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延国 赵昌运 司宝青
摘要:“阳光排舞”校本课程,弥补长清特校运动康复资源的不足。它以“课堂教学”和“大课间”为主阵地,并作为特色活动加以开展。排舞的教学实践,助推了“五育融合”育人,学生体育素养与身体机能、艺术与文明等素养显著提升;排舞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促进了长清特校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引领着学校内涵发展。
关键词:“阳光排舞”;培智学校;实践研究;素养提升;内涵发展
排舞,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乡村,融体育与艺术为一体,可独享也可共舞,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音乐丰富多元,动作变化多样,形式多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非常适合培智学生学习。
近几年,随着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推进,济南市长清特殊教育校把“阳光排舞”设置为培智校本课程,弥补了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
一、阳光排舞课程开发的背景
针对培智学生各类异质特点与学校课程基本现状,已存在较为明显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改革的需求
自学校由聋生教育转为培智教育以来,课程设置沿用国家课程标准,体育课堂采用传统的内容和方法,内容统一、模式固定,课堂结构和组织程序化。伴随新课改的启动,使特色校本课程引进成为可能,而阳光排舞进校园,体育与艺术的结合,改善了体育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也解决了体育康复教学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融合实施康复训练方法的不足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康复与训练课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不同的康复需求,制定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采取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模式实施康复训练。鉴于此,经考察论证,学校于2018年11月把“阳光排舞”引进特教校园,开启了校园培智学生牵手排舞的探索和实践。
二、阳光排舞课程促进智障儿童成长的教育意义
(一)以舞相伴,共享舞韵
培智儿童,时常表现为极端情绪,但智力落后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较高,像音乐欢快,节奏感强的《舞动中国》,当热情、奔放的音乐响起,培智学生随着翩翩起舞,陶醉于排舞当中;再如:选择动作简单、欢快童趣感较强的《小玉米》,让特殊孩子们找回久违的童真、舒缓了情绪、陶醉了身心;还有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学生们边唱边跳伴随着礼仪动作,学生受到浓厚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以舞为缘,用心相伴
因为对特殊教育的热爱,教师们走出去请进来与舞蹈专家交流,在教学中,老师们耐心细致对学生进行动作指导、排舞队形设计、动作编排以及整体效果等研究;采用专业的教学和训练,让“阳光排舞”陪伴学生快乐成长,努力实践着培智学校的“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新课标教育理念。
(三)以舞为媒,快乐成长
鉴于培智学生的智力缺陷,影响着自身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我们采取一般要求和特别要求,根据不同学生,设定不同层次训练方法;注重训练过程中强化动作规范与整体效果相统一;另外,强化学生训练力度,力求阳光排舞动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体特校师生携手并肩“以舞为媒”共享排舞乐趣和愉悦。
三、阳光排舞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校园实践
目前培智学校排舞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尚有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真正让学生感受排舞运动的魅力,打造排舞特色教学课程。
(一) 培智学校排舞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教师队伍排舞理论和技术缺乏
虽然,2018年排舞引进学校,但相对排舞专业的教师人数是稀少的;在今后的排舞课程实践中应加强排舞教师的培训力度,以便适应学校排舞课堂教学和训练工作。
第二、排舞教材编排与教科研能力不足缺乏
目前排舞专业教材较少,老师也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了解和掌握排舞的内在精髓,认真分析和掌握培智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更加深入的在培智学校中充分展示出排舞的艺术魅力和独特价值。
(二)排舞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缺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贯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维理念。然而,社会上排舞的舞种繁多,这就需要在校老师根据学生特点选用和创编适合智障学生康复发展的排舞内容。
(三) 完善培智学校排舞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的对策
第一、加强专业培训,积极引进人才
针对当前我校排舞在专业师资方面存在的不足,着力加强对现有的排舞教师的业务培养;同时,结合上级部门增加体育类毕业生招考编制,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第二、把握学生特点,确定排舞曲目
“阳光排舞”作为培智学校体育校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方式,体现了培智教育的特殊性。同时以《课程标准》为引领,长清特校构建了“感受与欣赏”“模仿和训练排舞”“训练参赛排舞项目”三个层次的排舞课程领域。
