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丽
摘要: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构成方式,因此对于词类的使用方式和习惯也有所不同。在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译者有必要改变原语的词性。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文本出自《经济学人》经济类和科技类的文章,旨在研究词性转换问题,具体分为名词转换问题、动词转换问题、形容词转换问题。针对名词转换问题,采用名词转换为动词和形容词的方法进行翻译。针对动词转换问题,采用动词转换为名词和副词的方法进行翻译。针对形容词转换问题,采用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和副词的方法进行翻译。然后选取典型案例来说明如何运用翻译方法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经济学人》;词性转换;翻译方法
一、《经济学人》简介
(一)文本介绍
《经济学人》创办于1843年,是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是一份国际性新闻和商业周刊,提供对全球政治、商业、金融、科学及技术的清晰报道、评论和分析。被认可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商业期刊之一。
(二)文本特点
《经济学人》文章专业性较强,语言措辞严谨,并且其中有诸多英汉语言差异,这对中国读者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译出准确且合乎目的语的文章也有一定困难。因此理解这些语言差异至关重要。
(三)翻译难点
笔者在翻译《经济学人》经济类和科技类文章的过程中,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大量差异,尤其是在词类上不能完全对应。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词性转换是常见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合理处理各种句式。对于英汉语言不同之处,要灵活运用词性转换的技巧,有时须改变原文词类或句子成分才能自然流畅地传达出原文意思。
二、词类转换的必要性
按照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经济学人》属信息类文本。信息类文本以陈述事理、描述过程为主,逻辑性强、结构严密。而且其句子常带有许多修饰、限定成分,如果译文出现误译、冗长、逻辑不严、前后文章无法衔接,就会让读者出现阅读障碍。方梦之教授曾谈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差异较大,如果译者在翻译中一味强调词性对等,生搬硬套,那么译文不仅晦涩难懂,而且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各词类之间要互相转换。词类转换不仅使译文通畅,更能使译文能够符合目的语的通用规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案例分析
针对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语言特点,笔者主要总结了3大类关于词性转换的方法:名词的转换、动词的转换、形容词的转换。
(一)名词的解决方案
大量的英汉词类对比研究显示,汉语多用动词,句子具有动态感;英语国家青睐静态的思维模式,所以文章中大量使用名词。在造句用词方面,英语名词的使用率远远高于汉语名词的使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尊重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名词和其他词性间相互转换。
1.名词转变为动词
在信息类文本中,通常在描述一些事理过程、行为现象,甚至情感状态的时候,往往使用静态名词,使表达正式、客观。因此,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往往需要用对应的动词来进行动态表达。
1a:Spectacular falls in the price of renewable energy are giving governments confidence that their green investments will pay off.
1b:可再生能源价格大跌,这使政府相信它们的绿色投资会获得回报。
分析:这句话将“spectacular falls” 和 “confidence”翻译为动词"大跌"、“相信”,使译文流畅通顺。如果将这句话机械性地翻译成"可再生能源的大幅下跌给政府信心,绿色投资会获得回报",则译文显得不够地道,有严重的翻译腔。通常,遇到诸如fall这类在英语中名词、动词同形的单词,汉译时可译成动词。
2a:It has been a reminder that adversity often forces societies to advance.
2b:这场危机提醒我们,逆境常常促使社会进步。
分析:这句话将名词“reminder”翻译为动词“提醒”,并且增译“我们”。如果把这句话直接翻译为“逆境常常促使社会进步是一个提醒”,这样的译文生硬死板,句式过长,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名词转变为形容词
3a:You might think that this competition is just a blip.
3b:你可能會认为这种竞争只是暂时的。
分析:“blip”在字典里的含义是 a sudden but temporary change表突然的、暂时性的变化。如果按照字典的含义直接翻译成名词形式“这种竞争是一种暂时性的变化。”,这样的行文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舍弃名词形式直接选取核心含义“暂时性”则可使译文表达流畅。
(二)动词的解决方案
1.动词转译为名词
在信息类文本中,如果动词形式影响目的语的流畅或者使译文晦涩难懂,在翻译中译者经常会直接把动词转换成名词。
4a:In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of 2020 America’s non-residential private sector spent more on computers,software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than on buildings and industrial gear for the first time in over a decade.
