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春 梁添玉 陈 丽 潘小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急性心力衰竭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属于心力衰竭的类型之一[1]。研究显示[2],心力衰竭患者在进入代偿期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和自理能力。因此探究心脏康复治疗方案,对多种心脏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心脏康复治疗的方式还未得到统一,且部分医院并没有开展心脏康复治疗措施,高龄患者参与度较低[3]。现为进一步探究早期简易心脏康复方案集束化护理对高龄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预后的影响,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进行心脏康复治疗,现报道如下。
收集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急诊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观察组51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4]中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标准;(2)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3)年龄43-82岁;(4)意识清醒,能正常进行语言表达、肢体活动;(5)经医护人员评估后可以进行早期康复治疗;(6)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功能严重衰竭者;(2)患有恶性肿瘤或其他重症病者;(3)残疾或有骨质疾病不能进行下床活动者;(4)有精神系统疾病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检测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并对心功能进行分级,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患者采取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吸氧、药物治疗等常规干预措施。采用常规活动方案:(1)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时缓慢进行关节活动,每次活动3-5min,每天2次;(2)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坐于床边,改善后坐于椅上,每次5-10min,一天2-3次;(3)心功能分级为Ⅱ级的患者在室内进行步行训练,可先原地踏步,待适应后再开始步行,每次活动5-10min,一天3次。
1.2.2 观察组治疗方案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简易心脏康复方案集束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早期康复治疗研究小组。在研究实施前成立运动康复治疗小组以确保研究质量,分为方案制定组(康复科、心内科主管治疗师各1名,治疗师各2名)和实施组(康复科责任治疗师3名,心内科责任护士3名)。方案实施组所有参与人员均需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方案实施前均需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进行考核,待考核通过后才能进入方案实施小组。选1名责任护士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同时研究员要做好数据记录。
(2)心脏康复治疗方案制定。方案制定组成员按照“急性心力衰竭”、“早起简易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了解高龄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心脏康复方案的现状。对当前院内高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探访,询问其意见,包括“您身上是否有部位感到疼痛或者乏力”、“您想要护士帮你做什么”、“您对康复治疗运动有什么担忧”、“您希望康复治疗能打到什么效果”等问题,结合文献查阅结果和与患者对话情况初步制定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再召开专家会议,向专家介绍方案具体内容,在经过论证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整理,形成高龄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四阶段式康复治疗方案。
(3)心脏康复治疗方案实施。小组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宣讲。小组成员需每天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判断其能否开始运动或进入下一阶段运动。心脏康复治疗具体运动方案如下:①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时卧床进行运动:先进行缓慢的呼吸运动,再由被动到主动进行肢体活动,取坐位,先提肩再进行绕肩,肘部缓慢屈伸,平躺屈膝再伸直,以踝关节为中心活动脚掌,绷脚背,勾脚尖,每次活动时间为10-20min,每天2次;②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在床旁进行活动,协助患者坐于床沿,使其双脚接触地面,持续5min,再缓慢进行扩胸运动,做10-20次,时间10-20min,每天2次,待患者适应后,过渡到第③阶段;③使患者在床边站立5min,再原地踏步5min,后可开始缓慢步行5min,再进行力量训练,抬举上臂,活动肘关节,腰部进行前驱、侧弯,时间10-20min,每天2次;④心功能分级为Ⅱ级的患者在室内进行步行训练,时间10-20min,再进行热身运动,侧身转体、单腿提膝、屈膝弯腰双手置于膝盖活动膝关节,再进行放松运动,拍打、抖动肢体,时间10-15min[5]。在每次进行康复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在旁监护且需准备好急救药物和设备,以免发生意外,在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停止运动:a.头晕、曚眼 、身体晃动、站立不稳;b.有明显的气短、胸闷、胸痛;c.面色发白出冷汗;d.心率过快或严重心律失常。
(1)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内径(LVEDD)、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水平;(2)运动耐力测定,包括6 min步行距离(6MWD)、30s手臂屈曲试验(30-ACT)、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比较;(3)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此量表分别从情绪(5个条目)、身体(8个条目)、其他领域(8个条目)共21个条目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评估,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总分105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6]。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及病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参数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
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情况均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运动耐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测定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测定情况比较(±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
心力衰竭是一种老年多发病,属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心力衰竭不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还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目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此外,护理方法也是改善心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降低高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为目标,缩短住院时间及加快预后恢复[7]。传统护理通常提倡患者卧床休息并限制患者体力活动,其运动可损害患者心功能,增加患者的心肌氧耗;但长期卧床休息会增加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骨骼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适当提高患者的运动量,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提高心排血量,增加运动耐力,改善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是运动能增强体内微血管扩张、改善骨骼肌中的血流量,从而改善外周心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失调[8]。集束化护理是指将以降低致死率与加快预后恢复的护理方式糅杂在一起,通过询证讨论后将有效的措施进行梳理并归纳,作为“集束”的具体实施内容,后将其内容划分,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及所需规划早期康复锻炼时间,并在护理过程中进行严格督查及限制,在有效时间内将训练效果最大化。但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统一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案,缺乏标准的评价指标,且高龄患者往往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依从性普遍较差,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9]。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进行心脏康复治疗,结果发现与干预前相比,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好转,不会增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充分证实了心脏康复治疗的优越性。这与王红等[5]的研究结果相符。在对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护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及其心功能分级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并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综上所述,高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代偿期进行心脏康复训练,不仅能改善其的心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