针对培智学生的身心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需要,我们构建和细化了这三个学习领域目标体系群,使每一位学生在课程及学习中都能找到现有的能力位阶和发展方向。
1.“感受与欣赏”
优美灵动的排舞不仅锻炼智障学生集中、分配注意力的能力,还培养智障学生对听觉的专注、观察力和思维。“感受与欣赏”的曲目有:《舞动中国》《小玉米》《我爱你中国》等。
2.“模仿与训练排舞”
校园阳光排舞利用音乐的韵律节奏改善、提高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而模仿與训练排舞贯穿整个排舞学习内容和各阶段。“模仿与训练排舞”的曲目有:《舞动中国》《小玉米》《萌萌哒》《三字经》。
3.“训练参赛排舞项目”
这种活动形式生动、有趣,参与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训练参赛排舞项目”的曲目有:《舞动中国》《小玉米》《萌萌哒》《三字经》。
第三、完善教学体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校园阳光排舞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就是完善的排舞教学体系与内容。与此同时,集中资源和力量自主创编更多能适合智障学生教育教学的排舞曲目。
第四、实行排舞社团教学
将阳光排舞进行项目化管理,把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同学老师凝聚在排舞社团中;形成学生校园排舞课程必修或选修课,由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教学共同提高。
(四)排舞课程的实施
排舞课程以“课堂教学”和“大课间”为主阵地,具体按照如下来途径实施的。
成立长清特校排舞队。精心打造了一支由学生、教师、家长和助教团队(志愿者)组成的“特校排舞表演队”。
第二、经过与专家认真研讨分析精选编排排舞曲目,分析每一名学生现状,根据学生特点制度個别康复训练计划,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曲目和动作,引导和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课堂教学。首先,建立排舞资源库,并不断研发创编;其次,我们将学生排舞课程分为基础教学、能力教学和拓展教学三个教学模块,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供三个层次学生教学或使用,我们称“ABC”模块教学法。
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面向C类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同学引领下基本完成排舞动作即可;再如:“三字经”等,B类学生可以伴随音乐和自己唱读,完成排舞规定动作,在教学和练习中潜移默化提升舞动技能;再如:A类学生则属于教学拓展群体,他们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下,像“舞动中国”“小玉米”等这类难度相对较大就是他们的教学“必修课”,此类学生更承担着对外交流和外出比赛等“重大任务”;学生采用进位动态管理(C→B→A)。
第四、精彩课间。我们充分利用大课间,开展阳光排舞并作为特色活动进行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阳光排舞;积极营造排舞校园氛围。
第五、排舞科研。老师们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在教学心得、反思、总结中不断完善排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阳光校园排舞的教学实践在理论协同发展下健康有序科学向前发展。
四、阳光排舞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阳光排舞助推学生体育及综合素养提升
校园排舞是集体育、音乐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校园排舞的应用和实践表明,有效提升了学生体育素养;艺术修养得到了熏陶,提升了音乐鉴赏能力;文明素养得到锻炼强化;身体机能明显改善或提高。同时,排舞的德育渗透功能得到彰显,利用训练和外出比赛这种“移动课堂”,精准实施了学生的微德育教育。
(二)阳光排舞助推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快速成长
阳光排舞让教师体育素养得到极大提升,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校园阳光排舞活动开展和深化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通过排舞运动的开展增强了特教育人团队意识,“爱心加专业”特教理念得到印证和提升。活动实施助推了学校科研立校和科研兴校发展理念。
(三)特色排舞的校园实践 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第一、创编校园“阳光排舞”校本课程。精选编排有针对性的曲目,确定《舞动中国》《小玉米》《萌萌哒》等为课程教学内容;其中《三字经》,《祖国祖国,我爱你》等为自主创编曲目,课程内容更具时代特色。
第二、在排舞实践中探索了从特色课程设置到自主创编;从课堂教学到“舞动校园”(大课间);从而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个性发展的特色排舞教学发展模式;形成校园排舞“ABC”模块教学法。
第三、2019年11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福摩杯“舞动中国-排舞联赛”全国总决赛,荣获特殊学校组,小集体团体第一名;特殊学校组小集体,初级串烧曲目一等奖。
第四、2019年度被评为全国“阳光排舞进校园”三星级示范学校和山东省排舞工作先进单位;长清特校受邀参加了2019年度全国排舞论坛和经验交流。学校排舞被央视、济南时报等十多家媒体先后报道,学校排舞的成功开展助推了排舞的区域推广和发展。
打造了排舞的校园特色文化,形成亮丽名片,用积极、健康、阳光的体育精神引领着学校经典诵读、“天使之音”、乒乓球及地掷球项目的有序开展;校园排舞开启了学生个性发展之路,让更多的学生走进社团,不断提升良好育人氛围,助推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
第五、打造了排舞的校园特色文化,形成亮丽名片,用积极、健康、阳光的体育精神引领着学校经典诵读、“天使之音”、乒乓球及地掷球项目的有序开展;校园排舞开启了学生个性发展之路,让更多的学生走进社团,不断提升良好育人氛围,助推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