4b:在2020年的第二、三季度,美国的非住宅私营部门在计算机、软件和研发上的支出超过了对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的投入,这是十多年来的首次。
5a:Central banks are worrying ever more about jobs and less about inflation.
5b:央行对就业的担忧越来越多,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越来越少。
分析:如果直译成动词形式会表现出严重的翻译腔,上述两个例句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涉及比较级的句型,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把动词转换成偏正结构的名词形式,使译文准确精练,使之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动词转译为动词
6a:Doomsayers have doubled down on predictions of long-term labour-market woes.
6b:悲观主义者更坚定地预测劳动力市场将面临长期问题。
分析:因为“prediction”根据表达习惯转译为动词形式,所以“double down on”就需要相应地转译为副词形式,以使译文流畅自然。
7a:People tend to be sentimental about how wonderful work used to be
7b:人们往往对过去的工作留恋,
分析:动词tend意思为"照顾;倾向",在这句话中,巧妙地运用词类转换的方法,把动词tend转换为副词,翻译为"往往",使译文的语言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形容词的解决方案
1.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如果形容词、定冠词在表示一类人、一类事或作表语表示事物属性时,通常将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进行翻译,
8a:Multinationals make more revenue in Asia than in America and their bosses turn to there,not to California or Paris,to see the latest in digital marketing,branding and logistics.
8b:跨国公司在亚洲的收入超过了美国,它们的老板为了了解数字营销、品牌和物流的最新趋势。
分析:“latest”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为“最新的,”与“the”连用,表示数字营销、品牌和物流的本质属性,需要将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最新趋势”,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逻辑。
9a:It is right to judge economic progress by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edian wages,not profits or share prices.
9b:根據工资中位数的购买力来衡量经济进步,而不是根据利润或股价来衡量,才是正确之举。
分析:“right”本意是形容词“正确的”,如果直译就是“根据工资中位数的购买力来衡量经济进步,而不是根据利润或股价来衡量,才是正确的”,把形容词变化为四字格的名词可以增强语言的张力,使译文更加传神地道。
2.形容词转化为动词
在信息类文本中,如遇到形容词在系动词后作表语时,通常考虑直接翻译成汉语动词。此外,在翻译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时,为了符合汉语多动词的语言特点,也会转译成动词。还有一些形容词性短语做谓语时也会转化为动词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10a:Productivity growth was lackluster.
10b:生产率增长疲软。
分析:“lackluster”是表语形容词,表示“缺乏光泽的,暗淡的”,如果直译为“生产率增长是没有暗淡的”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晦涩难懂,所以在翻译时直接转化为符合语境的动词“疲软”,使译文表达流畅。
11a:the next quarter will almost certainly be even weaker.
11b:下个季度的出货量将进一步下降。
分析:“weaker”原义为“更虚弱”,但是译文根据表达习惯把形容词形式转变为动词形式“下降”,这样的变化在类似《经济学人》这样的文本中十分常见,在附录2频率最高的变化就是把形容词转变为动词。
3.形容词变化为副词
在信息类文本的翻译中,一般情况下名词可直接转换为动词,而原本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则直接转换为副词来修饰动词。
12a:Over time that would compound into a big rise in living standards.
12b: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大幅提高生活水平。
分析:在上述例子中,因为 “rise”转换为动词进行翻译,所以原本修饰这个动词的形容词就会相应地变化为副词来修饰动词,这样使译文表达更为准确精练,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四、结语
针对本次《经济学人》翻译实践任务,本文作者深深地体会到翻译要求译文能尽量忠实再现原作思想、贴近原文,风格和笔调,并且像原文一样行文自然。词类转换是翻译时最为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采用词类转换法必须使译文忠于原文,而且符合译文达意传神的表达习惯。
本文在词类转换的原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翻译实践,具体分析了英译汉过程中英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类转换现象,归纳出上述词类间转换的一些规律,并且发现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各词转译为动词最常见,并肯定词类转换具有使译文通顺流畅的功能。译者需要在认识到词类转换规律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词类转换的规律,避免翻译腔和生搬硬套,使译文地道传神。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 陈定刚.英语翻译技巧中词性的转换策略[J].才智,2018(20):78-79.
[3]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外出版社,2019.
[4] 余粼.探讨英语翻译技巧中词性的转换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8(03):46-47.
[5] 叶子南.对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新认识[J].中国翻译, 2007(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