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启超,黄晓霞,刘晔,何晓星
1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福建福州 350001);2 福建省儿童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1)
购置医疗设备是医院资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医疗设备配置可更加积极地促进临床业务开展,为医院带来可观的效益。医疗设备预算管理需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1]。预算方案制定的科学与否能够考验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的素质与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医疗设备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一动力三循环”管理模式构建“一方向双体系”医疗设备预算管理机制,以提升管理水平,现报道如下。
目前,医疗设备预算的完成质量普遍不高,计划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虽然部分原因可归结于技术发展更迭加快,产品结构趋于多元化,而预算编制则通常需要提前半年进行,故存在一定难度,但大部分原因仍集中在主观层面[2]。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不够明确,以及事前论证与事后考核体系建设不够全面,导致了重视程度不足、考虑不够全面等问题,易使预算流于形式[3]。因此,亟须为现阶段医疗设备预算管理工作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
“一动力三循环”医疗质量管理模式由黄发云等所在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团队提出,用于持续提高自身管理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4]。该模式开创性地参考了人体循环系统,并具备类似生物体的环境适应机制,经运行、反馈,提升后再运行、再反馈的循环进化,以更加贴合应用场景,进而助力管理对象逐步实现目标。同时该模式还具备可重塑性,通过改造可形成医疗设备预算管理机制,以推动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医疗设备预算工作的开展受制于财务管理框架,设备管理部门为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具体事务,如将临床编制的预算方案、可行性论证及预算执行情况等统一汇总于财务管理部门等;属于年度预算的,应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属于预算调整或追加的,应由院党委会审批通过。此外,预算执行、考核过程还需信息、经管和审计等部门的配合。医疗设备预算工作属系统性工程,细节较多、流程繁杂、时间跨度长,整个团队必须秉持奉献、团结、协作的态度,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医疗设备预算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临床的学科建设,临床部门希望通过设备引入为自身工作带来帮助与提升,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业务发展的长远性:业务的开展不能拘泥于当下,需提前规划。(2)患者需求的时效性:无法及时配置患者需要的设备和技术,则易造成患者流失。(3)科研建设的先进性:要想处于业内领先地位,需前沿技术来引领发展,基于业务开展需要,临床科室往往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购入所需医疗设备,以应对业务量增长、老旧设备停用或新技术开展等状况。
上级的决策是医疗设备预算工作开展的依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推进预算管理工作[5]。省卫生、财政主管部门为顺应国家要求,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不断出台政策强化预算管理。2014年起,福建于全省范围内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不得组织无预算的采购活动,但各单位仍利用频繁的预算调整或追加应对编制偏差。2016年,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财政要求对预算调整工作做了进一步规范,明确要求必须通过建立政府采购调整内部审核、研究机制,杜绝政府采购预算调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前,医疗设备预算执行情况已逐步融入省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中,对预算编制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
为满足“目标环”的具体需求,管理团队依据“决策环”的指导,从主观因素入手,引入了创新的“一方向双体系”医疗设备预算管理机制。临床科室在编制预算时须严格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并通过完善医疗设备预算工作事前论证与事后考核的制度体系,补齐管理短板,提高编制质量,提升执行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预算工作于认知层面和实施层面上存在的问题[6]。
学科发展方向需要在医院决策层的重视与支持下持续推进,若方向不够明确,则计划存在变数[7]。“一方向”是设备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其不是具体的某项任务,而是由医院领导或主管部门制定的涉及医疗设备的学科发展要求或规划,体现为区域性医疗卫生发展方针、各级重点临床专科建设规划或经批复的其他学科发展方案等,在制定设备预算时必须严格遵照上述内容。
临床部门应根据学科的发展方向并综合医院的发展需要,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形成医疗设备配置的计划,并由财务、设备部门进行备案。计划类型包括长远计划、短期计划及应急计划。(1)长远计划: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应符合学科长远的建设需要,并根据各自领域的发展情况及自身定位不断修正。(2)短期计划:年度医疗设备购置方案必须严格遵照财政要求,经过充分论证与考虑,具备严谨性与可操作性。(3)应急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满足突发设备损坏必须更新,或因业务量增加原有设备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而急需采购医疗设备的要求,一般以调整或追加的方式制定预算项目,在整体计划中所占比例不得过大,且需把控频率。
“双体系”包含事前的论证体系与事后的考核体系。论证体系主要指预算申报前的可行性论证,即通过合理的效益分析,为设备的购置提供充分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8]。考核体系主要指预算执行后的实施结果评价,即针对预算的利用情况建立指标,评估执行效率。
3.2.1 论证体系
