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和,张佳榕,林晓阳,陈建喜
泉州市泉港区医院骨科,福建泉港 362801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骨科治疗方式, 在各类终末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过程中,会应用到膝关节假体,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膝关节假体主要有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S 型假体)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CR 型假体)两种,临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实际应用中,需要髌骨置换很少,一般只需髌骨关节面成形即可, 因此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双间室表面置换术。 对于两种假体的临床疗效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2]。 为了给临床选择合理的假体提供参考, 该文随机选取该院2017 年7 月—2019 年12 月膝关节30 例PS 型假体与30 例CR 型假体应用于双间室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术后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在该院行双间室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 例,以应用的膝关节假体类型进行组,为PS 组和CR组,每组30 例。PS 组30 例患者,男6 例,女24 例;年龄57~71 岁,平均年龄(65.2±4.9)岁;包括左膝14 例、右膝16 例。 CR 组30 例患者,男7 例,女23 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3.7±6.0)岁;包括左膝13 例、右膝17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PS 组患者使用PS 假体实施膝关节双间室表面置换术治疗,术前30 min 滴入头孢唑林预防感染,滴入氨甲环酸止血,在腰麻状态下控制性降压收缩压在100 mmHg以下, 操作中尽量屈曲膝关节到最大, 以减少术中出血。 在患侧膝正中做长15 cm 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髌骨内缘切口,依次切开显露关节腔,切除增生的滑膜、内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咬除增生骨质,修理髌骨关节面成形。 股骨远端外翻截骨、定位胫骨平台垂直截骨、 在四合一截骨器协助下分别行股骨前髁、后髁、上下斜面,接着行滑车和髁间截骨,安放股骨假体试模,保证良好匹配。 扩大胫骨髓腔,松解软组织,平衡内外侧间隙后安放股骨假体试模、胫骨假体试模和试垫合适,后上止血带,冲洗创面,骨水泥固定胫骨平台假体和股骨假体,置入平台垫片。 血压恢复正常,松止血带,再次彻底止血,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放置或不放置引流管[3]。CR 组患者使用CR 假体实施膝关节双间室表面置换术治疗, 前期操作与PS 组相同,待咬除增生骨质后,股骨远端外翻截骨,定位胫骨平台垂直截骨, 以平台外侧高点为参照, 截骨厚度10 mm,3°后倾,保留后交叉韧带,测量胫骨平台假体型号。 后行股骨多面截骨,测量股骨假体型号,定位后分别行远端、前后、上下斜面截骨,置股骨假体试模,不用股骨髁间截骨。 其后操作与PS 组相同[4],PS 假体和CR 假体均选用德国LINK 公司产品。
1.3.1 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HGB)减小程度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以HGB 减小程度来评估患者的术后出血量, 分别在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 天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HGB 浓度,并计算术前、术后的HGB 减小程度。
1.3.2 患者的术后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和关节活动度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前后位移、关节活动度的异同。
1.3.3 患者术后的AKS 评分 选择AKS 进行术后评分比较疗效,包括膝关节评分及功能性评分,总分为200分。 膝关节评分包括疼痛50 分、活动度25 分、稳定性25 分,减分项目有屈曲挛缩、伸展滞缺及对线;功能性评分包括行走能力50 分、上、下楼50 分,减分项目有行走时辅助。 分值越高代表疗效越好[5]。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前的HGB 浓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GB 浓度均较术前有降低,但二者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组患者的HGB 减小值,显著低于P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HGB、术后HGB、术后的HGB 减小程度比较[(),g/L]
表1 两组患者术前HGB、术后HGB、术后的HGB 减小程度比较[(),g/L]
组别术前HGB 术后HGB HGB 减小值PS 组(n=30)CR 组(n=30)t 值P 值129.96±8.30 128.03±8.17 0.908>0.05 112.00±8.03 115.06±9.39 1.357>0.05 17.93±5.58 12.86±4.24 3.952<0.05
术后3 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提示,PS 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显著小于CR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和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和关节活动度比较()
组别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mm) 膝关节活动度(°)PS 组(n=30)CR 组(n=30)t 值P 值7.70±1.23 9.50±1.52 5.024<0.05 122.16±8.57 121.33±8.08 0.387>0.05
