股动脉止血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6月于医院行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穿刺点止血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术前检查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功能均无异常;术前患者神志清楚、无失语;股动脉直径>5.0 mm,无血管性疾病,至少一侧股动脉、髂动脉无严重钙化、狭窄、迂曲、夹层或动脉瘤;穿刺部位皮肤无破损、感染及硬结;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腰背痛的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伴有精神、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无菌纱布和加压止血带包扎止血:术后由医师人工按压穿刺点15~20 min,然后将无菌纱布覆盖于穿刺点上方,由助手协助用加压止血带8字形固定[7];患者返回病房后保持平卧,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

观察组术后使用ProGlide 6F 血管缝合器局部止血:术后,医师将导丝经鞘管送入股动脉,然后拔除股动脉鞘管,将缝合器沿导丝送入股动脉至有动脉血液从标记处喷出时撤出导丝;然后打开控制杆使其在血管内张开,缓慢回撤缝合线,感到有阻力时回撤针栓并引出两条缝线,打结,再以缝合器将两根线的结顶紧0.5 min 左右;放松缝合器、缝线,纱布覆盖;最后,用弹力绷带及纱布加压止血,患者返回病房后保持平卧,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肢体制动时间(止血成功至患者下床活动)、并发症(穿刺点出血、血肿及尿潴留、骶尾部褥疮)发生率、患者卧床时间及护理时间(护士每次护理患者所用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制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肢体制动时间为(6.15±0.50)h,短于对照组的(18.21±1.3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6,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卧床时间和护理时间比较

观察组卧床时间及护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卧床时间和护理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卧床时间和护理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患者卧床时间(h) 护理时间(min)观察组 40 6.15±0.50 6.42±0.69对照组 40 18.21±1.35 9.68±1.03 t-52.86 -16.63 P 0.00 0.00

3 讨论

脑血管介入术是临床常用的检查和治疗方式,但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及术后体位限制与制动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尿潴留、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8]。

采用传统加压止血带止血时,需严格控制止血带的松紧度,过松止血效果不佳,过紧则会伤及神经;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包扎时间较长,还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10];此外,长时间卧床还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血管缝合器可以直接缝合穿刺血管,做到迅速有效止血,并且降低对动脉的压迫程度,减少缝合后血管的渗血量,提高止血效果;与使用加压止血带组患者相比,血管缝合器可短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5],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对照组1例患者因为术后翻身时未按压穿刺处导致加压止血带松动,进而导致穿刺点出血,更换加压止血带重新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因此,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患者术后由于长期肢体制动卧床,会导致尿潴留,使用血管缝合器的患者肢体制动时间缩短,术后6 h 即可下地活动。因此,血管缝合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也降低了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7]。本研究中,由于卧床时间缩短,观察组无褥疮发生,对照组则有2例卧床期间骶尾部皮肤出现了Ⅰ期褥疮。采用无菌纱布和加压止血带包扎止血的患者由导管室返回病房后,病房护士需与导管室护士进行交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11],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末梢皮温和色泽是否正常,护理时间较长;使用血管缝合器局部止血的患者返回病房6 h 后即可下地活动,护理时间相对较短,可节省人力,提升护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血管缝合器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血管穿刺点位于股动脉分叉及股浅动脉则不可使用血管缝合器[12]。

综上所述,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采用血管缝合器局部止血,可缩短肢体制动时间、患者卧床时间及护理时间,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止血带卧床脑血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TPE止血带
急救止血,止血带您会用吗
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的使用对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