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翟斌 张宝贤 吴慧楠(无锡太湖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虚拟经济出现并且快速发展。市场投资者对虚拟经济疯狂投入,导致虚拟经济的投入产出比逐渐超过实体经济。直到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大危机的爆发,投资者和学者们才发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严重脱节。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迅猛,为了解决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问题,使得它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凸显,产融结合这一新兴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产融结合指的是实体企业通过参股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从而获得外部融资渠道。
基于此,本文以无锡地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无锡地区上市公司的产融结合实施的现状,然后探究了实施产融结合,对以无锡为代表的苏南地区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机制。
本文以无锡地区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其中金融保险类、信息不完整的以及ST 类型的上市公司剔除,获得了82 家上市公司的样本。对于样本公司的产融结合实施情况,本文以上市公司是否持股金融机构来进行判别,样本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我国目前的产融结合模式既吸收了国外不同模式的优点,又脱胎于市场经济不发达、资本市场不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待优化的具体情境,实施主体比较单一,以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更多地表现为从产业到金融、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模式。产融结合的实施形式多样,如:参股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参股证券公司、参股财务公司、参股基金公司等。本文首先对无锡地区上市公司的产融结合的实施形式进行了分析,发现82 家样本公司中,62%的样本公司实施的是参股银行,11%的样本公司实施的是参股证券公司,8%的样本公司实施的是参股保险公司,5%的样本公司实施的是参股财务公司,5%的样本公司实施的是参股信托公司,具体见图1。可见,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的是参股银行的产融结合模式。
图1 样本公司产融结合形式分布饼图
其次,本文将无锡上市公司的产融结合实施情况与苏州以及常州上市公司的进行了横向对比,具体见表2-1。从表2-1 可以发现,无锡地区82 家样本上市公司中,有16 家实施了产融结合,占比19.51%;苏州地区128 家样本上市公司中,有18 家实施了产融结合,占比14.06%;常州43 家样本上市公司中,有6 家实施了产融结合,占比13.95%。可见,与苏州、常州相比,无锡地区上市公司的产融结合程度相对较高,但苏南地区产融结合的实施程度总体较低。
表1 无锡、苏州、常州产融结合实施情况表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以无锡为代表的苏南地区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实施程度较低。实施产融结合,可以加强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理论上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改善其投资效率。下面,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探究产融结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影响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放贷前无法获取上市公司完整准确的信息,这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大大提高。对于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提高使得他们无法获取需要的资本。可见,信息不对称能够导致上市公司产生融资约束,产融结合则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来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产融结合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参股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能够获得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上市公司的真实还贷能力。金融机构的贷款回收风险得到大大降低,上市公司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问题得到缓解。上市公司实施产融结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上市公司的资产水平以及经营状况,为上市公司融资提供了隐形的信贷保证,这使得上市公司能够拓展更多的融资渠道。另外,学术界已经通过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成为控股股东时,可以参与被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上市公司参股金融机构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市公司可以参与金融机构的各项决策,包括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使其快速获得低成本的贷款。可见,产融结合可以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
当上市公司参股金融机构达到一定程度并成为金融机构的控股股东时,上市公司能够影响金融机构的决策行为。当上市公司需要资金进行项目投资时,产融结合能够使上市公司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从而为上市公司获取项目自己提供便利,进而缓解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产融结合也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产生过度投资。由于参股金融机构为上市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提供了捷径,这使得上市公司对项目融资的预期较为良好。带来的后果就是,上市公司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容易盲目扩大对外投资,进而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可见,产融结合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过度投资的问题。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风险比较高,投资回收期比较长,这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的投入上望而却步。当上市公司实施产融结合,通过参股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缓解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不足问题,增强了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信心,为其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提供资金保障。
另外,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由于技术创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公司的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无法获知其资金在技术创新投入中是否得到有效使用。与实体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具有强大的专业资本管理能力,同时其对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更强。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能够降低股权的集中程度,帮助实体企业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融结合也能够使金融机构帮助实体企业对其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监督,降低金融机构资金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风险。可见,产融结合的实施能够促进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
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会影响产融结合的实施效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来实施产融结合。股权集中可以促进上市公司的产融结合,但同时如果股权集中度过高,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当制定合理科学的股权结构,保证控股股东数量,提升公司内部机制。还可以树立法制意识,完善信息监督机制,健全法制观念。利用职业经理人机制,优化外部市场的应对。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应该审慎地看待产融结合这一举措。一方面,产融结合可以缓解自身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地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融结合很容易导致投资过剩,引发不必要的投资,导致企资金风险问题的加剧。所以,上市公司要理性地看待产融结合,针对自身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政策的实施情况,来制定适合自身的产融结合。融资以后,也要审慎地进行投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把资金用在实处,从而真正地利用好产融结合。
对于苏南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着重引导非国有企业有效地利用产融结合。非国有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融资更为困难,从而持股金融机构的意愿也更强。但是在持股金融机构这一过程中,更容易偏移公司实体主业。从这一方面来说,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政府部门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并且为非国有企业在持股金融机构这方面提供引导。另外,为了预防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偏离实体主业,政府也可以加大对企业实体主业的扶持力度,预防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偏离主业的行为,可以针对性地对实体主业部分提供类似减税方面的鼓励和引导。
另一方面,因为相比金融机构,相关企业在金融方面的经验更为欠缺,信息更为不齐全。为了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披露机制,这样也为企业持股金融机构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深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两者之间的共赢。
金融机构在持股股东贷款审批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完善贷款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贷款的审批,有效防范因为利益相关而引发的不公,继而引起金融风险。持股金融机构的企业在利用金融机构贷款的时候,难免会依照自己持股的股东的身份,尽量给自己争取更大的融资,甚至是过度融资或是“圈钱”,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严格的审批制度,这样很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风险。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金融机构自身一定要平衡各方,保证自身的权益,防止上市公司过度地控制金融机构,从而引发风险。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设置一定的投资上限,保障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完善审批流程以及制度,确保流程以及制度的实行。由此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产融结合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