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尚雨
摘要:在全媒体环境下,伴随着国际权利结构变化,全球的治理体系也已逐渐失衡。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应先讲好中国模式、中国发展的背后逻辑,通过文本打造“三话”——话语生产、话语传播、话语体系的讲述新策略,打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和中国文化感召力。
关键词:话语生产;话语传播;话语体系;仪式观;内在逻辑
当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正在成为国际舞台中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多的国际观察者不只在意中国的发展奇迹,更加在意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内在逻辑。因此,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先讲好中国模式。
一、话语生产:打造有逻辑有内涵的话语生产
随着中国国力近几年的不断增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就成了中国国际传播的一大重点问题,而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该充分解读中国实践,充分建构中国理论,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来讲述中国道理。中国故事的背后逻辑并不是延续我们历史的母版,现在中国所谈论的儒家思想已是超越并扬弃的“以和为贵”。中国之所以会有如此大之变革,靠的就是中国背后的内在逻辑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话语传播:打造有特色有效率的话语传播
讲述中国文化背后逻辑的中国故事在注重内容的同时也应注重传播的方式方法,“有理说得出”的同时也应打造“听了记得住的”的高效率、有特色的中国话语传播方式。
(一)传播技术:加速新旧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对优质中国故事的讲述应该坚持媒介融合,充分的利用新媒介、新技术、app、播客、VR/AR等技术。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中提出媒介再现的原理,媒介再现是人们的一种符号选择与建构,是创造所关注对象或观念的意义与结果之过程。
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向着深度融合,发展话语生产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原则,顺应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的传播新趋势,力求更好的讲述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与逻辑。
(二)传播仪式:仪式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詹姆斯·凯里提出过“媒介仪式观”的理论,他认为文化研究的目标不是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通过共享与沟通,建构并维系人类的文化世界。基于“共享”“参与”的意义,凯里提出了“仪式观”。在国际传播中,巧妙地通过“仪式观”的传播更容易完成“破圈”,增强传播的效果与说服力。
传播的仪式观效应可以更直观地带给人们震撼,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背后的内在逻辑,如今年大火的河南台节目《唐宫春宴》,也是通过晚会节目这一仪式讲述了唐代的历史,不知不觉便讲好了中国故事与中国历史。
三、话语体系:有力量有统筹的话语体系
面对种种国际关系乱象与种种国际传播的新挑战,我国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故事背后的内在逻辑的话语体系也应变得更有力量、更有统筹。
在传播主体上,应与第三方合作,广泛收集、获取海外受众的反馈与数据,通过数据来判断受众的需要,同时也要改进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形态,变宣传为交流,应打造“说了有人听的”讲述新方式,找寻情感破圈口,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内在逻辑;最终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国际传播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如“三台合一”的中国之声一样,整合分散的对外传播媒体资源,共同打造强有力对外讲述媒介集团。
四、结语
“中国叙事体系”是用中国理论诠释中国实践,用中国故事升华中国理论,做到中國叙事新体系,不仅能讲好中国故事,也能讲好中国故事的背后内在逻辑。而要想达到中国叙事体系,要从知识方面将中国的发展的现实特征与现实问题讲述好,在国际中做到“有理说得清,说了有人听,听了能记住”这一目标,通过讲述中国故事的背后逻辑更加充分的在国际上传达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东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2):4.
[2] 梁砾文,王雪梅.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建构[J].社会科学文摘,2018(2):2.
[3] 谭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的两大转变[J].对外传播,2015(4):2.
[4] 孙伟平,孙晓静.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4):8.
[5]童兵.在文化合力中推进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6):5.
[6]尹佳.当前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机制创新思考[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6(2):3.
[7]陈邵桂.传播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扛鼎之作——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2):2.
[8]蔡惠福,顾黎.关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几点思考[J].新闻大学,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