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时的AKS 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的AK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的AKS 评分比较[(),分]
组别膝关节评分 功能性评分PS 组(n=30)CR 组(n=30)t 值P 值90.23±3.15 89.90±3.13 0.410>0.05 92.33±5.04 92.00±4.84 0.261>0.05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 经术后第2 天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可以看到,CR 组患者的HGB 浓度减小值(12.86±4.24)g/L,显著低于PS 组(17.93±5.58)g/L(P<0.05)。 这一结果表明,应用CR 假体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出血量,要少于应用PS 假体的患者。 郗长永等[6]统计CR 组浓度减少值(31.16±4.24)g/L,PS 组浓度减少值(33.45±4.54)g/L,与该文都支持CR组术后出血量更少的观点。
分析这一情况, 由于该次研究中术前术后对两组患者所采取的止血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且都没有行髌骨置换,因此二者之所以在出血量上存在明显差异,考虑是由于术中不同的截骨方式引起的[5-7]。 CR 假体无需髁间截骨、且保留后交叉韧带,故创伤面减小,相同手术团队手术时间相应减少,CR 假体在减少出血量方面较PS 假体占有一定的优势,尽管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显著,但考虑到出血量大会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因此,在手术安全性上,CR 假体具有一定的优势[8]。 但CR 假体置换操作空间较小,学习曲线较长,截骨精确度要求更高,关键是后交叉韧带要完整,没有缺失和损伤,同时也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 需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减少骨面渗血, 以降低患者术后贫血的风险[9]。所以该院开展膝关节置换时显露截骨时不打止血带,靠控制性降压,尽量屈曲膝关节压迫止血,减少出血,及时电凝止血,假体安装冲洗前上止血带,以确保骨水泥中无血水渗入,从而保证水泥固定无血性杂质渗入,增加其稳固性,假体安装后,使血压恢复正常,再次松止血带止血,使得总体出血量比其他文献统计的更少。同时术后3 个月时对患者实施复查,CR 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9.50±1.52)mm,明显大于PS 组的(7.70±1.23)mm(P<0.05)。 这一结果表明,PS 假体更利于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的维持。 且根据国内外当前众多学者的研究随访结果显示[10],除了特殊情况以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3 个月与术后2 年内的膝关节功能状态基本一致。 由此可推断PS 假体所获得的远期膝关节前后稳定性效果也具有明显优势, 且这一结果提示PS 假体很有可能由于其磨损较小,而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11]。 这一结果在高晨鑫等人[12]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结论,该研究通过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对应用PS 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2 例患者与应用CR 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0 例患者的近期疗效实施比较,结果提示,在术后24 个月的随访期间,PS假体治疗的患者在术后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及24个月时的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均在9.00 mm 以下,均显著小于CR 假体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均在9.00 mm以上治疗的患者。
PS 组膝关节活动度(122.16±8.57)°,CR 组膝关节活动度(121.33±8.0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术后3 个月时的膝关节活动度,PS 组和CR 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结果表明,PS 假体和CR 假体在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中的效果是相当的,并且都比较理想, 郗长永等统计PS 组膝关节活动度(120.4±10.3)°,CR 组膝关节活动度(121.3±11.9)°也支持以上观点。
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时的AKS 评分,PS 假体术后膝关节评分(90.23±3.15) 分,CR 假体术后膝关节评分(89.90±3.13) 分,PS 假体术后功能性评分(92.33±5.04)分,CR 假体术后功能性评分(92.00±4.84)分,膝关节评分及功能性评分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杨金江等[3]研究结果认为:PS 型假体置换治疗后3 个月AKS 膝评分(86.9±11.8)分,功能评分(80.6±10.5)分;CR型假体置换治疗后3 个月AKS 膝评分(85.6±12.9)分,功能评分(79.11±11.8)分。 膝关节评分及功能性评分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比较PS 假体和CR 假体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术后临床疗效, 首先二者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活动度, 这一方面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其次PS 假体维持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效果显著优于CR 假体;最后CR 假体与PS 假体相比,能够减少患者围术期出血量,可降低手术风险,但CR假体置换显露困难,学习曲线较长,需要更精确的截骨测量及操作。 因此,临床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假体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