医疗设备的论证一般包括可行性论证及采购需求论证。预算编制前的论证为可行性论证,大致通过阐述自身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方向,结合申请设备的效益情况等进行配置必要性分析。临床根据要求提交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应从整体方案着手,需考虑设备使用场地、人员资质等基本条件。其中,低值设备应从旧设备报废或业务增长等方面对购置必要性进行简要阐述,高值设备则依据收益类型着重分析。(1)论证内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医疗设备,其可行性论证应对设备单位周期内的收益期望(设备使用率、检查收入等)、支出情况(人员、水电、场地、维护、折旧等)以及成本回收周期等分别予以科学地测算;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医疗设备,其可行性论证应包含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收益,例如急救类设备可于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验类设备可对特定的科研工作产生有效推力,故需根据设备类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阐述。(2)论证流程:设备管理部门依据医院的实际设备购置情况,出台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论证管理办法》,成立采购论证管理小组,对临床科室提出的拟采购医疗设备可行性依据进行讨论,并将结果上报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办公会议审议,经批准后方可上报。
3.2.2 考核体系
有效的考核可促使临床科室在编制预算时充分把握自身发展需要,全面思考,进而有助于提高临床部门的认知水平,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严谨性。预算的考核也是可行性论证的反馈,故与论证内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考核内容:经济效益的考核主要围绕设备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展开,对检查人次数、收费情况、设备开机率等有关收入的数据,以及维保费、场地、水电、人员等成本费用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是否满足购置预期;社会效益的考核主要涵盖设备对学科发展的提升及科研建设的推动,通过对检查的阳性率、课题的推进或典型案例等的分享和说明,分析设备配置是否给科室与医院带来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隐性收益。(2)考核流程:设立专人定期巡视调查设备是否存在闲置情况,并收集各类数据;参考预算编制时的可行性论证,将实际采购的设备分为低值和高值设备,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重点考核高值设备;由财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根据专人收集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汇总相关数据,形成效益报告;召开预算推进会,预算委员会根据执行情况及可行性分析论证,评价执行效率,执行效率低、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不理想的科室须进行书面说明;将考核结果作为指导科室后期预算的审议根据,预算执行效率低的部门所申报设备预算方案将在次年度的医院预算会上被重点问询与评议,并对其提出合理建议。
我院自2018年起全面实行“一方向双体系”的医疗设备预算管理机制,并将其应用于2019年度医疗设备预算管理工作中,收效显著。
根据2017~2019年我院医疗设备预算项目执行情况,在实施“一方向双体系”医疗设备预算管理机制后,2019年医疗设备预算执行效率高于2017年及2018年,见表1。
表1 2017~2019年我院医疗设备预算项目执行情况
通过实施医疗设备“一方向双体系”管理机制,各部门、科室对预算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大多数部门2019年的预算执行率较2018年得到较大改善,以往预算执行率较高的部门仍保持较高水平;基于充分的可行性论证,2019年新建的中心实验室年度预算执行率为100%,见表2。
表2 我院部分科室2018~2019年预算执行率情况(%)
经调查,我院自2019年起所采购的医疗设备均未出现闲置现象,对临床科室的业务工作、学科发展及科研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
作为“一动力三循环”的衍生模式,“一方向双体系”同样具备类似于人体的环境适应机制及自我提升的功能。通过有效反馈,管理团队可对制度、实施手段加以完善后再应用。
目前,医院尚属于自负盈亏的主体,使用部门提出的可行性论证大多倾向于设备经济效益。出于对使用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临床对社会效益优先的医疗设备预算编制仍持相对谨慎的态度。预算的可行性论证应向更加全面的效益分析发展,确保设备的购置具备充分的依据,并响应医改的号召,优先考虑医院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本质。
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对预算执行效率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今后,上级主管部门在设置各类检查、考核指标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时,可将“一方向双体系”管理方法的实施情况作为客观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医疗设备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主要依靠人工的数据收集及分析方式已成为提升工作效率与丰富数据类型的瓶颈,且尚存在的论证与考核维度较为单一等问题均需依靠信息化手段的加强。此外,临床科室对预算的认知较以往虽已大幅度提升,但仍有必要继续强化,因此,继续推进实行诸如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或作为将来预算审核依据等举措是进一步加强设备预算工作及完善制度体系的重点方向。
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医疗设备于短期内便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同时,医疗设备在临床和科研领域的作用愈加重要,诸多诊疗、实验等的开展都需依靠医疗设备。医疗工作对医疗设备需求的迫切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设备预算编制的前瞻难度。
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方向双体系”医疗设备预算管理机制,可确保医院设备预算管理工作在满足各级决策要求的前提下,逐步达成临床在业务开展、患者需求、科研建设上对设备配置长远性、时效性、先进性的需求目标,使管理质量持续提升,资源配置愈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